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国家实验室
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发组织共建的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正式启用,该研究中心将开展南半球海洋(南大洋和南极)观测与研究、教育培训和信息数据管理等工作。
在青岛蓝谷,据不完全统计,落户的3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几乎都与海洋国家实验室有合作。在这里,像海洋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国字号科研平台共有17家。以大型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一个又一个带着蓝色标签的高校院所、“国字号”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纷纷落户蓝谷,创新型海洋经济在鳌山湾畔方兴未艾。
梦想之船,离不开动力之帆。截止目前,蓝谷区域内共有各类在建项目50余个,计划总投资300余亿元,其中,教育科研项目达一半以上,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动能。
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外景
东部湾城运筹蓝色崛起 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在“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中,提出“以鳌山湾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建设世界知名、以海洋教育科技为特色的中国蓝谷”,赋予蓝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青岛市提出以鳌山湾群为依托建设东部湾城,蓝谷是引领东部湾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下一步,要重点抓好科技创新动能、高端产业动能、区域协同动能三个动能转换,统筹鳌山湾群陆海区域,打造以海洋科研、教育、技术创新为引领的鳌山湾创新之城,以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幸福产业为支撑的鳌山湾幸福之城,以推进海水淡化、海绵城市、国家森林工业建设等绿色环保为内容的鳌山湾生态之城,与即墨各功能区联络沟通,做好蓝色科技孵化与产业链发展对接,实现蓝谷与即墨共赢发展。
按照《青岛蓝谷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蓝谷将大力实施“一三五”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即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这一总体目标,“三”即“海洋创新要素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区”三大功能定位,“五”即“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五大中心。
山东大学—亥姆霍兹生物技术研究所
“大湾区”战略推动50余个大项目 只争朝夕推进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引进新项目、好项目,形成转型升级新动能。着眼当下,截止目前,蓝谷区域内共有各类在建项目50余个,计划总投资300余亿元,让这些大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在青岛“大湾区”战略的轮廓日趋清晰之际,蓝谷为首东部湾区重点建设的这些大项目,将助力蓝谷成为世界级创新高地。
放眼未来,蓝谷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工作,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引进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储备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在蓝谷推进的这50余个项目中,教育科研项目达24个,占比近50%,发展重心日渐突出。其他包括市政设施配套项目3个,公共配套项目10个,人才公寓项目6个,社区改造项目8个。
2017年以来,蓝谷已签约项目6个,入驻创业中心二期孵化器项目8个,即将入驻项目3个,中德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研究院即将入驻孵化器项目37个。从大数据不难发现,蓝谷的发展的重心是以教育、科研、人才以及交通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
蓝谷从基础教育资源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全面提升,名校云集。未来将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面优质教育链条,蓝谷的教育布局不可小觑。
基础教育方面,青岛第19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及实验幼儿园年内投入使用,引进青岛二中、嘉峪关小学、市南区实验幼儿园在蓝谷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
高等教育方面,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美院、西北工业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相继在蓝谷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
科研方面,蓝谷引进并落户了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7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蓝谷在建设诸如滨海公园这样的宜居项目(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附近的海滨一带,从荒芜变身为风景宜人的滨海公园)外,尤其注重交通的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新建、改建25条市政道路,19条道路竣工通车,通车里程达29公里。滨海公路拓宽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力争青岛地铁11号线明年通车。
海洋国家实验室南海深潜凯旋“蛟龙号”共享航次科考成果丰硕。
在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列 新的动能,正在蓝谷积蓄。“充分发挥和放大重大创新平台的优势,海洋国家实验室跻身世界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前列。”青岛蓝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创世界纪录,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成功申报海洋水下设备实验和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揭牌,“海燕”水下滑翔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平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北海基地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陆续投入使用。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打造,为蓝谷汇聚创新力量、推动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蓝谷充分发挥高端人才汇聚的优势,让优秀人才成为新动能的推动者,目前引进全职与柔性人才累计39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总人才的1/3。青岛蓝谷瞄准高端人才群体,加快建设院士、“千人计划”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为主体的高层次创业园。按照中长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青岛蓝谷规划建设了20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满足近年各类人才居住保障服务,坚持人才公寓规划建设与科技孵化器分布和人才结构相匹配,同步建设、同步配套、同步管理,通过租、售、补相结合,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群体的住房保障。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全球领先,海水养殖技术引领全球,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创新扶持项目128项,自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05件、授权量达到208件。蓝谷创业中心被认定为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首批创新创业街区,在孵企业备案71家千帆入库企业14家。
吴立新院士(右一)和拉里·马歇尔(右二)共同为中心剪彩揭牌。
声音:教育、创新让蓝谷走向活力未来 名校聚集的地方,它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或中心的地方。比如牛津和剑桥所在的伦敦,哥伦比亚大学所在的纽约,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等。
业内人士分析教育产业对蓝谷经济的拉动,是蓝谷希望引进更多高校和打造完整教育产业链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波士顿,学校的经济收入可以占到城市经济收入的40%,在德国海德堡,这一比例甚至可高达65%。而来自美国的50所4年制大学的研究表明,1000万美元的大学预算,就可以产生1600万美元的地方消费和550个就业机会。
此外,学校也是蓝谷创新发展的最好支撑。电话、电磁铁、雷达、高速摄影、复印机、计算器、计算机、互联网、GPS……这些改变了世界的创造和发明都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而对于美国硅谷而言,斯坦福大学就是它的母体。据说,世界上有约5000个公司的创立源自斯坦福大学的创意、教职工或学生。
谈论学校和城市的渊源,最好的例子便是牛津和剑桥。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求学要到法国或其他欧陆国家。后来,一批从巴黎大学回来的英国学者聚集在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才有了后来的牛津大学,并因此形成了繁华的牛津小城。剑桥市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繁荣也依赖于剑桥大学,据说剑桥经济增长的3/4都来源于此。所以,城市里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大学,不光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也繁荣了城市的经济和文化。
所以,一座学校之于一座城市,不光是教育的所在、文化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更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未来。教育、创新,正让蓝谷走向人才充盈、充满动力的未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