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凯旋带回五大科学成果 已海试8年(图)

2017-06-24 06:30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伟 报道

  半岛都市报6月23日讯 位于即墨鳌山卫的深海基地码头,6月23日不到8点就有很多人“翘首以盼”。当天8时30分,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顺利返回青岛,这标志着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顺利结束。本航次三个航段历时138天、航行18302海里、蛟龙号累计下潜30次、常规调查75个站位,足迹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作业地形涵盖海山、热液、海沟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共计23家单位156人参航,取得五大科学成果获得大量珍贵样品与数据。本航次的结束也标志着为期五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

  

6月23日8时30分,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顺利返回青岛。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介绍,本航次获得大量珍贵样品与数据,取得五大科学成果:成果一是实施大洋调查研究计划“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与环境评价”项目,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成功发现了海底“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明确了海底热液活动的精确位置、特征与范围。成果二是,围绕我国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项目的海上试验选址及评价工作,本航次第二航段利用蛟龙号技术优势基本圈定了我国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试采试验目标靶区,掌握了南海典型区域多金属结核分布特征,开展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等多专业海洋环境基线调查。成果三是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南海潜次调查与研究”的下潜作业中,利用蛟龙号先进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链珍贝海山一典型断面的玄武岩样品,直接观察到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成果四是,作为国内超深渊海域研究的重点,中科院先导项目“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5次作业。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气密海水样品,成功回收了1年前在6300米海沟底部布放的气密采样器,在海沟南坡发现了两处新的海底麻坑发育点,进一步认识了马里亚纳海沟特征性物种分布、基岩蚀变和沉积环境特征。成果五是,973计划“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在雅浦海沟开展5次作业,采集到大量巨型生物样品,首次获得2条雅浦海沟狮子鱼样品和2只未知物种,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沟南段巨型底栖生物分布特点,发现雅浦海沟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对下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蛟龙”号自2012年试验性应用以来,先后在七大海区开展152次成功下潜,完成了95个潜次的有效下潜,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的99.8%的海域。

  

海参。(受访者供图)



  

海葵。(受访者供图)



  

硫化物烟囱和盲虾。(受访者供图)



  “回来后最想吃一顿火锅” 第二批6名潜航学员通过初级潜航员考核

  6月23日,中国大洋38航次圆满顺利完成,向阳红09船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二批6名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作为独立主驾驶顺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的相关下潜任务,通过初级潜航员考核。国家海洋局在青岛组织了初级潜航员资格颁证仪式。

  “本航次我随蛟龙号一共下潜了6次,其中作为主驾驶员下潜3次。”获得初级潜航员资格颁证后,出生于1987年的我国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陈云赛说,在中国大洋38航次中,他第一次作为蛟龙号主驾驶员是在西北印度洋热液海区,整个潜次任务共11个小时,其中水下作业时间7个小时。“第一次作为主驾驶员紧张是在所难免的。”陈云赛说,因为西北印度洋热液海区海底环境复杂,海水温度超过300多度,但是他凭借稳定的驾驶操作技术,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在6000多米的深度,舱内温度六七摄氏度,比较潮湿。”他说,回来后特别想吃一顿火锅。

  我国第二批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工作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经过层层筛选,陈云赛、刘晓辉、齐海滨、杨一帆、张奕(女)、赵晟娅(女)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6名潜航员学员于2014年开始接受为期两年的系统培训,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潜水器技术理论、潜水器操控维修、海上训练等10各模块的培训。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大约每年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严格集训,主要包括心理、体能、个人素养3个方面。2015年1月,6名学员在中国大洋35航次西南印度洋海域完成了首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驾驶实艇培训。2016年6月,第二批潜航员学员转为实习潜航员。6月23日,中国大洋38航次顺利完成后,6名学员作为独立主驾驶开展了潜水器的下潜操作,圆满完成作业任务,经考核,转为初级潜航员。

  我国第二批潜航员顺利出师,标志着我国潜航员队伍初具规模,已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职业化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队伍,将为“蛟龙探海”等国家重大海洋工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有助于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取得新的突破。

  “蛟龙”号已海试8年 2019年业务化运行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23日在青岛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8航次返回青岛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在航次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了上述表示。

  于洪军说,在全球航次中,“蛟龙”号将在世界主要海区都执行下潜任务,沿途将停靠“一带一路”的主要国家。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峰介绍,“蛟龙”号将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大修和技术升级改造,2019年将迈入业务化运行阶段。“蛟龙”号从2009年开始海试,到现在已经8年时间,按照潜水器维修维护要求,必须进行大修。同时,在5年多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提出了很多“蛟龙”号可优化和改进的地方,将在此次大修中一并完成。

  “2019年迈入业务化运行后,在新母船的支撑下,‘蛟龙’号的作业效率将更高,将更加有力地支撑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深海科学前沿研究。”刘峰说。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蛟龙 科学成果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