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局长纪敏:织密网保民生,搭平台拢人才

2017-07-04 01:04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许国辉 孟琳达 肖玲玲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绪亮

  结构完善的人才体系打造是牵动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领头的雁;完备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是让所有百姓实现安居乐业兜底的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社工作牵起社会发展的两端,它让全社会都能享受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而在接受半岛专访的时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纪敏有着更深层更长远的考虑: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义,让青岛更加宜居、幸福、创新、国际。未来,青岛人社要在保障民生方面继续发力,还将打造中国智谷,致力于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市人社局局长纪敏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



  就业为本

  没用半年完成全年目标


  青岛党代会提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目标以后,作为市人社局局长的纪敏深切感受到了更加深沉的责任和压力,“人社工作跟百姓的安居乐业密切相关,能不能把就业搞好,能不能把社会保障搞好,对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很关键;人社的人才工作则直接关系到青岛创新、国际的目标。所以对我们来讲,担子很重,压力很大。”

  但另一方面,压力之下,动力满满。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关乎社会稳定和谐。近年来,市人社局始终把促进就业当作民生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克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等困难,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大众创业工程,保持了就业形势稳定。

  通过对今年以来的就业创业工作进行梳理,纪敏表示,“目前来看形势还不错,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还是增长了”。这不是一般的“增长”:仅仅是今年1~5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就达到31.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30万人的104%,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4%以内,政策性扶持创业10720人,完成全年目标1.5万人的71.5%。

  面对这样的成绩,纪敏说“整个青岛的就业得益于什么?得益于青岛市这几年的发展。青岛产业机构的调整,‘三产’的发展特别快,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多,为我们减少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1~5月份,全市就业方面处于增长阶段。”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按照“稳就业、促创业、兜底线”的总体思路,在经济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服务推动就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全年就业形势稳定。

  医保“护驾”

  已有多个“率先全国”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市人社局密织的这张民生保障网不光是就业。“我们作了大量改革创新和探索实践,在全市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三层递进式保障体系。这个制度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但对一些动辄花费几十万、上百万的重特大疾病、灾难性疾病以及部分罕见病,还存在不足。”

  纪敏表示,针对这一问题,自今年1月起,市人社局建立起补充医疗保险制度,重点在两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设立了特药特材保障制度,主要针对重特大疾病患者治疗必需的高值药品耗材给予高效精准救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纳入保障范围的特殊药品耗材由最初的9种逐步扩展到41种,纳入的保障品种、数量和覆盖病种之多居全国之最。二是实施大额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患者临床必需的范围外医疗费用,年度个人负担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支付比例提高到70%,最高报销额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报销比例和保障额度均居全国首位。“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已为全市3.4万名患者累计提供了1.5亿元资金保障。”

  专访中纪敏坦言,养老制度是全省统筹,但在医疗保障方面,青岛勇于尝试的各种制度改革,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事实上,青岛的医疗政策已经形成了‘政策洼地’。”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失能、半失能老人遇到的难题,青岛在2012年率先全国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不但给失能老人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保障,减轻了子女身心压力,还大大降低了家庭经济压力,只要花费以前10分之一左右的费用,就能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遇到的难题。而针对失能老人中的特殊群体——失智老人,今年青岛在全国率先试点将重度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对重度失智老人在照护服务上实行“失智专区”管理,倡导人性化照护服务。试点实施以来,6家失智专区试点护理机构共设置380张专门床位用于失智照护,共157名失智老人在“失智专区”得到专业照护。“下一步,我们将适时扩大试点范围,让岛城更多失智老人和家庭受益。”

  人才优先

  促进岛城新旧动能转换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民生是根本,发展是前提,而要谋求发展人才是关键。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目前全市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纪敏表示,人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会起到支撑作用,“人社部门将着力发挥好引导、支撑、保障三方面作用。目前,我们已经研究出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工作方案。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方面,抓住人才引进、服务、培养和评价使用等重点环节,着力构建适应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的人力资源供给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青岛市要想实现创新实现国际化,首先得有人才。”纪敏表示,青岛党代会报告中非常明确,人才是第一位的。那人才靠什么?“光靠青岛自己培养肯定不够。”纪敏坦言,和很多地方相比,青岛的大学还是不够多,所以,首先,要把青岛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尽量留到青岛工作,每年再去全国各地大学中推介青岛,招聘大学生到青岛来。同时,还有向海外招聘。“我们每年派团分几个方向进行推介,美国加拿大一个方向,澳大利亚新西兰一个方向,日本新加坡韩国一个方向,欧洲一个方向,最近几年又开辟了俄罗斯乌克兰这个方向。向他们推介青岛,推介青岛的产业和岗位,吸引他们来青工作,效果非常明显。”这些推介主要针对留学生,“但俄罗斯乌克兰方面,还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乌克兰籍的专家来青工作。”纪敏表示,每年外国专家来青工作的接近一万人,外国留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通过这几年的推介招聘,青岛的人才数量和结构有了质的变化。”

  平台升级

  智库建设打造中国智谷


  谈到培养引进人才时,纪敏一直强调平台的建设,“招聘人才关键是产业发展要好,不然光把人招来,没有平台,根本留不住。”为此,青岛早早就重视起人才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青岛一直在引进大学、央企、研究院等。”另一方面,则是市人社局在引进人才创业工作中建立的一系列创业基体系,都由政府投入,“有两个博士创业园、有院士创业园,海外留学生创业园,还有大学生孵化中心等等,这些平台都给人才创业提供了孵化的阵地。”

  除此之外,青岛今年还有一个大动作,“我们准备通过智力引进,智库建设,来给青岛的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提供宏观的意见和建议。”6月22日~24日,“2017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青岛举行,会上,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司长孙维佳表示,“当今世界,国家治理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汲取专家学者的智慧,听取民间的声音,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水平,智库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中国智库作为世界智库中的新生力量,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鼓励与重视。”同时,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青岛的工作重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积极打造“智谷”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动力。会上还为青岛新型智库集群大厦揭牌,并与全球化智库(CCG)、德稻集团等智库代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十余家智库项目签订落户协议。“我们准备把国内高端的智库机构在青岛都设分支机构,国际上一些比较好的愿意在中国设分支机构的也设在这边。”纪敏表示,今年是青岛开展智库建设工作的第一年,“接下来我们会慢慢探索,打造中国智谷。” [编辑: 董磊]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人社局 民生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