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首届手工艺大展启幕 作品成果展持续到月底

2017-07-17 07:11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小伟

  小小的桃在核上雕出梅兰竹菊“四君子”,上面还有蝴蝶和喜鹊;在金箔上作画,融入了书法等传统艺术……7月16日,青岛市首届手工艺大展在红岛经济区蓝湾美术馆启幕。206位手工艺术家携520件手工艺品参加,涵盖花鸟字、布艺、沙画、剪纸、核雕、泥塑、烙画等。

  金箔作画,镂刻胜景

  据了解,首届青岛市手工艺大赛以弘扬工匠精神、展示手艺风采为主题,展示青岛市手工艺特色和水准。报名参赛的手工艺术家覆盖青岛各区市,另有济南、淄博、潍坊、临沂、江苏宜兴等地手工艺术家报名,涵盖几十余种手工艺术门类。经专家评审,共有200余件作品入围,并最终评选出140余位手工艺术家,其中金奖6位,银奖12位,铜奖20位,优秀奖50位。

  为期十天的大赛作品成果展将持续到本月底。活动现场的达人作品展区,既有蕴含海派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如花鸟字、布艺、沙画、剪纸等;也有融入奇思妙想的创意手工艺,如核雕、泥塑、烙画、面塑、锔艺等。

  在大赛现场,半岛记者采访多名手工艺术家。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副教授孙健向记者展示了两幅作品,一幅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在金箔上描述牡丹;一副是“马到成功”,在金箔上刻画出形态不一的骏马。“这叫做镂胜,‘胜’的意思是依托,就是在载体上镂刻。”孙健介绍,这种技艺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人们在树叶上镂刻,固定在身上以标明身份,后来人们在金箔、银箔、丝帛上镂胜,是宫廷工艺美术的载体。

  “但镂胜技艺在唐代就断代了,没有传下来。”孙健说,1994年他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读书,偶然机会看到了老师从日本拍摄带回来的唐代镂胜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恰巧学校图书馆里藏有丰富的镂胜技艺相关书籍,于是开始了探索研究。

  祖孙三代上阵开拓皮影

  在本次大赛上获得金奖的有一位老人,她叫杨月华,今年70岁。她和老伴刘尚仪带来的作品是崂山道士,这幅作品自2016年12月开始构思设计,2017年4月开始制作,至2017年7月中旬完成,历时8个月。该作品包括11件大小景片和11个人物组合而成,每一个人物由11个部件组成,整个作品长2.7米,高1米。“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创作的,我和老伴、女儿一起努力完成。”

  杨月华告诉半岛记者,她从2011年开始接触皮影,而老伴刘尚仪则从小生活在皮影发源地河北唐山,他们两人不断研究创作皮影艺术,还到全国各地“取经”,在岛城开拓皮影这门手艺。“本来女儿是英语教师,现在也开始传承皮影艺术了。”杨月华告诉半岛记者,没想到女儿在这方面的创造性等方面超出他们的想象。“孙子在2014年也开始学习皮影,跟着我们一起去街道表演皮影。”

  

王钊用桃核雕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



  小桃核上刻出别样洞天

  目前正是吃桃子的季节,对桃核人们都不会陌生。但在桃核上雕刻出梅兰竹菊,这样的手工艺品估计就不多见了。在此次大赛上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组作品,除了栩栩如生的梅、兰、竹、菊,记者还发现,在梅、菊上还分别刻有喜鹊和蝴蝶,惟妙惟肖。

  这组作品的作者是王钊,他出生于1988年,父亲是老家德州当地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喜爱美术以及雕刻。“小时候我只是单纯的爱好雕刻,葫芦、木头、鸡蛋壳、竹子、椰壳、牛角、桃核等都被我拿来当做雕刻材料。”他说,2009年大学期间接触橄榄核雕,被深深地震撼与吸引。2012年他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核雕艺术的创作中。2014年开始研习传统桃核雕刻,同年,三次求师终于被潍坊核雕大师希今老师收为学生,成为潍坊核雕第七代传人。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