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蟋蟀带来大财富!山东农民工返乡抓蟋蟀月赚两万多

2017-08-28 08:57   来源: 齐鲁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原标题:小蟋蟀带来大财富!山东农民工返乡抓蟋蟀月赚两万多

  齐鲁网8月27日讯 每年的8月份,宁阳县在外打工的农民都会重返田间地头。柳沟厂村的毛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位。凌晨三点,毛师傅和同村伙伴一起乘车出发,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到达了泰安宁阳与济宁梁山的交界地。他们此行只有一个目的——捉蟋蟀。

  今年已经49岁的毛师傅专业捉蟋蟀已经二十年了。对于视线不好的夜晚来说,“听声”是捉蟋蟀尤为重要的一项技能。凭借声音就能判断出这块地里的蟋蟀多不多已经成为这些“蟋蟀捕手”们最基本的能力。“叫声就跟人一样,嗓子比较粗,动静比较大那样的,洪亮,离着老远就能听见了。”听到蟋蟀的叫声,毛师傅很快便消失在玉米地里。不一会儿,他就捉到了“猎物”。

  



  几十个竹筒,一个捕网,就是这些“蟋蟀捕手”的工具。从今年8月初到8月底,毛师傅在这20多天里,靠捉蟋蟀已经挣了近两万块钱。

  早上十点,毛师傅结束了他的工作,带着他的成果回到柳沟厂村。

  



  而他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和妻子把刚捉来的蟋蟀一个个倒进罐里。

  



  在这个不大的客厅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用来盛放蟋蟀的罐子。

  



  对于毛师傅这些男人们来说,捉完蟋蟀就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剩下的任务则会移交给自己的家属完成。柳沟厂村80%的村民都会捉蟋蟀,晚上男人们捉完蟋蟀,白天自己的家人就会带着蟋蟀奔走于各个交易市场。毛师傅的妻子带着捉到的蟋蟀到市场上去卖,其中一个品相较好的竟然卖了1000块钱!

  蟋蟀市场火爆 各地客商云集

  每年的8月份,是宁阳县最热闹的时候,其中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泗店镇。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主干道上人来人往,市场上人流如织,他们交易的不是别的,就是当地有名的蟋蟀,也就是咱们俗称的蛐蛐儿!

  



  这些收购蟋蟀的客商大都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每年8月份,他们都会来到宁阳县泗店镇的蟋蟀交易市场,前来收购蟋蟀。

  业内人士把山东当地的蟋蟀称为“山儿”(连读),北京的蟋蟀称为“伏地儿”。由于北京当地的蟋蟀逐渐减少,这些北京客商都跑到宁阳来收购蟋蟀。

  除了这些市场上的小商小贩,还有一些驻扎在门头房的蟋蟀收购商。他们所收的蟋蟀档次更好,价格也更高。其中一位收购者花12000元收购了一只蟋蟀。

  这些客商收购来的蛐蛐儿大都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各地玩家从客商手里买来蛐蛐儿,有的用来观赏,有的用来斗蟋。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被称为江北第一虫。宁阳斗蟋以个大、好斗、凶狠而闻名,还曾经被作为贡品进贡。一些被遣散回家的太监知道宁阳蛐蛐儿好,纷纷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到1987年前后,天津、北京的玩家都来捉蛐蛐儿,这样发展了几年,都知道宁阳的蛐蛐厉害,每年8月份,来这儿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

  为什么宁阳县盛产高质量的蟋蟀呢?中科院的昆虫研究专家特意为这个事情来宁阳做过考察,他们发现宁阳的土含钙比较高,水质比较硬,加上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形成了骁勇善战的蟋蟀。

  蟋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宁阳县其它行业的发展,由蟋蟀产业带来的收益也是颇为可观。今年成交的蟋蟀中最贵的一只卖到5万元。整个宁阳县由蟋蟀产业带动的收入高达10亿元!

  过度抓捕 野生蟋蟀数量减少

  蟋蟀产业的发展在带动村民致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百姓在利益的驱动下, 乱捕乱捉 ,把没留下后代的母蛐蛐捉走了,资源面临枯竭。由于野生蟋蟀数量减少,有人便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人工繁殖蟋蟀。野生蟋蟀被称为“秋虫”,而人工繁殖的则被称为“白虫”。 白虫和秋虫真假难辨,扰乱了市场。

  针对这个现状,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野生蟋蟀的措施。宁阳县蟋蟀协会会长刘德强告诉记者,当地政府每年都在搞“保护虫源地 虫卵回故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资源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尽可能把母蛐蛐留下。

  编后:每年的十一月份,很多外地客商和玩家会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把母蟋蟀产的虫卵邮寄回宁阳,让这些蟋蟀得到繁殖。我们在此也呼吁当地的老百姓,少用农药化肥,多用农家肥,保护蟋蟀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和生存空间。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