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风茶韵造就静雅海青 产业融合革新江北茗镇

2017-09-01 07:2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茶农正在采摘茶叶(海清镇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付晓晓

  在黄岛区海青镇,3万亩茶园绿意盎然,山水画卷一般铺展在小镇山野。作为“北茶之源”,茶是海青镇的支柱产业。在建设特色小镇的实践中,海青镇从茶产业出发,挖掘小镇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上的发展空间,结合山、水、茶、竹的资源优势,改善小镇风貌,把海青镇打造成了一个“北域江南”。

  江北纬度最高茶园

  走进海青镇,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葱绿茶园和沿街密布的茶叶商铺,小镇之特色昭然显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海青镇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目前海青镇种植茶叶3万亩,约占青岛的三分之一,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海青镇副镇长张刚告诉记者,全镇有43个村庄种植茶叶,近2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加工企业200多家,合作社20多家,茶叶年产量已经达到200万斤。

  坐落于后河西村的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是山东第一家茶厂——山东联合茶厂(后改称海青河西茶厂)。“1968年,全省首家茶厂落户海青镇,短短两年时间,海青茶的产量就超过了三千斤。”据该合作社理事长李传村介绍,1970年,厂里生产的莲心茶曾作为国庆献礼进入中南海,海青茶从此家喻户晓。

  在海青镇,种茶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李传村的父亲是老一代茶农,1998年,当过民办教师、开过小卖部的李传村“继承”父业,承包了村里的茶厂,也加入茶农的队伍。合作社是海青镇探索茶产业规模经营的方式。目前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00余人,辐射带动900多户茶农,有茶叶加工厂房3200平米,生产基地3600亩,绿茶、红茶、乌龙茶三条生产线年产茶叶30万斤。

  史料可查,海青镇2000多年前就分布着零散的茶园,而大规模种植茶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南茶北引”战略最早的承载地之一,1956年,海青镇由安徽引进祁门槠叶品种。该品种在平均气温10℃时开始萌动,生长最高温度为20至25℃,年降水量要求在1000毫升以上,以土层深厚且排水性良好的酸性土壤为宜。这些条件海青镇都能满足。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海青镇成为江北地区生长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2016年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并被确定为“北茶之源”。为什么海青镇能产出好茶?据张刚介绍,海青镇地处北纬36度,是江北纬度最高的茶园。“纬度高生好茶,由于光照时间长,气候湿润,自然越冬时间长,造就了海青茶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豌豆香的好品质。”

  做强“北茶”优质品牌

  在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厂房的一个角落里,陈列着一台1968出产的老型揉捻机。这台在当时替代了部分人工、算得上新潮的机器,如今已经是老古董了。而在厂房的另一边,一条自动化、智能连续、清洁化的制茶生产线已经投产10年。使用这条生产线,1人可以替代30人的人力。摊晾、输送、杀青、揉捻、扁茶、降温、传送、分拣……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温度、力度的控制。

  “像是降温这一步,自然降温也可以,但是我们发现快速降温产出的茶口感更好,就加了这道工序。”李传村告诉记者,海青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技艺老道,也善于在生产茶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这使得海青茶的品质越来越好。

  东有崂山茶,南有日照茶,海青茶如何在夹缝中突围?出路就在“品质”上。既然是“北茶之源”,就要做强“北茶”优质品牌。据张刚介绍,除了保持传统优质品种,海青镇近年来还大力引进新品种。同时,注册、塑造了“琅琊海青茶”的品牌形象,并将借黄岛区把“琅琊海青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之机,建立公用品牌认证体系,剔除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把海青茶打造成北茶精品。

  海青镇茶产业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的时候,海青镇的茶园零星散落,茶农自给自足,不足以形成产业。渐渐的,茶园连成一片一片,茶农也凝聚起来抱团经营,产业雏形初具。如今,200多家茶加工企业、20多个茶叶合作社正驱动海青镇的茶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

  从青岛市区往南走,刚一入海青镇,就能看见一个耀眼的徽派建筑群。这是海青镇为破解规模之困培育的龙头项目、由黄岛发展集团投建的海青茶文化博览园。它占地2000余亩,建设面积7万平米,是集茶博馆、研究院、交易中心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项目体。园区内,新引进的全自动化茶叶生产线是国内最大茶叶生产线,投资1500万元,投产后年产量可达50万斤。

  竹风茶韵“北域江南”

  漫步海青镇,满眼绿意的来源除了茶园,还有随处可见的竹林。“南茶北引”的同时,在“南竹北移”的引导下,片片竹林为海青之“青”再添几抹色彩,使这个江北茗镇多了些江南水乡的韵致。“竹风茶韵,静雅海青”,是众多过客的海青印象,也是海青镇作为青岛市特色小镇建设试点的战略定位。

  产业是小镇的生存之本,风格则可以造就小镇的外在魅力。“海青镇有茶乡、竹乡、水乡的优势,所以偏向江南风格,融入新中式元素。”张刚说,海青镇通过“南茶北引”引入的是安徽茶,安徽是海青茶的“老家”,所以在小镇建筑外观上融入了灰瓦白墙的徽派特色。

  据张刚介绍,自2014年以来,海青镇完成立面改造近8万平方米,在风格上将海青打造成“北域江南”。在功能上突出产城融合,以项目为载体,把茶园布在驻地,使驻地成为园林。

  如今,茶文化博览园已经成为海青镇的地标性建筑,牌坊上“印象海青”“北茶之源”“茶园小镇”等字眼,试图向每一位来访者展示海青镇的风采。博览园内,甜水河自西侧穿园而过,灰瓦白墙,茶韵飘香,竹林幽静,流水潺潺……行走其间,如在画中游。除了美丽外观,作为一个茶产业综合体,它还具备生产、科研、展示等多重功能。

  北茶商街也是徽派风格的载体。和茶文化博览园一样,它也体现了风格与功能的融合,既是镇区的景观干道,也是茶产业核心区,目前一期已进驻商户200余家,全部建成后可进驻千余家,年交易额20亿元,成为北方最大的茶产品交易、工艺展示、文化交流和休闲体验基地。

  挖掘茶叶文旅价值

  在漫长的发展变迁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小镇的灵魂所系。追根溯源,海青镇文化根基之深从“海青”之名中可见一斑。“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名之海青。”这便是海青镇名字的由来。海青镇原是海青古道上南北海陆交通驿站,现在的宋家岭村是古道上的宋家口,是货船靠岸水陆交接的要道。82岁的村民王以瑞告诉记者,“当年这里往来贸易很忙碌,是个繁华的地方,村边至今保留的那条土道就是海青古道的原型。”

  为了挖掘驿站文化,目前海青镇正着手恢复古驿站,复建海青驿等人文景观。海青驿将建设成一处内含登驿展厅、驿站大厅、伙房、马棚、驿吏展厅的古驿站建筑群,内植古树、竹林,设莲花池、古井,还原驿站古风貌。未来,海青镇将成为驿站文化的一个寻踪之地。

  对于世代种茶的海青镇而言,茶也是一种文化。张刚表示,“围绕特色小镇建设,海青镇一直坚持的是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结合山、水、茶、竹的资源优势,依托于青岛市农委、财政专项扶持的海青茶业生态示范区,海青镇将建设覆盖19个村、20平方公里的北茶国家生态公园,打造北茶产业联盟基地。此外,还将建设茶文化体验园,游客可以参与采茶、炒茶、品茶各个环节,还能参与创作茶歌、茶戏。

  为延伸旅游业链条,海青镇将全域102平方公里规划为公园,杜鹃谷、大美海青等旅游项目都在紧张建设。在现有杜鹃花海的基础上,占地1000亩的杜鹃谷项目将野生杜鹃引入海青镇,已在海青镇北山栽植野生杜鹃6.5万亩。大美海青项目则涵盖了山野庄园、特色民宿、民俗村等要素,全部建成后日接待能力可达2万人。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海青镇 茶园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