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9月8日讯 在9月7日开幕的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的《海洋科技与粮食安全》主题演讲备受关注。据悉,自2016年青岛率先在全国成立海水稻研发中心以来,第一代海水稻预计年内就可尝鲜。
海水稻将多养活八千万人口
在我国现存的1亿公顷盐碱地中,山东就有2000万亩。长期以来,在盐碱地上种出粮食,成了沿海地区农民的愿望。袁隆平介绍,所谓海水稻是指抗盐抗碱性水稻,就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
袁隆平近年来倾心于研究海水杂交稻。他表示,全球现有9.5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亚洲分布3.2亿公顷,占全球的1/3以上。中国有1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水稻本身具有降低盐分的生物作用,是改良种植盐碱地的首选粮食作物。发展海水杂交稻,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10月12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成立,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据悉,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目前青岛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播种的海水稻长势喜人,预计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将收获。
袁隆平说,计划在3到5年内选育出可盐分浓度0.3%到0.8%海水灌溉的耐盐碱杂交稻新品种,突破亩产300公斤,并最终推广种植1亿亩海水杂交稻,增产粮食300亿公斤。“300亿公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养活8000万人口,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是袁隆平算的第二笔账。
“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袁隆平最后又算了第三笔账: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海水稻是怎样培育出来的?
培育海水稻有两种途径,分别是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技术。常规育种方法就是利用杂交栽培手段将目前处于半野生的海水稻进行育种,从而提高产量和抗盐碱度。分子技术就是用生物工程技术将半野生海水稻中的抗盐碱基因找到并克隆出来,转移到高产栽培品种中去。“这两种技术都可行,我们有把握培育出高产的海水稻。”袁隆平说。
然而,袁隆平也坦言,海水稻亩产较低的整体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因为目前海水稻主要在南方种植,还处于半野生状态。想要全面推广,还需突破75—150公斤/亩的低产量现状,以及克服南北方土地酸碱度的差异问题。
不过,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已经着手建立水稻基因谱系研究、土壤改良、种肥药植保研究、稻谷烘干存储、加工碾磨过程、大米烹饪水量配比、烹饪曲线研究等全生命周期品质食味的软硬件研究平台。利用智能化烹饪终端,建立全国乃至全球稻米烹饪大数据云平台,打造全球首个分布式稻米口味互联网+研究平台。
(综合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报道)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