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穗海水稻创新"满了仓" 李沧敢当善为击楫勇进

2017-10-06 07:4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通讯员 许梦婷

  如果从一滴水中能洞察世界,那么从一穗海水稻里也能读懂李沧。9月28日,青岛第一代海水稻收割测产,最高产量追平了淡水稻平均亩产……这一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属于袁隆平院士、青岛国际院士港,更属于李沧区改革创新、人才科技支撑的布局和决策。同样也是李沧区过去五年敢当善为、击楫勇进释放出的正能量,办成了一系列事关李沧前途命运的大事、实事、难事、新事。如今的李沧,已不再是青岛经济发展“高产田”里的“盐碱地”,而是攀登科学高峰、打造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地,每一处的蜕变发展都标注了青岛鲜明的李沧印记。

  海水稻追平淡水稻平均亩产

  今年8月30日是袁隆平院士农历88岁的生日。对于一辈子与水稻打交道的袁隆平院士来说,今年的生日是名副其实的“米寿”。这一天,在位于白泥地公园西侧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工作人员特意为袁隆平院士准备了“米寿”生日会。感动之余,袁隆平院士向众人分享了自己的海水稻之梦:“一定要攻克海水稻难关!”他发出这样铿锵的声音,同时寄语更多的年轻人,在海水稻之路上永不停歇,向着海水稻亩产1100公斤、1200公斤的目标奋斗。

  在这之后不到一个月,海水稻研发路上的第一道标志性的难关就被攻克——青岛的第一代海水稻收割了。9月28日下午,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山东水稻所、扬州大学等科研机构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等方面30多位专家,分组对位于白泥地的海水稻研发基地、即墨金口试验基地的海水稻进行了现场收割、评测产量。

  专家现场公布了海水稻理论测产结果,收割的4份海水稻材料亩产最高为620.95公斤,其余海水稻材料亩产也超过了400多公斤,均远远超出了预估的亩产300公斤。海水稻测产亩产最高达到620公斤,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评测组组长扬州大学刘世平教授称,根据江苏一带淡水水稻种植的情况来对比,当地水稻的平均亩产量也在620公斤左右,海水稻研发基地的亩产量已经基本追平了淡水稻的平均亩产量。

  “远远超乎大家的预期,让人意外又惊喜。”得知这一数据后,评测现场的研发人员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远在湖南未能参加现场评测的袁隆平院士,也通过视频连线听取了评测结果的汇报,他非常满意,说可以给这个成绩打“优秀”。他说,今年海水稻的杂交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接下来要大量制种,明年选2个点大田种植再观察海水稻的表现。

  人才和科技支撑创新结硕果

  这是自从袁隆平院士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设立海水稻研发中心以来,科技研发人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青岛国际院士港收获的一个院士产业硕果,更是李沧区改革创新、强化人才与科技“两大支撑”迎来的一个亮眼成绩单,堪称优秀——梦想启程的地方在青岛国际院士港。

  盐碱地上种出海水稻,这不得不说是科技发展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曾几何时,李沧区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是青岛经济发展“高产田”中的一片“盐碱地”,面对辖区去产能任务重、老企业众多的状况,它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并不被人看好。而如今,在李沧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后,这种对于李沧的陈旧印象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已然完成了升级和蜕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李沧区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产业、增添新动能。李沧区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大力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成立“区创新委员会”,围绕国际系、高校系、科技系、央企系“四条主线”,全面引进创新人才和重大创新项目。创造性提出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面向全球招纳院士开展科学研究和产业成果转化。

  “实施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离不开人才和科技两大支撑。我们要以青岛国际院士港为战略引领,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特别要大力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占据创新发展前沿打造高地

  于是,在短短一年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索罗宁·尤里等国际国内知名院士签约,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中,再次吸引世界目光,签约33位海外院士,并与4家海外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截至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已有74名中外院士签约入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能源与环境国际联合实验室、激光装备制造实验室等投入使用,神经疾病治疗药物启动临床前期开发。

  除了青岛国际院士港这一科技创新高地带来的推动力外,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AWS在全球的首个联合创新中心落户李沧;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全面运营;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山东的首个创新中心、欧美同学会在全国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也在李沧落地;与中邮集团联合打造的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一批重大项目成功布局,助推李沧迅速占据创新发展前沿。

  在李沧区未来转型腾飞的布局中,将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集聚10名世界级科学巨匠,引进100名海内外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汇聚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使李沧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大本营和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驿站。

  ■延伸 一增一减一留痕 李沧陈旧形象一去不返

  一边是攀登科学高峰,打造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地;另一边却是攻坚克难的低重心,以及干事创业的全程留痕。这一增一减一留痕的题目,李沧解答得游刃有余。

  烂尾25年终又焕发新生的沧口商业大厦就是代表之一。这个曾经的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在验收交付前夕因开发单位资金链断裂搁置,此后无人问津。去年李沧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陆续将多个久拖未决的陈年难题提上日程,项目组各个突破,原本需要3年才能办清的“四证”,8个月时间就办理妥当,沧口商业大厦顺利复工。李村河底的百年李村大集搬迁,涉及2000多业户的生计,多年没能成行。去年,李沧区各部门联合提供保障工作,14个月后大集顺利搬迁,解决了多年的汛期隐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费安全。还有面对“去产能”企业职工就业创业难题,李沧区在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做好“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设立专项保障资金,累计帮助1400多名职工平稳转岗创业就业,探索出一条“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成功路子。

  让大家颠覆李沧传统印象的还有一剂猛方,那就是“痕迹工作法”工作平台。去年5月以来,李沧区借鉴“互联网+”思维,依托原有办公网络开发了“痕迹工作法”网络平台和手机APP模块,实行“每日一事、每周一悟、每月一讲、每季一评”的全程留痕管理机制。在这个平台上,浑水摸鱼、偷懒耍滑是行不通的。每天,李沧区“五位一体”联合督查组按15%的比例随机抽查提报的“每日一事”。“如有不实就要问责,而且所提报的事需要有进展、有结果,目的就是督促干部每天想事、认真干事、高效成事。”李沧区委督查室相关负责人说,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也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急难险重岗位倾斜、向承担李沧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成绩突出的单位倾斜。自换届以来,李沧提拔重用干部119名,其中77名是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综合考核、节点评价中表现突出的同志。同时,对因工作不力、违反工作纪律的6名干部进行了组织处理。

  这一系列“疑难杂症”破局落地,这一套“组合拳”的挥舞驱策,不仅让李沧区攻坚克难的能力大大增强,更使李沧全区上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自胜心有了一个质的变化,释放出了很强的正能量,成为李沧的动力源泉,让李沧区陈旧的形象一去不返。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海水稻 李沧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