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洋文凭含金量今非昔比?门槛一再降低 能力参差不齐
不少海归沦为“海带”。
海归,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10多年前在人才市场,海归人才招聘会都设在贵宾室,留学生是抢手货。如今,这一现状已然发生巨变。
日前,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凑学费给女儿去澳洲留学,卖掉唯一一套住房。这名女生留学6年花费200万元,回国后却被用人单位开出2000元的底薪。这一报道出来后,人们在惊叹海归贬值的同时,更多关心起留学文凭的含金量。
留学文凭的含金量真的今非昔比了吗?BBC中文网的一份调查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归月薪集中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近五成硕士海归的月薪不足5000元。近日,本报记者通过对济南资深HR、企业主、海归学子及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留学文凭贬值,海归竞争力下降,已是不争事实。
重金出国留学就业处处碰壁 “国内的好多企业招聘只认211院校,海归基本没啥优势。”回想起3年前游走于各大招聘会时的情景,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金玲(化名)仍忘不了当初的紧张心情。
2010年,在青岛读大学的金玲参加了学校的俄罗斯留学项目。因大学时主修国际商务,金玲便选择了贝加尔湖国立经济与法律大学的贸易专业。学费加生活费每年要花7万元,四年下来差不多是30万元,这对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的金玲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14年,留学归来的金玲每天都投简历、跑面试。她告诉记者,留学文凭在找工作时并没有什么优势,而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内外学校毕业时间不同,导致错过了招聘的黄金期。“我的经济类学科和国外的还有些差异,而且在国外四年,对国内的行情缺乏了解,济南的一些大公司更倾向于选择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金玲说,几年来她换过3份工作,最终在今年考取了某街道办事处的公务员。
“虽然在国外读研,但和国内名校的本科生比起来真没优势。”对于就业困难,去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陆琪深有同感。
她大学毕业选择去美国读经济学,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二是为了提升自己。3年多花了100多万元。“去年7月份没课就回来了,去广州的企业当过实习生,也去北京的银行面试过,但最终都没能留下,一些企业宁可招国内的本科毕业生都不会选择海归。”她告诉记者,本以为海归文凭能帮她在就业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然而现实是她的求职之路处处“碰壁”。
企业节约成本不再迷信海归 “海归一般对薪资的要求较高,而且能力不一定比国内的毕业生强,有些海归会有高人一等的姿态,这对于团队精神的建设是不利的。”对于海归的就业现状,济南高新区某软件开发公司的HR刘先生认为,近几年求职的留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海归文凭完全没有10年前有含金量。
教育部去年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1978年至2015年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404.21万人,其中221.86万人选择回国就业。随着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数量增多,这些昔日带着光环的海归们的就业压力并不小。因为回国后就面临待业的处境,不少网友将就业尴尬的海归戏称为“海带”。
山东云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耿桂栩认为,海归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往往很突出,但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时面对的是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而海归对于国内的就业形势并不了解,且对薪资待遇的要求较高,有时甚至会眼高手低。“但并不能否定所有海归,有些国外名校毕业的海归在技术方面确实本事够硬,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也愿意花高薪聘请,但这类人才似乎越来越少了。”
留学门槛变低能力参差不齐 媒体调查数据显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其次为贸易零售业、建筑业及互联网。此外,76.5%的海归在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2年内跳槽的比率高达39.5%。
藤门国际教育中国区一位业务经理称,随着中国海外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海外留学的门槛有所降低,有的国外学校出钱就能读,这样的海归含金量却大打折扣,因此留学经历不再是人生履历上的“加分项”。
海归沦为“海带”,这一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对此,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副教授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数量增多,而是质量下降。过去留学的多为优秀学子,学成归国后奉献自己的所学,而今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且门槛低,一些未考取国内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纷纷出国留学,用巨额花费换取一张海外文凭,但实际能力却比不上本土毕业生。
海归从“黄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这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群体中的成员情况也是大不相同,其中有真才实学回国后受用人单位追捧的“香饽饽”,也有部分花钱买文凭滥竽充数的海归。对此,有评论员指出,表面上看,海归变“海带”是留学价值的消退,但其实质上更是一种倒逼,预示着留学观的理性回归,如果留学生的思维中仍把留学与镀金和利益挂钩,把回国就业的薪资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很可能会遭遇现实的“打脸”。
“镀金”归来海归都去哪儿了 山东留学生就业素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国外留学,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累计出国留学人员将近500万人。
在山东选择出国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十多年前每送出7人留学,迎回1人;而如今,“送出7个,回来8个(带着家属)”的段子,或许正在成为海归的真实写照。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增量。
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海归们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愈来愈多的海归选择回家乡发展。记者调研山东海归群体,探究“镀金”归来,海归们都去哪儿了?
就业:按部就班也是一种成功 路川去年从新西兰一所高校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一大型银行工作。刚入银行,路川被分配到营业部现金业务部工作,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各类日常柜面个人业务办理。
“存取现、结售汇、汇款、定期理财等等,比较琐碎,和上学的时候学习的专业技能基本上没什么关联。”路川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课程比较杂,而银行工作内容较为机械性:“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规定的操作流程一步一步的操作,不允许有任何差池,甚至是捆现钞的时候手指怎么拿、捆钞条扎在什么位置都有明确规定。”研究生毕业的路川,每天在柜台上重复性地操作着这些简单机械的工作。
“这些业务看似简单,有人甚至觉得谁做都可以,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路川所在银行负责营运的行长告诉记者,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了其工作的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能力,业务操作流程虽然简单,但是如果能够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做到每天经手数百笔甚至上千笔业务不出现差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了。
“我的入职薪水是每个月3500块钱,扣除五险一金等,每个月到手两千来块钱。”工作一年多,由于表现出色,单位在今年5月份给路川加了薪,“三千多块钱的工资还是不多,每个月开支仍然比较紧张。”但是路川更看重银行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发展前景,“但是相比很多行业,这份工作从长远来看,只要努力工作,成长空间很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同国内毕业生一样,大多数海归选择了就业这条路。“尽管孩子出国读书花费比国内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有许多在国内无法经历的事情,对他的人生、成长、思维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郑之诚的母亲王女士在他读高二的时候就将其送到澳大利亚,勤奋努力的郑之诚顺利考入世界排名前50位的墨尔本大学。“希望孩子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平平安安、按部就班就很好。”
毕业后,郑之诚回到青岛进入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单位安排我去营销部门,每天销售各类产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回想初入职场的时候,郑之诚用“年少轻狂”形容。郑之诚坦言,那时候觉得自己很牛,谁都不放在眼里,对销售的工作也十分不屑。由于工作表现不好,领导对他极不信任,这让郑之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不止一次想过要辞职,但是又想到必须要证明自己,所以咬牙坚持下来。”思想扭转过来的郑之诚开始用心工作,半年以后拿下一单大业务,令同事们刮目相看。此后郑之诚更加勤勉,逐渐成为部门业务骨干。如今,郑之诚早已被调至单位核心业务部门,成为部门的负责人之一,薪水也从三千多元的月薪涨至数十万的年薪。
对于就业,郑之诚认为:“按部就班并不代表没有出息,任何平凡普通的工作,能尽善尽美、做得比别人更出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成功。”
创业:年轻就要多“折腾”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百分百的信心创业,只是不知道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所以才被迫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当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因接到大公司OFFER而欣喜的时候,徐啸看着被退回N次的简历暗下决心:“都不要我那就自己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回国前一晚的送行宴上,看着桌上的美食,徐啸灵光一闪:何不将异国的正宗美食搬到自己的家乡。于是,徐啸打定主意要开一家西餐厅。选址、试菜、装修,徐啸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餐厅营业准备工作。餐厅开业后,由于口味正宗、服务细腻,徐啸餐厅的生意一日好过一日。如今徐啸已盘算着开设分店。回忆创业至今的经历,徐啸感触良多:“趁着年轻,有想法,有精力,有时间,就要多折腾一下,不要等老了后悔。”
与徐啸的被动创业不同的是,齐彦博从大一时期就开始自己创业。那时候,刚到加拿大的他看准接待新生的生意,便在自己还是新生的时候挖掘了人生第一桶金。大学期间,齐彦博拓展了留学中介业务,将服务从接机延伸至学校申请、寻找寄宿家庭等一条龙。此外,又自主开发了名为家庭厨房的送餐平台,日订单量达400-500单,营业额在5万元以上。
去年毕业回国后,齐彦博在济南成立信息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可复制性、传播性、推广性强等优势,开展产品推广。齐彦博告诉记者,今年9月29日公司产品将正式在天猫上线;10月底,跨境电商渠道打通,这一次,齐彦博要将中国女装销往欧美市场。“感觉一天24小时不够用,能有48小时就好了。”被朋友们称作“工作狂”的齐彦博每天都十分忙碌,当记者问他工作动力时,齐彦博告诉记者,“当自己还没有一个亿的时候,一切爱好都是赚钱。”
赋闲: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小周从澳大利亚一所高校毕业回国后,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洗衣店。“最初的时候,我们计划做高端这一块,包括上门取件、上门送件等服务。”定位高端洗衣后,小周选择在一家高档商场内租下一间店面,并花了三十多万进行装修,此后购买设备、雇佣人工等,前前后后的投入超过百万。“开业之后的订单基本上都是朋友们支持的,除此之外业绩并不乐观。”洗衣店开业之后,小周的生意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顾客盈门。小周告诉记者,洗衣店每个月的总费用高达十几万,但是营业额却少得可怜,“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几万块,不好的时候几千块钱吧。”由于亏本严重,小周不得不调整市场方向,将洗衣店搬迁至一中高档小区,然而业绩依然不尽人意。最终,在勉强运作了15个月后,小周在今年七月份关闭了洗衣店。
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小周认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对市场定位把握不清楚”“想的太简单”“盲目追求高档”等,“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好总结一下,就当是为以后铺路吧。”目前,小周还没有创业计划,“和朋友们再考察一下,找找好的项目。”
闲在家里的还有邓欣(化名)。“回国已经两年多了,毕业这两年也没做什么事,现在在家闲着,无聊的时候就跟朋友做几单代购。”
邓欣回国后,曾在一家银行做过几个月的柜员。“干柜员很辛苦,每天坐着不动,排队的人看不到头,而且工作时间很长,早上八点到单位晚上八九点才下班,周末还经常加班。”邓欣告诉记者,头几天还比较兴奋,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娇生惯养的她无法适应,“因为经常迟到被领导骂,真想撂挑子走人,但是因为是家里托关系才找到的工作,又咬牙坚持了几个月。”最终,邓欣由于实习期表现不佳被单位劝退。
此后,家里又给邓欣联系了几份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坚持下来。“(邓欣)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自己没有主见,看见朋友做什么她就要做什么,也听不进长辈们的劝导。”老大不小天天闲在家里的邓欣让妈妈很头疼,邓欣的妈妈告诉记者,前前后后托关系帮她找了五六份工作,都半途而废。
谈及未来的打算,邓欣坦言“很迷茫”,当问及什么样的工作是她的理想工作时,邓欣告诉记者:“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她表示,“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有时候看到别人做得很好,自己也想试试,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问题,感觉做什么都不容易。”“人生充满了不可思议,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到海归留学生第一年的低收入或者他们目前的境况,如此下结论还太早。”一大型金融机构人力资源赵经理认为,留学生和国内的大学毕业生相比,不能说海归就具备绝对优势。但从外语能力和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来看,海归的优势更明显,“海归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沉下心来。”
(综合济南日报、青岛日报消息)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