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金银花"为媒" 九间棚精神"远嫁"

2017-10-13 09:23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本报记者 刘江波 兰传斌 王洪涛

  



  一份来自甘肃省定西市的考察报告,一直放在九间棚村的档案室中,党委书记刘嘉坤很少示人。

  这份《以金银花为媒学习弘扬九间棚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考察报告》,让“九柱擎天”的九间棚和“苦甲天下”的定西,演绎出一段佳话。

  九间棚村所在的平邑县,素有“金银花之乡”的美誉。近几年,九间棚的金银花种出了名堂,打造了金银花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并成立了九间棚集团,开始走向全国。

  2013年,定西市推行招商引资,九间棚的金银花由此进入西北。定西市漳县武当乡邹家门村村民宋国士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敢于吃螃蟹”的种植户之一。他从流转来的近80亩土地中,一下子拿出50亩做了试验田。

  “种植玉米、小麦,一年一亩地收入800元到1000元,这还没有计算化肥、农药等成本。但金银花当年就能见收益,三年达到盛花期,每亩地收入能达4000元到5000元,这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宋国士说。

  金银花抗旱,根系发达,第二年就能成林,可连续采摘二三十年,非常适合在定西种植。时至今日,整个定西已种植金银花2.2万亩,在总共5504户种植户中,就有贫困户2560户。尤其是在2016年,定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很多庄稼减产严重,甚至绝产,但金银花依然能长出花苞。

  金银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突出,成了脱贫攻坚的好项目。为此,2015年定西派出考察团,来九间棚取经。时任定西市委副秘书长的张全有就是考察团的一员,他对当年考察时的见闻记忆犹新:“定西绝大多数贫困农村的自然条件要比当年的九间棚村好得多,如果都像九间棚那样干,脱贫攻坚的任务一定能如期完成。”

  九间棚是个老典型,此番来访,却让定西客人有了新的发现。苦干、实干出身的九间棚人,如今闯起市场来也毫不含糊,满满的一股干劲。

  带头人刘嘉坤,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调研、考察项目,为了金银花奔走忙碌;74岁的老党员廉茂增,作为当年“九根擎天柱”中的一员,至今还奋战在金银花种植的一线。

  九间棚搞金银花种植,不仅输出种苗、输出技术,还输出模式,从开始种植,到技术推广,再到产品收购,九间棚有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一做法,让定西市农业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曹志强很是兴奋:“农民不愁销路,也就没了后顾之忧。”

  山东之行,让张全有收获满满,于是就有了他执笔的这份考察报告。他表示,“九间棚精神是在逐渐丰富发展的,已从原来的苦干,发展到现在适应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利用市场规律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定西的干部来到九间棚,专门就九间棚精神进行考察学习。今年国庆假期以后,还将有一批定西的金银花种植户来九间棚学习。

  金银花“为媒”,九间棚精神“远嫁”。“陪嫁”出去的,有土生土长的九间棚人,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新九间棚人;有风华正茂的壮小伙,也有年逾古稀的老党员。现在,不仅是在甘肃,在新疆、云南等众多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过程中,不时闪现着来自九间棚的金银花的影子。

  对于奔波各地的外派人员,刘嘉坤的要求是“不能忘记自己是九间棚人,不能忘记九间棚精神”;是党员的还要再加上一条,“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长新乡长春村村民张新成对九间棚人直竖大拇指。“村里刚开始种金银花,不少人都不相信这个能换钱,前一天刚种的苗,第二天就被拔掉种上了包谷。”张新成说,山东九间棚来的技术人员不厌其烦,你拔了我再种上,还耐心地给做工作。“他们和村民一样,一起在地里流汗,非常能干,不怕吃苦。现在大家都被带动起来了,村里打牌的少了,琢磨致富门路的多了。”

  九间棚集团分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如才常年在外奔波,一次下乡途中,遭遇山上落石,当车辆惊险通过时,引擎盖已被碎石打穿。

  记者问他:为啥这么拼?

  “像塌方、落石,经常遇到,但信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对村民有承诺,就要兑现。再说,俺知道贫穷是啥滋味。”作为土生土长的九间棚人,张如才说,在外面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九间棚精神。

  九间棚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刘嘉坤表示,九间棚精神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弘扬九间棚精神,既要保持典型本色,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做到与时进取,贡献新的力量。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