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仁兆镇十甲村,管凤香和她雇来的两名帮手在地里种蒜。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云明
农谚云: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寒露刚过,平度市仁兆镇的田间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农民们正抓住天气晴朗、墒情适宜的大好时机抢种大蒜。今年5、6月份,很多城市的大蒜零售价一路下滑,甚至还不到去年价格的一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些年大蒜的价格一直忽涨忽跌,波动性很大,蒜农的利益如何保障?
10月12日,半岛都市报系列融媒体报道“喜迎十九大·金秋行”记者来到仁兆镇这个远近闻名的“蒜薹之乡”,发现这里的蒜农已经摸索出一套破解之法:蒜农一方面对大蒜进行标准化种植,另一方面通过加入合作社抱团抵御风险,仁兆镇政府则组织大家伙购买蒜薹价格指数保险,让大家伙心里有底,种蒜无后顾之忧。
近年来,青岛市出台的一系列惠农保障“组合拳”开始显现威力:种有标准、卖有渠道、价有保险,青岛蒜农尝到了“蒜你稳”的甜头。
一天种蒜2万颗,累并期待着 管凤香和她雇的两个帮手蹲在地里,每人手边放着一个装有蒜种的铝盆,双手快速地把散落的蒜种插入犁沟内,这个动作每重复五六次,仨人就往前挪动一步。在仁兆镇十甲村的田间,忙忙碌碌的种蒜人显得格外醒目。
12日,临近中午时分,管凤香和两个帮手已经在地里种了近6个小时的大蒜。“种蒜时候要蹲下来,弯着腰用手一个一个往地里插蒜种,一会儿工夫腿就开始酸,也直不起腰来。”嘴里说着累,管凤香却一脸笑容。她直起腰回眼望去,一想到来年丰收的景象就只剩兴奋的期待了,剩下的活更有干劲了。
记者计算了一下,大约每隔10厘米栽种一颗蒜种,平均每垄的间距为30厘米,以一颗大蒜大约占据0.03平方米的面积,一亩地约有667平方米,一亩地可以栽种大约2万2千多颗大蒜,一个熟练的工人每天可以栽种八分地,就是近2万颗大蒜。
管凤香告诉记者,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从耕种到收割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不同,种蒜从选种到种植再到覆膜、扫蒜,这些都需要技术和精细度,所以现在仍然以人工种植为主。
“以选种为例,蒜种要选瓣大粒圆的,不要夹瓣蒜。蒜种剥好后,在下地的头两天,要泡一下催芽保湿,这样能提高大蒜出芽率。”管凤香向记者介绍,自己今年会种3亩大蒜,一共需要1000多斤蒜种,每一颗蒜种都是像她这样遴选出来的。
早在9月中旬,管凤香就已经把精选的蒜种剥好备用,等待着种蒜季的到来。现在正是她期待已久忙碌的时刻。
在田间劳作的,除了蹲着种蒜的人,再就属覆膜的人多了。
前头村的戴绪本下手显然比管凤香早了些,他在三天前就种完蒜了,而且已经完成碾子将蒜犁沟压平、撒化肥这些工序,现在正在给大蒜覆膜。
相比于种蒜的辛苦,覆膜更需要技巧和配合,至少两个人完成。
戴绪本雇的帮手在前面将薄膜从地头展开平铺,他则在后面用铁锹铲土或沙子将薄膜的边压住,两个人看似不紧不慢,但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不到10分钟就走完一趟,然后再调正,再进行下一趟的覆膜。
“覆膜机盖得不够平整和严实,不利于保水御寒,最后的收成也不好。”有着30年种植大蒜经验的戴绪本并不看好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覆膜机,在他看来,还是传统的人工覆膜技术比较可靠。
“像我去年,我种了三亩大蒜,蒜薹亩产大约1500斤,蒜头在2000斤左右,”戴绪本说,按照去年蒜薹2.8元/斤,蒜头2.5元/斤的市价来算,一亩地能收入近万元。
“除了种大蒜,每年5月到10月份,地里还种花生、辣椒等。”戴绪本告诉记者,一亩地每年也能收2000块钱。这样算下来,三亩地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
戴绪本说,今年蒜薹和蒜头的价格都不算高,往年比较好的时候,种一亩大蒜就能收入1万元。我靠着这三亩地,每年的收入都超过4万元,就是靠这个钱供儿子上了四年大学。说到这儿,戴绪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 仁兆镇位于大沽河畔,是青岛市著名的大蒜主产区,也是远近闻名的“蒜薹之乡”,该镇10万亩耕地面积中,有6万亩种植蒜薹。
今年5月份,蒜薹刚刚收获的时候,河南、江苏等多地出现蒜薹滞销的情况,唯独仁兆镇的蒜薹得以平稳度过。这其中,既有品质好的原因,也有合作社的保障。
冷同林大蒜专业合作社是2010年建立的,起初只有10户入社,如今已经发展到近40户了。
“刚开始入社的蒜农不多,一是因为不了解合作社的作用,另外自身也没有风险意识。”合作社的负责人冷同林告诉记者,随着大蒜价格的波动以及合作社优势的逐渐显现,蒜农也开始意识到入社的重要性。
据介绍,现在的合作社一方面给农民以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就是共享信息,帮助居民销售蒜薹、大蒜。
种蒜最怕的就是低温冻害。合作社刚成立不久的一个冬天,很多蒜农的大蒜被冻坏了。于是社员们商议,盖上双层地膜,每亩成本增加20多块钱,收获的时候大家发现,双层地膜不仅能够保温,而且比单层地膜能够增产10%到20%,于是这一方法得以在全社推广。
2014年,仁兆蒜薹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了“沽河”牌系列蔬菜。仁兆镇通过“庄户学院”对蒜农进行培训后,大蒜的生产标准迅速得以推广,冷同林大蒜合作社的社员们也从选种、播种、覆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到蒜薹收获采取标准化种植。
“真的很厉害!我采用标准化种植以后,一亩地比原来产量增加300多斤,而且蒜薹的质量也比原来传统方法种植的好多了,这下肯定利润上去了。”老刘是冷同林合作社的社员,他告诉记者,原来就自己摸索,也不懂新技术,也没有啥门路,入社确实解决了自己很多问题,包括种植技术,还有销路问题。
冷同林告诉记者,自己从事大蒜收购工作20多年,有很多固定的客户,包括省内的烟台、临沂,以及河北、云南等省份,他们都非常看好仁兆大蒜的品质,每年都与社员们提前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签订最低保护价。
“我真正看重的是国家认证的这款牌子,这里的蒜薹的确是易储藏、又好吃、绿色安全,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优先在这儿收蒜薹。”河北永年的赵先生已经连续多年来到仁兆镇收蒜薹,在他看来,“订单农业”既让蒜农安心也让自己安心。
据了解,近年来仁兆镇农民自发成立90多个各种蔬菜大蒜种植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由合作社和客商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价,既给农民兜了底,也让客户安了心,不至于出现农民盲目种植、市场饱和无客户收购的现象。
价格保险,蒜农心里有底 除了合作社的保障之外,政府组织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又给蒜农吃了一颗定心丸。
尽管近来大蒜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但仁兆镇的蒜农们并不担心,依然选择种植大蒜,因为很多蒜农都给蒜薹价格上了保险。
“自己去年10月种了6亩大蒜,结果等今年5月蒜薹收获的时候发现,收购价只有不到2.4元,幸好自己买了蒜薹价格指数保险,收到了镇上保险公司近1200块钱赔付。”种了20多年大蒜的西王戈庄村蒜农刘明生告诉记者,很多人可能觉得大蒜既卖蒜薹又卖蒜头,肯定赚不少钱。其实我们自己心里都清楚,蒜薹卖出来的钱是成本,蒜头卖的钱才是利润。市场行情要是不好的话,蒜薹的价格都不够成本的。幸好今年买了蒜薹价格保险,才没亏本。
2017年,为了减少当地蒜农的种植风险,仁兆镇与保险公司协商,把“蒜薹目标价格”纳入价格指数保险。按照保险内容,每户蒜农一亩地拿出100元购买保险,每斤蒜薹保价为2.8元,若市价低于2.8元,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最高每亩给予1500元补偿。
负责赔付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冷青武介绍,2.8元的保价是根据近3年蒜薹的收购价的平均数得出来的。而收购价格则是他们在仁兆镇选取10个收购点,从5月9日持续到5月20日进行价格监控,每天上报收购价格,计算出这11天的平均价,再取平均数得出的。
“买蒜薹价格指数保险让自己心里有个底,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万一蒜薹价格太低的话,有保险公司赔付,不至于亏本。蒜薹价格高的话就更好了,也不会太在意那100块钱了。”5月份收到600元钱赔付的蒜农代永忠说,这个保险是村里宣传的,自己一开始觉得不靠谱,人都没买保险还给蒜薹买?后来经过一番详细了解后,他决定买了一份保险,没想到还真用着了。
“相比往年来说,今年的蒜薹价格普遍偏低。在我们这儿上保险的700多户蒜农全部得到理赔,保险公司一共赔了160多万元。”冷青武说,这个保险目前来看反响不错,蒜农对蒜薹价格指数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公司今年打算从5000亩的试点全面铺开,扩大到2万亩,让更多的蒜农没有后顾之忧。
就是因为去年保险赔付的原因,让我今年有信心再种6亩大蒜。”刘明生告诉记者自己还打算买这个保险,而且还会推广给亲邻好友。
大蒜产业,从种到收都挣钱 大蒜产业不仅仅让蒜农变得富裕,它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和老人致富。
在管凤香家里种蒜的刘大姐就是外来务工人员之一。刘大姐家住在即墨刘家庄镇,最近一个星期,她早上不到5点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仁兆镇驻地西侧“人力市场”来等着,每天都能找到种蒜的活。
“自家的玉米收完了,每亩大概有1000块钱的收入,太少了!我闲着也没事儿,这边工资又这么高,当然要来。”刘大姐告诉记者,最高的时候到一天360元钱,低的也有200元钱,一个星期下来自己挣了1800多元钱。
在每年5月、10月,也就是种蒜、收蒜薹两个时间段,不仅有来自其他乡镇的务工人员,更有来自即墨市、莱西市以及外省的务工人员逾万人聚集在此。
据了解,这些工人帮助蒜农种蒜或者收蒜薹,每天的工钱都是浮动的,少则200元,多则400元,从早上5点半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半回去休息,每天管两顿饭。在仁兆镇种一个月大蒜收入超过6000元钱还是很轻松的。
在仁兆镇,不仅年轻劳力可以赚钱,不能做重体力活的老年人同样可以挣钱。在蒜薹收获季,老人可以通过绑蒜薹每天获得50元钱的收入。
而且,在大蒜收购社里常年有人打蒜瓣。在仁兆镇冷戈庄村的一家大蒜供销合作社里,记者看到,很多老人都在打蒜瓣。他们席地而坐,蒜头像小山一样堆放在面前,虽然体力不好了,把一头的整蒜掰成蒜瓣对他们还是太简单,手指一掰一扯一拧,蒜瓣就乖乖地分为几瓣。
“自己是每天打300斤蒜瓣,一天能挣60~70块钱。”65岁的孙明芝就是其中一个正在打蒜瓣的老人,她有点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5口人,家里的地由儿子和老伴种大蒜,原来以为自己年纪大了,没用了,没想到现在每天还能挣这么多钱。
蒜农王文选和母亲正在为刚种下的大蒜覆膜。
仁兆镇冷戈庄村,65岁的孙明芝(右)正在打蒜瓣。
■记者手记 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护航” 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而农民在应对市场变化时,议价能力较弱,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仁兆镇蒜薹价格指数保险就是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减少农民损失的一个典型例子。
仁兆镇副镇长宋丽芹表示,蒜薹价格指数保险从根本上就是为了保障种植成本,增强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大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让“蒜你惨”的现象消失,“蒜你稳”成为市场主旋律。
政府通过组织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让遭受损失的蒜农得到保险赔偿,有利于恢复生产,降低农业投资风险,解决了蒜农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保障了他们的收入稳定。
目前,在《青岛市政策性保险实施方案(2017-2020)》中已经开展小麦、玉米等10个险种,正在试点葡萄、生猪价格指数等5个险种。这些都是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增收、维护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产品。
以上政策性农业险种,都有效地避免了丰产不丰收、高价不高产、盲目发展、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它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其实,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仅是对农民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居民基本消费品的保护,确保我们大家都生活在物价稳定的环境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