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为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10月16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为让市民享有更多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城乡建设委根据工作职能,自2012年以来,本着关注民生、均衡发展的原则 ,通过市南、市北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投资近20亿元,打造了一批精细化配套工程,增强了本市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
创新思路推进教育配套建设
自2012年以来,已先后投资约11亿元,建设配套中小学共计15所,其中已建成9所(博文小学、立新小学、启元九年一贯制学校、崇德小学、崂山第二实验小学、明德小学、广雅中学、滨海九年一贯制学校、同安路小学改扩建),6所在建(徐家东山改造配套中学、宁德路小学、小水清沟改造配套小学、北村中学、人民路二小改扩建、宁安路小学改扩建),上述学校建成后新增522个班级,可解决23490名儿童入学问题。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注重细节,优化品质。一是通过意见征询优化建设方案。在工程立项、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密切与教育部门沟通 ,使得教育部门主动参与,避免了后期整改的资源浪费,又可使建成交付的中小学、幼儿园达到省级办学建设标准。二是适度提高标准强化设施安全。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安全”理念贯穿设计施工全过程,在严格执行各项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适度的提高部分设计标准,更好的满足安全、实用的功能要求。三是引入新理念提高建设品质。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以及建筑工业化理念引入配套教育设施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挥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轨道交通在建超300公里
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2012年,青岛市第一条地铁线路(地铁3号线)试验段开工建设 ;至2017年10月,全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共有1号线、2号线、4号线、8号线、11号线、13号线六条线路同时在建,在建里程超过300km,涉及参建主体168家,参建人员70000人次;预计到2021年,将形成7条运营线路231.7km运营里程,建成“一环四线、三城三网、网间互联”的轨道交通网络。
2012年以来,青岛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质量安全监管需求,先后招聘了26人充实到监管队伍中,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职监管人员38名,设立了4个土建监督科室和2个机电设备监督科室,分别承担轨道工程土建、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推行质量安全一体化监管模式,制定月度质量安全形势分析制度,研究监督重点和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监管实效,减少企业负担。
城市路网承载力大幅提高
据市城乡建设委工作人员介绍,“十二五”期间,是青岛市机动车总量增长最快、交通设施建设投入最大、交通结构改善最明显、交通管理最有效、市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一批关系长远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相继完成。
“十二五”期间,青岛加快构建和完善城市路网,城市路网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应对了东岸城区连续5年机动车快速增长的挑战,基本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建成了城市交通智能系统。实施了《青岛市城市道路技术导则》等10多项地方道路标准。推进了温拌沥青、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等一批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分阶段实施了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工作,完成了200多项疏堵工程项目。圆满完成了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APEC系列会议等一系列重点活动的道路交通保障工作。
城市信报记者 丁一 通讯员 刘静雯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