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原山林场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林业产业化的路子,甚至成了淄博旅游的龙头和省内旅游行业的排头兵。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再次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21年来,淄博原山林场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996年,原山林场还是一个穷得濒临倒闭的“要饭林场”,如今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林业产业化的路子,甚至成了淄博旅游的龙头和省内旅游行业的排头兵。当年负债4009万元,如今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
眼下,原山已是层林尽染、漫山红遍,正是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游客络绎不绝,无不被这“绿富美”的风姿所折服。而这一切,无不透露着原山人的勤劳与远见。
这树,不能再砍了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电视机前聆听十九大报告的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感叹:“总书记说到了我们林业人的心坎上。”
原山林场用21年来的发展路径,证明了得到保护的“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原山林场1957年建场之初,群山裸露,满目荒芜。为了在这片荒山上植树造林护林,几代守林人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
至今,原山林场还在流传着“石缝扎根”和“百人传水”的故事。来过这里的人都知道,博山的山岭绝大多数是石灰岩或者包土层地带,要想让石灰岩上覆盖绿色,只能在石灰岩的夹缝里填土,再将树种在夹缝里,人工浇水。
面对“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的窘境,原山人白手起家,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灌溉。
和全国的多数林场一样,长期以来,原山林场没有摆脱“以树养人”的传统方式。种树砍树,卖了钱给职工发工资,剩下的钱再买树苗栽树,如此循环。
1996年,孙建博担任原山林场场长后,果断叫停了原本靠卖木头为生的商业采伐。
“森林是林场的立场之本、发展之本,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这树,不能再砍了。我们林场人是在做赔钱的事呀!要留下一片绿荫给子孙。”孙建博说。
过去,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加上北方石灰岩山地十年九旱,植树造林成活率非常低,年年栽树不见林。孙建博把宜林地分段编号,每人承包一块,包期3年,拿出工资的20%作为抵押金,秋后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补发并兑现年底奖金。
这一办法,让林场新栽树苗的成活率保持在了95%以上。1957年到2017年,60年来,原山林场发展到了近5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最早的不足2%达到了94.4%。
“要饭林场”有饭吃 “赚钱、栽树两手都要抓,都不能耽误。”孙建博坚信生态保护好了,林场人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但200多名职工的吃饭问题却是绕不过去的。
到1996年底,林场累计负债达2000多万元。此时,濒临绝境的淄博市园艺场划归原山管理,两个老大难累计负债达4009万元,126家债主轮流上门讨债。
与全国其他林场相比,原山林场这个无论规模和名气只能算小字辈的国有林场,在改革中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被当地人称作“要饭林场”。
“树下有草。”孙建博突发奇想,若是将树下的草利用好,也能创造出效益来。于是,孙建博从东北买来了奶牛,让奶牛吃树下的草。有了牛奶一方面可以卖钱,另一方面可以用牛奶制作雪糕,建个雪糕厂。从东北将奶牛引进到山东博山,这在当时的淄博市独一无二,孙建博一手办起来的这个奶牛场在淄博是第一家。
用林下的野草养奶牛,之后还建起雪糕加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职工的糊口问题。怎样解决所有职工的口粮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摸石头过河”好一阵子后,孙建博发现,依靠奶牛解决眼前或未来一个时期的大困难是不现实的,现在他得另辟蹊径找更长远的门路了。
在一片质疑声中,原山开发的第一个旅游项目——森林乐园破土动工了。孙建博就是这样,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要一干到底,坚决干好!没有资金,他和林场班子便带领职工亲自干。寒冬腊月,大伙儿在工地上搬石头、和水泥、砌石堰……分不清哪些是林场的干部,哪些是雇来的农民工。一位旅游局长到原山调研,一下车就被热火朝天的景象感动了,脱掉大衣二话没说便一块儿干了起来。1999年6月1日,原山集团在山东省建立了第一家森林乐园。原山生态旅游一炮打响,全省的新闻记者和旅行社纷至沓来,不到半年时间,投资便全部收回了。不久,全国第一个假日旅游政策很快出台,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于先走一步,迅速成为全省森林旅游的热点。为此淄博市火车站还专门为博山的原山景区开通了专列。为一个景区开通专列,这在当时的全国绝无仅有。
短短5年时间,原山旅游的收入便由当初的不足20万元,迅速扩张到3800万元,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原山搞森林旅游,不仅没有破坏生态,并且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传播给了游客。
之后,山东省第一家民俗风情园、第一家山体滑草场……原山集团一鼓作气创造了6个“全省第一”,生态旅游品牌逐渐打响。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逐渐成为地区旅游产业的龙头,吸引了各地游客,每年接待旅游团队近千个。
至此,原山林场真正走出了向林场、向绿色、向生态要经济效益的第一步。
创新发展的全国林场样板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孙建博又开始向“林下经济”要效益,这是他利用青山实现金山银山转变的第二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里人想吃真正的山鸡和山鸡蛋却难以买到。考虑到原山林场的近5万亩林下绿草等资源,孙建博带领职工在林场的树底下和山上养鸡。卖食草籽、虫子、山鸡、山鸡蛋,这让原山林场的收入又添一笔。
除了向树下的野草要效益之外,孙建博还在树下搞起了苗木种植。经过几年发展,依托苗木种植成立的绿化公司成为淄博市最大的一级绿化公司。期间,该绿化公司一举拿下了总投资40多亿元的淄博孝妇河湿地公园的绿化项目和淄博青年公园的绿化项目。
至此,原山林场借“青山”真正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向“金山银山”的距离又迈进了一步。为建设现代林场,原山还与各大院校和林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中国北方花卉苗木研发中心,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努力,一个更注重休闲度假旅游的多元化旅游经营格局正在形成。2013年,淄博市和博山区又把5个林业景点交给原山管理,探索打造区域大旅游格局,共同打造国家5A级景区。2015年以来,他们还联合省内10家景区、50家重点旅行社及周边旅游景点,启动“淄博生态文化游”大区域战略合作,收到较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山林场产业化发展中,坚决与一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绝缘”。当地一家化工厂看中了林场的一块地,愿以1000万元租赁其中的400亩,原山回绝了。“开发森林旅游,做大绿化产业,带动当地发展苗木培植,原山人所从事的是绿色事业。”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原山林场不但还清了所背负的4000多万元的债务,职工也由当时的200多人发展到了眼下的1000多人。
“我们用几十年的奋斗,让荒山变成了青山绿水,又变成了金山银山。”孙建博感慨。如今的原山林场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全国林场样板。
双“零”突破 在全国4850多家国有林场中,原山林场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何能成改革之先?
“森林是立场之本、发展之本,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党委书记孙建博说。
换在以前,原山林场每年都要发生五六十起火灾。几代人几十年为了林场战天斗地,生怕因一把火就毁了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坚守。灭不了火种,也就守不住青山。
为了杜绝火灾,孙建博将林场划片责任到党员,签订责任状,谁的山头上发生火灾,谁就负责到底。
随着林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先前不归林场管的山坡山头被划到了原山林场的管辖内,此时一些新情况又出现了:林场里因有坟地,过节烧纸、放鞭炮引发山火的情况可能会有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原山林场专门建起了公墓,对一些散坟乱坟进行了集中迁移,这些迁移是免费的。
迁移坟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后来成为林场党委书记的孙建博拄着拐杖去一些村民家里走访听他们的想法。坟头迁完了,火患减了一大半。
原山林场周边连着67个村,有村民的地方就有火灾隐患。为解决村里的火患,林场每年都要到村里进行宣传,并在村里刷标语,村民的防火意识已深入人心。
10月18日下午,在大山深处禹王山景区崎岖的路边,51岁的护林员韩茂忠挥动着镰刀正将路边的野草和灌木砍倒。“砍倒野草和灌木,这是在冬季来临前防火的需要。”韩茂忠说,“等路边的灌木和杂草全部砍完,我们还要清理干净。”韩茂忠向半岛记者表示,如果不将这些灌木和杂草砍掉,一旦不小心引燃杂草,麻烦就大了。
在原山林场的一个山口,47岁的女护林员张立瑾正在对过往车辆进行登记检查,而他的丈夫则去了山顶巡防。
“登记检查进山车辆的目的是为防止火灾隐患进山。”张立瑾说。这些落地有声的措施,让1997年到2017年20年间的原山林场,实现了零火灾。
虫害,也是让林场头疼的大事。可在原山林场,这些年实现了零虫害。零虫害比零火患还难控制,原山林场是如何做到的?
多年的种树经验,让孙建博发现,虫子若是吃了这种树上的叶子再去马上吃另一种树的叶子,这个虫子必然会死亡。
正是鉴于这个发现,孙建博在同一片山上植上不同的树种,用自然生物链的法则让害虫自行灭亡。
孙建博说,实施空中撒药一是未必会将所有害虫杀死,另一方面一些食药而死的害虫的尸体被鸟类吃掉,鸟类吃了带毒的虫子往往也会因毒致死,对鸟类生存也是一种毁灭。
无疑,原山林场发现、发明和运用的混交林生物链防治法则,有效保护了生态自然的平衡。
孙建博(左三)在林场。
孙建博说,千名原山职工才是真正的英雄。
扫码观看本新闻精彩视频
扫码查看本新闻更多内容
扫码查看本新闻微博
特写
三代护林人记忆里的幸福 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博山城区东南15公里处,一条崭新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山顶落成不久的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纪念馆内的一面墙上,1000多名职工的头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长廊。“是他们将荒山变成了青山,又让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拄着拐杖的孙建博目视文化长廊,回头对记者说,“真正的原山英雄是他们。”
林一代段新安 种树像拉扯小孩一样 在10月17日举行的原山林场建场60周年大会上,74岁的退休职工段新安回忆,1961年9月,他从淄博林业技工学校分到原山林场凤凰山工区工作。
那时候分一二三级工,段新安是最高的三级工,每个月工资也不过33块钱。刚来的时候,按定量去食堂打饭吃,吃不够的时候就弄点野菜。当时林场没有水喝,都是大家每天轮流下山挑水。
林场大部分是石灰岩山地,土层薄、石头多,土质薄的地方栽柏树,土质厚点的就栽槐树。树苗都是自采自育,自己采摘树种、育苗,自己种。为了节约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树坑大多是品字形排列,从远处看去,树坑像鱼身上的鳞片一样,叫“鱼鳞坑”造林。那时都是雨季造林,雨季造林时,大家排着队上山种树,干起来顾不上休息,山上又没有遮掩的地方,往往汗水、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
整地大会战时,每个人都有定额,大家都想尽办法把定额干出来,刨穴刨得裤子全湿了,有的白天干不完,晚上偷偷地去干出来;还有的家里人都出来帮着干。三分造林七分管,这片林子长起来不容易,像拉扯小孩子一样。树小的时候怕不活,活了又怕被牛羊给吃了,防火期内又怕被火烧了,再大了怕被人偷了。
林二代徐立刚 从“青岛人”到“原山人” 林二代徐立刚的父亲叫徐念庆,是青岛市市北区人。是林场刚刚建立不久时,到上海、青岛等地招收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
1963年6月徐立刚19岁的父亲徐念庆,从青岛带着铺盖卷一路坐火车来到了淄博,到了林场住下,一看那条件,许多一起来的知青当时就走了,还有的后来设法调走了,可是尽管是这样,徐念庆和一起来的徐延艾、万洪瑞等同志还是毅然留下来进行大造林、大会战,奉献了整个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
1989年从林业职业学校毕业的他顶替父亲来到了林场工作,先后干过营林区技术员、陶瓷销售员、酒店服务员、办事处业务员和酒厂质检员,现在是林场党委委员、绿化公司管委会的主任。一晃也工作28年了。
林三代贾玄璞 原山人的幸福指数直线提升 28岁的贾玄璞是林场的一名防火队员。他在原山出生,在原山长大,因求学、参军远离了家乡,参军归来后,他考入了林场成为了一名防火队员。如今的原山,防火设备和监控系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原山山脉大区域防火体系,实现了二十年零火警。
作为一名林三代,他最能感受到这些年来原山人的幸福指数直线提升,原山人住上了博山区条件最好的楼房,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原山人还自发组织成立了“爱心原山”雷锋私家车队,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原山人已经过上了当地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