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郯城县西南部有一个以盛产水稻和稻田养蟹而闻名遐迩的乡镇——归昌乡。据史料记载,归昌乡古时称为兴隆镇,周代周文王姬昌曾带兵在此做过长时间的休整,后为纪念文王(姬昌)访贤归来,更名为归昌。
文/杨浩荡 图/郯宣
在郯城县归昌乡驻地东南2公里处,有一片低凹涝洼地,当地人称之为姜湖。据说姜子牙曾在此以直钩垂钓,有人问之,答曰:“愿者上钩,不愿上钩顺水流。”姜湖由此而得名。
1752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微服私访来到姜湖边上。当时已是夕阳西下,乾隆发现有一茅舍正冒着炊烟。于是乾隆和侍卫便向茅舍奔去,等叩开篱笆门,一位白发苍苍的清秀老人走出来,乾隆说自己是过路商人,想讨碗水喝,老人十分盛情地招待了乾隆。茶罢,老人说:“天已不早,二位爷想必一定饿了,吃碗米饭再走吧。”此时主仆二人已饥肠辘辘,因此并未推辞。一来,二人本是走得又累又饿;二来,姜湖之米清香怡人,因此乾隆吃得香甜,边吃边赞不绝口。吃罢命侍卫拿出一锭银子付给老人,老人坚辞不受,最后不得已而收下。老人千恩万谢,并说:“二位爷既是诚心夸俺米饭香,如不嫌弃,今晚就在俺这儿歇一宿,待明天,俺做更好吃的米饭给二位爷尝尝。”乾隆一时兴起,便住了下来。第二天起来,老人早已把米饭做好。乾隆来到饭桌前一看,碗中米粒晶莹剔透,特别诱人,其中还有一种粉白色的豆子,嗅之香味扑鼻,其味确实比昨晚上的米饭更加好吃。于是乾隆问这白豆子叫什么,哪里来的,老人回答说:“我也不知这白豆子叫什么,是在姜湖边上采的(这便是我们今天说的‘姜豆’)。”乾隆皇帝因与姜湖米有着这段奇缘,因此命当地县令每年以姜湖米进贡朝廷,从此便有了姜湖贡米之说。
当地所选育的“兴隆1号”、“兴隆2号”稻种品质依然优良,比一般水稻生长期长10~25天;二是依赖这片土地的神奇。据说姜湖底的泥特别细腻。湖底所生之鱼,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刺柔易融,幼儿食不挑刺。当地人民政府曾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这片土地进行考察论证。经土壤化验分析,发现这片土地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一般土地的有机质为0.8左右,而这片土地的有机质却高达2.384。并且土壤中还含有两种代号为"L"和"H"的稀有元素。这无疑是姜湖贡米之所以好吃的理论诠释。
郯城县归昌乡里将“姜湖坻”涉及的金盆底、银盆底及其周边6000亩稻田作为基地,实行统一供种、施肥、用药和管理,所有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执行。后又辐射扩大到5万亩,占全乡土地的80%。为远离污染,确保稻米品质,乡里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向一切有污染的企业说“NO”。截至目前,全乡先后关停了7家污染企业,婉言谢绝了3家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的“问题”外资企业。
郯城县为“姜湖贡米”注册了商标,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并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荣获全市农产品十佳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如今,“姜湖贡米”品牌已叫响大江南北。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
青岛郯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