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别开生面 万象融于尺幅——著名画家项维仁的连环画情缘

2017-11-20 15:40   来源: 半岛网-半岛客户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说起小人书、连环画,许多人不会遗忘那些比手掌大不了多少,却蕴含着美学与智慧的“精神图画”,它曾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中国连环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又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逐渐成型。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著名画家倾心连环画创作,用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说“图画本身比文字更有力量”。

  在青岛,前辈艺术家中房绍青、窦世魁、项维仁等都奉献了众多精美传神的连环画作品,充实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本期开始,《闲趣周刊》陆续推出专题报道,“赏连环画艺,讲中国故事”,带大家重温连环画的魅力。

  妙笔别开生面,万象融于尺幅

  ——著名画家项维仁的连环画情缘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学义

  放眼青岛乃至全国,对于喜欢连环画的人来说,项维仁可谓大名鼎鼎。

  



  他所画的《西游记》《红楼梦》《说唐》《聊斋志异》等名著中的人物深入人心,点缀了无数人的童年世界。而他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也是中国美术界一个独特存在。那些温婉明丽的女子,传承古典美之神髓,又融入现代元素,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他耕耘画坛半个世纪,一片痴心,一腔热血。他执着于用一支笔让英雄美人穿越重重史册而来,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煤油灯下画,头发常被烧

  项维仁生于1947年,他心中那颗画画的种子,主要来自于他的母亲。

  



  母亲自幼便受到很好的教育,有绘画功底。他小时候把家中白墙上都画满了画,不仅没被责怪,反受鼓励。项维仁爱看连环画,看过《西游记》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后,自己也上手画。因不知道连环画是先在16开纸上画好,然后缩印成64开的,他直接在64开纸上画。巴掌大小的纸,勾线、上色,画起来真难。但他点着煤油灯,一夜画出了8幅。那时他家住沧口牛毛山(今属李沧区),没有电灯,晚上在煤油灯下画,经常画得入迷,头发被烧了好几回。

  



  小学美术老师吴国福,一直指导他画画。到五年级,吴老师就编故事,分段落,让他试着自己画——连环画创作竟由此开启。后来,他的画被吴老师推荐到区里、市里参加美展,很多人看了说:这怎么可能是小学生画的?

  “我非常感谢吴老师。”项维仁说,1964年,吴老师下乡前把一些藏书送给了他,其中就有著名画家刘继卣和华三川等名家创作的连环画。这些书他至今仍然珍藏着。

  



  项维仁初中上的是31中,在那里,他遇到了另一位美术老师——朱兴年。31中有初中也有高中,设有一个美术组,项维仁刚上初一就当上了美术组组长。朱老师美术科班出身,“见我是‘野路子’,说你不能这样画下去了,必须有专业基础才行。”从此,项维仁开始跟着朱老师学素描、水粉、水彩、油画、木刻……还摸索尝试了泥塑。

  对连环画的热爱一如既往。午休时,项维仁从学校走到沧口广场,去那里的租书摊看连环画。母亲每天给他5分钱买咸菜,他都省下来看书了。但仍然不够,怎么办?有天,有个摊主拿着一本坏了封皮的连环画对项维仁说:“听说你会画画,给我画个封套吧。”项维仁当即画了一幅。摊主很高兴,从此他看书也再也没花一分钱。

  画《唐太宗》,求教相面先生

  1970年,项维仁就业,专职搞起宣传。

  



  1974年,项维仁和岛城另一位著名画家窦世魁合作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怒捣大成殿》。此后,他的作品陆续见诸报刊。四年后,他调至工艺美术研究所,在那里,他刻过瓷,做过毛绒玩具,做过铝腐蚀版画,研究过刺绣,从事各种美术工艺品的研究制作。

  197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约稿《唐太宗》。这本连环画的创作,给项维仁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深远影响。创作连环画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项维仁就和窦世魁一同前往上海,那边保存的资料很齐全,他们就画成速写,抄下来,回青岛后再到图书馆继续补充。

  



  《唐太宗》的创作过程前后历时两年,这是项维仁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从起居、衣饰到建筑等都紧扣历史,人物造型也做了好几遍。他还尝试把很多现实人物的元素加进去。项维仁说:“我还专门去请教过一位相面先生,听他讲述不同人物性格与外貌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中总结规律,加入创作当中。”

  因为下足了功夫,《唐太宗》从正式创作到出版,画稿一点都没改。这一过程也让项维仁深刻地明白:“画连环画,画家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布景师、服装师……知识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画面就越丰富,越生动。”

  



  1980年,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约项维仁画《唐赛儿》。唐赛儿是谁?她是明朝的一位奇女子,农民起义军首领,活动范围在今滨州、潍坊、青岛等地。次年,《唐赛儿》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这是他拿到的第一个全国大奖。此后,各种奖项纷至沓来。

  项维仁坦承,当时画连环画主要是为了赚稿费。那时,他家境贫寒,兄妹四人,他是老大,每月工资不到30元,而连环画的稿费是每幅4元。他清楚记得,1979年结婚时,朋友凑份子每人两元。结完婚他去了趟上海,正赶上出版社发《唐太宗》的稿费,总共760元。“那真是一笔巨款啊!”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画工笔人物,情愿“自讨苦吃”

  画完《唐赛儿》,全国各大出版社的约稿越来越多,项维仁桌上是一摞摞的脚本。“我都是业余时间创作,白天照常工作,夜里才起稿。尤其是到了勾线上色时,要一气呵成,往往每天熬到凌晨两点后。”

  



  当时的连环画市场非常火爆,“比如我画的《红楼二尤》,印量应该有上千万册。”项维仁说。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出版社见利润可观,纷纷抢选题,求速成,炮制了大量简陋粗糙的“跑马书”。在项维仁看来,这种“跑马书”抛弃了中国连环画创作精心、描绘精良、构图精美、造型精确的优秀传统,并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事实上,“跑马书”也带来了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很快就让原本繁荣的连环画市场陷入恶性竞争中,这也成为后来连环画衰退的重要原因。

  这时,项维仁在进行新的探索。1987年,他创作了第一稿的工笔仕女画《李清照》。次年,《李清照》参加驻外使馆小型中国画展览。对他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节点。“我觉得,中国古代仕女代表了真善美中的‘美’字。”项维仁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各种形式的笔会兴起,项维仁也裹挟其中。但他很快摆脱,专心工笔画。很多人说他,“你这把年纪了,还费心劳力地画工笔,不是自讨苦吃吗?”

  项维仁坦然一笑,他决心“自讨苦吃”,并随时间推移,笔下人物蔚为大观。他的工笔作品笔法精湛,造型准确,墨色明丽,气韵生动。尤其是工笔重彩仕女画,形成了独特的项式风格,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画廊和收藏家所青睐的对象。不少专业出版社陆续约他出工笔和线描画册,至今已出版了18本。项夫人说,“他就是个画痴,除了画画什么都不感兴趣”,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他才知道扑克牌里的“大小王”是什么意思。

  当代工笔人物画大师潘絜兹偶然间看了项维仁的作品,颇受触动,挥笔写了一首诗,专门托人给他送来。诗曰:“顾陆张吴去已遥,丹青千载苦寂寥。项君妙笔开生面,为有传统继前朝。”

  近年来,连环画又重新兴起之势,还设立了专门的连环画基金。项维仁很高兴,他认为,连环画本身就是中国特色,也最适合讲中国故事,希望有更多优秀的画家投身进来,创造出优秀作品。

   [编辑: 李敏娜]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