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时
构建新旧动能转换保障体系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解读③ 大众日报 记者 李铁 赵洪杰 代玲玲
动能转换,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将创新、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动能转换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潜力之要,并强化人才、制度和基础设施保障,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支撑。这些动力和保障条条指向发展质量效益不够优、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等制约我省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必将开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1
一套体系 统领转换保障 老产业不断生发新动能,新产业不断培育壮大,这既获益于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得益于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动力,和人才、制度、基础设施三大支撑,共同构成了一套体系,保障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邢天添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的技术迭代是痛苦的市场倒逼过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也需要政府完善产业规划、配套支持政策。
放眼世界,美国是创新水平最高的国家。2015年,美国政府发布《国家创新战略》,提出建设创新生态的概念,把人才、教育、资本、技术、理念、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政府的扶持引导有效融合,为创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提供强大动力。
“支持创新的土壤、气候、阳光、水分,互相影响融合,使科技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再形成茂密的森林。”省发改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方案》在动能转换的动力和保障上形成了一整套体系。
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也步入新征程。新旧动能转换涉及的每个领域、每个行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只有牢牢把握三大动力和三大支撑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人才全球性流动,对传统的体制机制“软指标”和基础设施“硬条件”提出了新要求,局部的短板直接影响整体环境的营造,更需要我们时刻秉持创新、改革、开放的理念。
在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服务大厅,“只说Yes不说No”的标牌几乎每个窗口都有。“今天拿不准的,或许就是明天改革的突破点。如果随意说‘No’,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许就会被挡在窗口之外。”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处长肖林说。
正是定位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打造国际最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高地,自贸区4年累计新设企业4.9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总数的1.36倍;以上海市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是山东对创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视野倒逼改革,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推进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动能转换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2
三大动力激活转换引擎 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创新发展。《方案》明确,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
以企业创新为中心,《方案》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解。
《方案》提出,科技人员转让科技发明、专利技术等,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能准确计算财产原值的,由税务机关依法核定财产原值。这是对我省独有的政策,省财政厅税政处副处长陈伟解释,今后税务机关核定财产原值的范围将放宽,让科技人员提报成本费用,如租用土地、房屋,使用水电、购置设备、实验材料、使用劳务等,降低科技人员税负,鼓励科技创新。
载体是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先后落地,为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承载平台。《方案》专门探讨了如何打造区域创新发展载体,让这些重大创新载体发挥更大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大会,对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出部署,并出台相关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经济两大板块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方案》围绕这两大市场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财税激励约束机制、绿色发展机制等方面部署全方位改革。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注意到,《方案》提出要开展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探索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模式。“国企改革被公认为经济改革中最难的环节之一,难就难在各界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缺乏共识,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路线至关重要。”
作为沿海大省,山东的经济外向程度远落后于广东、浙江和江苏,这是我们的短板,也是动能转换绕不开的问题。
着眼于此,《方案》提出,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开放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3
三大支撑夯实转换基础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动力是创新、改革和开放,落脚点则在人才、制度和基础设施。
哪里有一流人才,哪里就有创新先机,解决人才问题关键要转变理念、改变机制、创新制度,确保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方案》提出,山东将致力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青岛,经济相对并不发达的李沧区,在人才争夺战中却独占鳌头,实现了从“追院士”到“院士追”的逆袭。通过创造顺畅的创新创业“小环境”,截至去年12月初,已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75名。
“多营造一些好的小环境,进而扩大成全省的大环境。”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注意到,《方案》创新人才引进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研究聚焦“四新”促“四化”、做强“十大产业”的产业人才策略。
不仅是人才,各兄弟省市围绕将营商环境作为打造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江苏提出“一次都不跑”,上海的口号是“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方案》提出建设包容创新、审慎监管、运行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构建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涉及持续推进放管服、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商事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省编办副主任刘书伟表示,要努力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审批到监管、从项目安排到制度供给的转变,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交通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山东路好”闻名全国,目前全省路网总里程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然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仅居全国第八位、民航客运吞吐量居全国第七位,存在网络布局不够密、外联通道不够多等问题。
省发改委主任张新文介绍,优化调整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总的想法是通过实施加密、提速、扩通道,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格局。
以此为目标,《方案》提出,统筹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山东省高速铁路网,加快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京港(台)通道、沿海通道等山东段重点工程建设。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