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除夕夜万家灯火,这对老夫妻还在实验室坚守

2018-02-18 10:01   来源: 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新华社长春2月17日电  题:当除夕夜万家灯火,这对老夫妻还在实验室坚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孟含琪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热闹喜庆。可就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无机分析楼的二层和三层却各有一间办公室亮着灯,格外引人注目。

  两位年过耄耋的老夫妻分别在各自的灯下阅读文献,偶尔会起身,到对方的办公室探讨……柔和的灯光映照着他们的白发,场面温馨动人。

  这对老夫妻名叫汪尔康和董绍俊。提起两位的名字,化学专业业内无不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堪称业内的“神雕侠侣”:汪尔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电分析化学开拓者,在电分析化学研究界,他著作等身;董绍俊也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在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尽管两位老师已经是业内泰斗,但他们仍旧紧追科研动态,在他们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节假日这个词。”中科院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逯乐慧说,“汪老师和董老师都是把科研放在第一位的人,只要不出差,基本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

  逯乐慧说,这已经不是两位老师第一年守在办公室里过新年了,前几年大年三十晚上,老两口办公室亮灯的照片在他和同事们的微信朋友圈里广泛流传,获得很多人的尊敬和点赞。

  办公室——图书馆——家,三点一线;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休息日。这就是汪尔康和董绍俊坚持了60多年的习惯。“就算是出差旅途,无论是飞机上还是火车上,我们上去都是赶紧补觉,可是老师却不知疲倦,不是看文献就是修改学生的作业。”逯乐慧说。

  汪尔康的学生、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李敬清楚地记得,每次出去做报告,董绍俊都会在PPT报告下用铅笔一丝不苟地批注,“董老师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她的报告非常精彩。”

  “不觉得枯燥,做研究就是我们的乐趣。”汪尔康说。汪尔康这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对“小家”和“大家”都有很深的影响。

  在父母的熏陶下,老人的儿子从小就处于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尽管两位老人在化学领域造诣精深,但儿子却按照兴趣选择了生物物理专业,现在已经是一名教授。

  严谨、自由、创新……这是汪尔康多年来培养学生的几个原则。如今,他已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不少学生已独当一面。

  尽管名满天下,可他和老伴的春节却一如往常。

  三十当天,两位老人还像往常一样,准时上班,中午吃工作餐,一忙就到了晚上。电话会不时响起,有外地的学生向他们拜年的,也有本地的学生想来探望的,他们都表示了感谢,挂了电话,继续工作。

  “两位老师的孩子在国外,过年有时候回不来。其实每年过年都有很多学生想回来探望二老,我们还想陪着他们过年,可他俩坚决不同意。”李敬说。

  不久前,汪尔康患了感冒,李敬听说后赶到诊所,看到了让她心疼又动容的一幕:老人一手打点滴,一手还在翻文献。

  2017年,汪尔康生病晕倒,医生建议住院休息,可第二天有个会议,他还想出差过去,学生们不得已把他的身份证扣下了,还挨了他的批评。“他把自己的科研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学生们说。纯粹,严谨,执着,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一位来自江苏的学者,在东北扎根66年,用全部心血推动我国分析化学不断进步。

  夜深了,汪尔康和董绍俊准备回家休息。为了节省时间,平日汪尔康的步速总是很快,但是这个除夕夜,老人牵着老伴的手,放慢了脚步……

  此刻,万家灯火。

   [编辑: 刘晓明]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除夕夜 实验室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