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河南新野:春联颜色有讲究 小村也兴蹭WiFi

2018-02-22 07:1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当地贴春联是大事,也有很多讲究。



  

◤村头的小卖部变身成便民超市,提供更多服务。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我的老家是地处河南新野县的一个小村,位于县城的最西北部约30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村落。按照老家风俗,凡是家里有亲人故去,接下来的三年,春联的颜色分别为黄、绿、紫,再以后才能恢复成红色。近年来,家乡过年的风俗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像贴春联这样年味儿十足的事,日益变得面目全非。村里的面貌不断变化,小卖部变身便民超市,可以收发快递了。过年回村探亲的私家车越来越多,走亲串友高峰时段居然还能堵车。“蹭WiFi”这种很时髦的词儿,成了村民的常态,用打车软件也能约到城里的出租车了。

  亲人故去春联要变色

  今年是奶奶去世后的第二个春节,我家的春联,由去年的黄色变成了绿色。按照老家风俗,凡是家里有亲人故去,接下来的三年,春联的颜色分别为黄、绿、紫,再以后才能恢复成红色。

  春联是母亲提前买好的。在老家附近的集市上,临近年关就会有头脑活络的村民,赶集摆摊贩卖印刷体的春联。择路边宽敞处摊开一地,远望过去通红一片。以往的春联大都是黑字,一个个巴掌大的行楷字浓墨清晰,潇洒俊逸,让人禁不住感慨书法真是一门绝美的艺术。

  但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农村开始流行用金粉写就的春联,看上去金光闪闪,很是气派。但烫金的春联看上去总觉得有些别扭,不像是过年贴春联,倒像是商店开业讨彩头。吃完早饭,就开始贴春联。母亲事先要熬制一小盆糨糊,稀稠和火候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贴之前,要先把门楣上的旧春联揭掉。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旧春联往往已经褪成白色,有些甚至已经残缺不全。这也是检验贴春联是否用心的标准之一。

  买来的春联由于排版的原因,上下联和横批印制在一张纸上,要先进行裁切。先要横向把横批裁切下来,再纵向裁切开。稍不留意或者不耐烦一点,弄颠倒了顺序,就会把横批给弄成两半。我家的宅院较小,贴春联时,只需踮着脚,就能把堂屋门楣的横批贴上。不像周围邻居家的高楼大院,贴院门的春联需要爬到梯子上。楼房的院门往往是宽大的铁门,门框用瓷砖贴就,门匾也是瓷砖拼凑的图案,多为“天赐百福”、“吉星高照”、“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吉祥话,偶尔出现个“雅居春晖”、“蔚起家声”之类稍微文雅点的,就会让人多观望几眼。

  而往木门上贴春联,要先用刷子蘸上糨糊。就跟写毛笔字时蘸墨一样,太饱了会洒洒流流,需要恰到好处。在门框和门板上,按照往年春联的轮廓,先轻轻地刷上糨糊。母亲这时会在旁边打下手,把裁切好的春联依次递给我。

  母亲比较在意框对的左右位置,贴之前总要让我再确认一下。她可能是觉得,若连上下联都分不清,会让内行的村邻笑话。她不知道的是,外面早就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了。连春联最起码的对仗和平仄,天南海北的网友都不大拘泥了,更何况在老家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里。

  写春联的老教师仍在坚守

  外婆家的村子更小。过去村里有个退休的小学教师,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已经忘了该称呼他什么。他幼时可能跟着旧私塾先生启过蒙,会背《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书籍的部分词句,家里来客经常会说“蓬荜生辉”。

  老教师幼时应该描过红,童子功很扎实,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字。印刷体的春联还不流行的时候,每到年底,他家就门庭若市,周围村落的人都来找他写春联。那时候是不收取费用的,只要大家把整幅的红黄绿紫纸张送去,老人哪怕是点灯熬夜,也会把春联写好。

  有了印刷体的春联以后,有一年春节我在舅舅家门口碰见他,他戴着眼镜,拿着一支铅笔,往一个烟盒上抄写对联,说是要积累下来,“万一以后用得上”。后来,家家户户都买印刷体的春联了,他春节前算是闲起来了。再后来,听人说,最终他也未能耐得住寂寞,曾到集市上摆摊,有偿给人写春联,但我没敢追问生意如何。

  春联的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印刷体春联的日益普及,春联的内容越来越雷同,但文化味儿越来越淡。可能是印刷春联的厂家,只看重印刷得多快好省,无暇顾及春联的文化内涵。

  过去村里人家贴的春联,先不说内容格调高不高,但最起码对仗很工整,最为常见的要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千声辞旧岁,红梅万点迎新春”等。那时候,内容多围绕“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向阳门第、积善人家”,偶尔也有“招财进宝”,下联也要赶紧补上“迎春接福”,免得过于俗气、直白。不像现在的印刷体春联,恨不得把“富贵”、“平安”、“高升”、“鸿运”等词串到一起,比如“平安富贵年年好,兴旺发达步步高”。

  去年我家贴的黄色春联,也是母亲随手从集市上买来的,清一色的悼亡基调。偏房门上的两副我至今记得:“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勤劳懿范世永记,节俭家风代相传”。到了今年,绿色的春联上赫然印着的“财聚宝地年年好,福进家门步步高”,似乎是春联也要提醒后世儿孙,逝者已矣,要化悲痛为力量,赶紧奔小康。

  小卖部变身便民超市

  近两年,可能是回村的次数少了,总感觉村里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变化也越来越大。村中央的大路旁,有个小卖部,出售着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日用品,是乡邻闲暇经常扎堆的地方。这里基本上是全村的信息交换站,几乎所有的家长里短,都能在这里交会再扩散出去。这里也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一副扑克、几杯开水,就能让村里的老人和妇女们,打发半天的时光;曾经征服过美国人味蕾的辣条,以及五颜六色的棒棒糖,在这里花几毛钱就能买到,是乡村留守儿童的最爱。

  今年回家,村里小卖部已经挂上了便民超市的大招牌,售卖商品的种类似乎也增加了不少。中国邮政还在这里设了代办点,可以代收电费话费,收寄邮政包裹,甚至还可以小额取款。一度在村里消失不见了的邮政绿,在新时代又回光返照、枯木逢春。

  在村里就能滴到出租车

  平时销声匿迹的年轻人,一到春节就成为村里的主角儿。绝不仅仅是因为衣表光鲜,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外面的世界,他们口中讲述的自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比“新闻里播的都好看”,连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个时候也只有聆听的份儿。老人们可能想不通,手机怎么能视频通话,看着比电视里都清晰;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内存卡,能装进去数百段戏,想听哪段放哪段……

  虽然扶贫的标语在村子周围到处可见,但近两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春节回村的时候开着私家车。车牌号由以前清一色的粤,逐步扩展到京、沪、闽、浙、苏、皖、鲁,甚至还有新、甘等,光车牌就“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车型也五花八门,从面包车到豪华车,不一而足。车辆一多,乡间道路又窄,就容易拥堵,堵车已经成了村民口中的热词。2月18日上午10点左右,老家下了点小雨,正赶上走亲串友的高峰时段,村中央马路上的双向车流会在一起,堵了近半小时才疏通开。老人们说,这种情况“有村以来第一次发生”。

  去年,村里还没有4G信号,连3G信号都时断时续。但今年春节,乡邻们已经学会了更时髦的一个词“蹭WiFi”,尽管发音并不准确。为了照顾孩子,村里有不少年轻的妈妈留守下来,不少人家都安装了宽带,用上了无线路由器。不少老人也都学会了这一招儿,有的孩子春节不回来过年,老人想孙子心切,就指着手机视频聊以慰藉。所以,要是半夜还看到有人蹲在别家的房前屋后,千万别惊讶,那不是在听墙根儿,而是在“蹭WiFi”。

  进入腊月门之后,我的老家下了一场大雪,从邻村发往市里的客车停开了三四天。有个回乡探亲的年轻人着急往回返,试着使用了滴滴打车软件,没想到还真预约到了城里的出租车前来。虽然实际费用比预估的多了近百元,让留守村里的家人很是心疼,但仍然在乡邻面前反复提及,毕竟这也是村子历史上头一遭的事儿。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