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海洋大省,山东通过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区,拓展经济新动能,加速向海洋强省迈进。
日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7)》,中国居于全球第6位,由第三梯队成功跃升第二梯队,跻身世界海洋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强国。其中,一组青岛数据格外扎眼:青岛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居全国首位,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占全国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的比例达44.4%,优势十分明显。
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介绍说:“海洋大学,国家科学院的海洋所,海洋局的所统统在青岛,它有先天的条件,再加上后天的研究机构、学院的构成,所以可以把青岛变成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综合性的海洋科学发展基地。”
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也在海洋。统计显示,青岛目前已聚集起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这成为山东在激烈区域竞争中胜出的重要保障。相对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新增加的“加快”二字,让承担山东“透明海洋”工程的科技人员有了紧迫感。去年底他们成功研制出的4000米深海Argo观测浮标,让中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水深的持续观测能力。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工程师赵忠生告诉记者:“我们也希望把它推到国际的舞台上,和国外的那些国家,一起在南大洋进行投放,和国外进行对比。”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山东海洋科研力量雄厚,但相较国内外一些发达海洋经济体,山东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质量上仍有不小差距,三产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说:“80%左右是来自传统的海洋产业,新兴产业贡献度还大概徘徊在10%,而今后海洋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更加依赖于对环境友好,对生态友好,对人们的福祉更加关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上。”
而现代海洋产业,离不开高端装备支撑。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继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交付挪威后,国内首个深远海海上渔场“深蓝一号”也进入最后拼装阶段;黄海造船厂交付亚洲最大、最豪华新型客滚船;烟台中集来福士手持全球四分之一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而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也在青岛蓝谷试运行,打破国外垄断。
青岛海检检测公司副总经理于青告诉记者:“过去我们都是拉到国外去进行检测,需要运输、清关、报关,到了之后还需要排队,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检测中心,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成本可以降低20%到30%。”
拓展蓝色空间,还要构筑“蓝色屏障”。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补偿制度,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目前,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项目,日照港“海龙湾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山东港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昌年介绍说“:煤炭搬迁之后,将腾出来两千多亩的港口工业用地还给城市,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届时也将建设包括城市轻轨、灯塔公园在内的高端商务旅游度假区,从而实现港、城融合发展。”
向海而兴,2018年,山东将以智慧海洋为引领,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壮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区,以现代海洋产业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政策法规处调研员高贤忠说:“要聚焦渔区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开启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新征程,为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