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疗法有效的因素是强烈的求治动机

2018-03-28 14:57   来源: 聚合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本文作者毛富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课程负责人。天津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点负责人,累计招收硕士生42名,毕业30名。主持完成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7 项。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强烈的求治动机才是内观疗法有效的因素

  一、内观疗法有效的基础因素

  1.强烈的求治动机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内观疗法是否真的有效?如果有效又是通过什么心理机制有效的呢?这些问题是我此次赴日本研修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在以往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始终不得要领。现在想来,就是没有亲身体验的缘故呀。所以也完全理解了日本学者坚持要求所有内观疗法的指导者必须先要亲自体验集中内观全过程的原因。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我内观的动机是什么呢?其一,多年学习和应用内观疗法,对其治疗效果有充分的信心,但同时对其有效的原理感到好奇,渴望通过一次亲身体验,来印证其疗效并揭示其心理机制。其二,虽然我心理基本健康,但是内心深处也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对死亡的恐惧、对名利和情感问题的困惑等。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对疗法的好奇和对自身问题的困惑,是我远赴日本去学习和体验内观疗法的两个主要动机。通过集中内观体验,我感到强烈的求治动机是认真完成内观疗法,并最终取得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回想以前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也都充分证实了内观者对心理治疗的态度,确实与最后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联。

  2.遮断的治疗环境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强烈的求治动机只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除了具备主观条件,还需要具备适合的客观环境,才能完成一个有效的心理治疗。内观疗法的创始人吉本依信先生就曾经在寺庙、山洞、居室里等各种环境尝试过内观,最后才确定为目前的屏风式内观环境。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我们体验的内观疗法是吉本伊信式的“集中内观”,除了由榛木美惠子所长进行了20小时的内观理论讲授外,更主要的是进行了80个小时的集中内观全过程体验。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心理治疗的实质是改变被治疗者原有的心理特征或心理过程,因此必然会遇到被治疗者有意或无意的心理阻抗(谁都是愿意改变别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愉快和顺利的过程。在任何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环境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我虽然有着较强烈的动机,但是从每天的忙碌中突然转为一整天闷在一个2平方米的屏风里,连续16个小时不见人、不说话、不活动,确实也是难受的很。于是在内观的第一天晚上,接近快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顾主任开始溜出屏风,我也站在屏风里面和外面的人聊起天来,虢博士干脆蹦蹦跳跳舒展筋骨起来,珠海的李院长是唯一坐在自己位子上没动的一位,但也推开屏风门拿出数码相机给几位同学照了一张现场照。

  就在闪光灯闪过的一瞬间,榛木老师铁青着脸咣当一声拉开了我们房间的木制拉门。后来的情况可想而知,我们被狠狠地呵斥了一顿,并写下了深刻的检讨。经过了这次“自由活动事件”之后,面严心慈的榛木老师考虑到中国医生的情况为我们特别增加了日本内观者所没有的晨练、茶休等内容(但还是不能相互交谈),当然我们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违反内观纪律的事情了。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确实很难想象我们能够坚持完80个小时的集中内观。但是如果不能完全与世隔绝,确实也不可能使心理得到一次有效的治疗。所以我认为,如果真的想体验内观,只有主观的一时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找一个没有办法反悔的地方才行。

  3.内省的性格特点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内观疗法有效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就是内观者需要具有内省的性格特点。当然并不是说不习惯内省的人不能做内观,而是说平时就习惯于内省的人更容易内观。性格特点貌似主观因素,实际也是客观因素,因为它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性格特点的客观性,主要来源于它受遗传和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定型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的影响是最大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既有“击否迎客”,也有“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并赢得世界喝彩,都说明了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翻开中国儒家最权威的典籍《论语》,其中关于提倡内省的语句多处可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内省显然是君子的标准之一。几千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内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优秀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之一。

  我在1995年撰写的第一篇有关内观论文,就详细探讨了内观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内省的渊源与异同,这篇论文199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中日文化与心理治疗研讨会”上宣读。虽然日本学者并不完全赞同其中的观点,但是日本民族的内省性格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日本人对外人非常有礼貌,严格遵守公共秩序,说话声音都很轻,在公共场合尽量基本不交谈等。

  正是因为东方文化造就的内省性格特点,所以当遇到问题和困难之后,多数人是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内省和思考,用自己智慧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因此,具有内省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对于内观疗法非常适合,可以比较容易达到内观所要求的回忆和内省的状态。总之,我相信内观疗法会比较适合具有内省人格特征的东方文化人群。

  强烈的求治动机才是内观疗法有效的因素

  二、内观疗法有效的核心因素

  通过集中内观体验,我认为内观疗法有效的核心因素是认知改变。认知改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实现的。

  1.对“被给予”的洞察

  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为)是心理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互影响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命题绘画》《早期回想》和《人物联想》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测验,可以明显地发现经过80小时集中内观体验,我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特征都有了明显改变。短短5天时间里,发生这些神奇而深刻心理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经过亲身体验,我认为内观疗法有效的核心因素是心理治疗对内观者的认知模式有调整,特别是对各种“非理性认知”的改变。也就是说,通过内观疗法,内观者可以协调主观和客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就是主观与客观、自己与他人严重的不协调,而人的主观不仅未察觉,而且不断做出各种努力,期望自己能不断战胜客观、改变他人,并最终失败的过程。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内观疗法是如何改变了人的非理性认知模式的呢?首先是对“被给予”的觉察。人经常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忽略不计,甚至认为这些拥有的东西是生来就有、天经地义的。还有时会夸大自己主观的力量,而忽略客观的支持。内观的三个主题之首就是“对方为我做的”,通过反复思考这样的主题,内观者认知模式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觉察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人(外界)所给予的客观事实。

  比如:现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令很多父母苦恼,原因是这些孩子生来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多给孩子的爱,希望他们生活的幸福固然没错,但是实际上已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些“非理性认知”——大家照顾我是应该的,别人让着我是应该的,我得到优待是应该的。我们常听到孩子的抱怨:“奶奶太讨厌了,总在吃饭时给我夹菜!”“妈妈太烦人了,我玩游戏正开心的时候来叫我洗澡!”“英语老师太可恶了,我偶尔忘写一次作业就在班上点名批评我!”本来是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过分包办代替以后,被孩子认为是别人的事情,所以不仅对别人的帮助不懂珍惜,甚至产生了抱怨。

  再比如对死亡的恐惧。人是活的,对一切死亡拒绝和排斥是本能。人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很多人以自己从来就是活着的作为前提,所以想到将来的死亡就会哀伤和恐惧。为了克服死亡恐惧,人类想了很多的办法,包括各种宗教的办法。比如佛教讲转世轮回,基督教里的升入天堂,都是给人们以永存不灭的出路。道家讲天人合一,无神论者讲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等。内观之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变化,是充分感到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给予。这种幸运的给予,使我们有机会来到人间,认识我们的亲人朋友,感受各种美好的感情,体会每个人不同的美丽人生!基于这种生命是给予的认识,实质上是承认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无”,所以在仅“有”的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要好好珍惜生活,最终归于“无”的时候也心安理得并无遗憾。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人们往往忽略自己所拥有的,而在乎自己还没有得到的,习惯于在自己做成一个事情的时候,就立即把目光转向下一个没有得到的事情。这种心理习惯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许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那些欲望过高过强的人来讲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他们来讲他们永远没有成功,永远没有满足,永远都是不满意,永远都是不平衡。其实静下心来内观一下,不只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他人(外界)的给予。我们每一餐饭、我们的每一件衣服、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点进步,其实都是农民、工人、父母、老师、朋友给予我们的。我们享受奥运的快乐,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我们享受飞机高速铁路的快捷方便,我们学习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些都是前人、别人的努力和成果,很多我们并不认识的人其实也在间接地帮助我们,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当内观者觉察到这样的客观事实时,内心就会充满了幸福和感激!

  当人内心充满幸福和感激的时候,恐惧、委屈、悲伤、愤怒、烦躁就都已经离你远去……

  2.“付出”亦“快乐”

  2002年12月3日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大会上,通过调查923例自杀和754例其他意外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首次公布了中国人的八大主要自杀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依次是:①抑郁程度重;②有自杀未遂史;③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④生命质量低;⑤慢性心理压力大;⑥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⑦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⑧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该研究报告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结论是:①中国自杀案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相对低(本研究为63%,国外绝大多数研究在90%以上);②中国自杀者有相当比例,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我认为人际关系冲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群体都可能发生的。人际关系冲突有各种类型,在家庭里可以有亲子冲突、夫妻紧张、婆媳矛盾、亲戚分歧等,在单位可以有上下级矛盾、同事冲突、师生矛盾、同行竞争等,在社会可以有邻居不睦、朋友争执、同学嫉恨、情人恩仇等。所以说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中国人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的第一要务。

  其实,不仅是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人际和谐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很多的哲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都有很丰富的论述和见解,到目前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处理好“得”与“失”“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一些人在和他人相处时心理不平衡,主要是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回报少。更多的人认为如果付出不能得到回报就是吃亏!发现自己吃了亏,有的人性格内敛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憋闷自己,短期导致心情烦闷,长期会引起身体疾病;有的人性格直爽向对方要求增加回报,但是结果往往是不能如愿、不欢而散,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冲突和损失!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很多人以“难得糊涂”为座右铭,希望自己能够不计较得失,求得心理平衡。但是其实上,越是标榜自己糊涂的人,反而越是心里计较得很。“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所以装糊涂也是很难做到的。通过集中内观体验,我体会到内观疗法通过改变非理性的认知,是从根本上想通“得”与“失”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1)能付出是幸福的

  不只是“得到”大于“付出”时会让人快乐,“付出”本身其实也会带来“快乐”。在进行“我为对方做的”内观主题时,我们会想起来小的时候能够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时看到亲人们满意的笑脸,我们会发现为自己所爱的人做些事情,是一种快乐。如果你为朋友做一件事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的,那么你的心里会更容易快乐。因为你这么做并不是期望回报,如果万一他(她)对你有了回报,你岂能不更喜出望外吗?

  (2)结果与目的常不一致

  很多事情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虽然最后当初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是我们通过这个事情,已经得到了其他方面的收获。如果抱定当初的目的必然失望,如果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收获自然欣慰。

  (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有的事情,眼前看起来是吃亏了,但是从长远看却是占了便宜。有时,你的上级因为某种原因为难你,让你备尝艰辛,但是换个角度,你应该感谢他(她),因为他(她)在变相的培养和磨炼你,让你做事成熟起来,今后成长得更顺利。

  (4)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有的事情,从物质层面看是吃亏了,但是从精神层面看,却是占了便宜。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不辞辛苦、不畏艰辛、顽强奋斗,更多是追求一种名誉上的肯定和精神上的胜利!总之,对待得与失,还是要辨证发展的看问题。

  (5)降低期待,给自己一个理由

  在做事情时,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只是为别人做的,自然会期待回报,如果没有回报,自然心生失望。但是如果你能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同时找一个为自己的理由,也就是做事的目的“一半为别人,一半为自己”,那么心态就平和很多。

  (6)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两个人一起做事,做成了大家都高兴。夫妻吵架,两个人都生气,只会互相伤害,最终也没有什么人是胜利者。婚姻与其他的事情一样,要互相妥协,共同努力,如果能看到为对方让步,也包含着自己的利益,才能“求大同,存小异”,超越分歧追求双赢。

  我有一个患者,她在做一个事情时明明其中也有自己的好处,但是她坚持只有完全自己合适的事情才肯去做,否则宁可自己的好处不要,也不让别人占自己的便宜。世界上那有只自己一个人合适的事情呢?你不让人家得到人家应得的好处,人家为什么陪着你白忙乎呢?她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一个长久的朋友,也没有一份快乐的心情。

  3.懂得“无以为报”

  很多人心理失衡,都是认为自己付出很多,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的人和事不仅不是“付出”小于“得到”,而是“得到”远远多与“付出”,甚至有些是自己“无以为报”的!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内观疗法依次选择父母、祖辈、老师等对象来进行内观思考,我认为是吉本伊信先生经过慎重考虑后才确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生而成人,从牙牙学语的婴孩到独立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他(她)的前半生是在不断学习和获得中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他(她)的父母、祖辈、老师等都给予了他(她)巨大的帮助,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客观事实。

  内观中通过对父母、祖辈、老师等“对方为我做的”和“我为对方做的”两个内观主题的对比思考,就是重新去会回顾上述被忽视的事实,觉察到自己已经得到他人太多的爱和给予,而自己是无法完全回报的,使自己产生被爱感和获得的满足感,不能回报亲人的愧疚感。

  在集中内观的第五天中午,榛木所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从出生到自己开始工作时所支出的费用。包括住房、饮食、衣服、上学、娱乐等,单看起来并不多的支出,按照我大学毕业的23年累加起来,再比照现在的物价水平,竟然已经在100万元以上了!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以前的自己没有生活能力,这些钱都是父母所供养的,作为工薪阶层的父母,竟然为养育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的物力(还不算心力)!现在自己已经是成人了,面对年迈的父母,你为他们做得再多,也无法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榛木所长说了一句话,让我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她说:“不能完全回报父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呀!”

  在觉察到了“无以回报”之后,你对父母的态度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你的父母有些唠叨,你还会粗暴地打断他们吗?如果你的父母不能继续给你提供新的帮助,你还会埋怨他们吗?如果你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你还会斤斤计较吗?如果他们因为健康等原因给你添了麻烦,你还会不胜其烦吗?如果他们遇到了困难而求助于你,你还会斤斤计较无动于衷吗?

  经过这样对象和主题的反复内观,内观者的认知模式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比如:遇到自己不能获得的名利时,以前可能是怨天尤人,但现在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实力和机会还未达到吧;遇到不能获得的感情时,以前可能是一味得埋怨对方,现在可能会反思是因为自己并不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吧。总之,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时,会更加理性和客观。

  4.对“添麻烦”的正视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在心理卫生门诊,我听到来访者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抱怨:有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支持自己,总是和自己做对;有人抱怨恋人不关心自己,不疼爱自己,不迁就自己;有人抱怨领导,不表扬自己,不重用自己,不提拔自己;有人抱怨社会,到处是拥挤,到处是竞争,到处是挫折;有人抱怨身体,总是不舒服,总是不轻松,总是不听话……

  这种抱怨实际是一种对他人和外界的不满,是当事人无力改变周围现状,但又不接受现实的社会不适应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都会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内观的主题之三是“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通过该主题的思考,内观者会发现自己无意之中,已经给别人(外界)增添了很多的麻烦。

  (1)给父母添的麻烦

  通过对父母的内观,内观者会重温童年的幸福时光,重温父母的养育之恩,会发现父母给予自己的爱是无以为报的。同时,还会发现不仅在过去自己小的时候,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依然给父母增添了很多的麻烦。

  (2)给配偶添的麻烦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通过对恋人或爱人的内观,会发现对方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自己并不满足,不仅没有表达谢意,甚至经常给对方添麻烦。

  (3)给领导添的麻烦

  你在抱怨领导的时候,是否考虑过领导的难处?你只是看到了更高的职位带来的权利和荣耀,是否想到相应的责任和付出。如果你在现在的岗位上,都不能让领导满意和放心,他可能会交给你一个更重要的岗位吗?

  (4)给大自然添的麻烦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给大自然添了很多的麻烦,我们吃各种食物、喝水、呼吸空气,我们浪费资源、制造垃圾、排泄废物、污染环境……

  (5)给自己身体添的麻烦

  我们每天使用我们的身体,为了贪吃、贪喝,让肠胃受罪;为了上网玩游戏,让眼睛、手指和颈椎受累;为了挣更多的钱,透支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到了现在身体吃不消了,有了各种的症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其中有自己不爱惜的原因,是否应该感谢一下身体为自己做的贡献?

  内观疗法郄凤卿 公众 内观心学说当“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的主题和“对方为我做的”的主题同时进行内观时,还会产生正常人做错了事情时应该产生的羞耻感和自罪感。这两种情感是正常人所应该拥有,而多种心理障碍者所欠缺的。因为后者对自己的不当缺乏内省和自察,他们只会去寻找客观的理由为自己解脱,或者只是去怪罪别人。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和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是社会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内观疗法为人格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5.对“连带感”的感受

  我第一次学习和应用日本内观疗法,是1995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工读学校参加了李振涛教授主持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一期内观认知疗法研修班。在我印象里,工读生是比少年犯程度略轻一些的“坏”孩子,意味着他们在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上都很差。对于思想道德有问题的“坏”学生的解决办法,就是送到类似工读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机构进行半工半读的强制性劳动与思想教育。

  第一次知道听李振涛教授讲工读生并不完全是思想道德问题,还是得了一种心理疾病,可以用一种不打针不吃药的心理疗法来治疗他们,而且这种心理疗法还是以前从没听说过的一个日本人发明的方法,这确实令当时年轻的我大吃一惊,并深感意外。就是怀着这样好奇甚至是怀疑的态度,我加入到了那次临床应用研究的团队之中。

  我们的治疗对象是10名工读学校的初中女生,以初二和初三的学生为主。实事求是地讲,由于她们并没有主动改造自己的意愿,所以在开始心理治疗的几天里,这几个女工读生想尽各种办法和老师们作对,抗拒对她们的心理治疗,这对于从没有进过工读学校的我们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幸运的是,在工读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李振涛教授的亲自指导之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10名女工读生最终全部完成了连续七天的集中内观治疗,并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这是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第一次团体临床应用!

  有关此次心理治疗的系列研究论文,1996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中日文化与心理治疗研讨会暨内观疗法讲习班”上进行了大会报告,并发表在同年的《健康心理学杂志》上。我报告的题目是《内观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与内观疗法结缘。

  内观疗法在日本国内,也是先应用于违法青少年的行为矫正(1954年),然后应用于学校教育(1962年),最后才进入医院(1965年)应用于心身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治疗。内观疗法为何对违法青少年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我当年虽然参加了心理治疗的全过程,但是依然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2008年4月,我有机会到日本大阪内观研修所,通过对内观疗法的亲身体验,才比较深刻地体会到内观疗法有效的心理机制。

  内观疗法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有效,除了前文已经讨论过的对“被给予”的洞察、感受“付出”的快乐、懂得“无以为报”、对“添麻烦”的正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治疗使内观者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连带感”!

  “连带感”是指个体与他人在社会关系、情感体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连带关系的确认和感受。举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加油助威,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傲人成绩而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力所能及地为办好奥运会而努力,自觉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争当志愿者、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我们这么做,实质上是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与祖国的“连带感”!一方面祖国光荣我光荣,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中国人的形象才会高大起来。

  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心理上最常见表现是自我中心,即只想到自己的快乐,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就是没有和他人产生“连带感”。开句玩笑话,如果一个小偷在窃取别人钱包时,他肯定是在想着得手之后挥霍钱财的快乐!如果他满脑子想着这个人的钱可能是看病的、救急的,他丢了钱包之后会如何的焦急、痛苦,他还怎么可能再下手去实施犯罪行为呢?

  在进行内观疗法时,由于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看待过去的事实,发现自己做了好事自己的亲人会感到高兴,自己做了错事也会让亲人感到失望和痛心。通过对父母、祖辈、老师、朋友等对象的内观,察觉和体会与他们的“连带感”,会让内观者在今后做事情时不仅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且还会顾及其他人的感受,逐步减少自私自利和自以为是等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客观上减少各种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不良行为。

  强烈的求治动机才是内观疗法有效的因素

  三、内观疗法的有效巩固因素

  1.对个人史的回顾

  在心理治疗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来自于患者的心理阻抗。因为接受心理治疗的前提,就是患者承认自己是病人,问题的原因出在自己的身上,需要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外界来解决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虽然这很可能是客观事实,但是往往得不到患者的认可——因为如果他(她)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她)也就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不能自拔,最终走到了心理医生面前。

  即使是健康人也常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知,比如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己的付出比别人多,而自己得到的回报很少;遇到困难是别人造成的,出了麻烦事是意外和运气不好;事情成功了主要归功于自己,是自己起了主要作用;别人批评自己,虽然是道理对的,但是对方也不该那么说;别人做事总是很容易,自己做事总是遇到各种困难……

  在临床门诊中,许多伴有人格障碍的患者,许多被家长、老师要求来看病的青少年,都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同,也不具备主动求治的动机,对他们的心理治疗确实十分困难。

  事实上,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进而主动地改变自己。当自己没有察觉,而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时,多数人并不认同,对指出自己缺点和问题的人反而耿耿于怀!正是因为人性中有不自察的盲点,所以孔圣人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号召想做“君子”的人们通过“内省”的办法来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内观疗法是以内观者自我回忆和思考为主,人们对于自己的个人经历都十分有兴趣,因此要求对方进行自己人生史的回顾一般是不会引起来访者的不快和拒绝的。这就很巧妙地避免了要求首先确认来访者是患者的治疗前提。

  另外,内观疗法的过程是以内观者自我治疗为主,是自己帮助自己的过程,指导者只是提供辅助的作用,因此也避免了内观者感到是被他人强制进行心理改造的阻抗。

  第三,内观疗法过程中思考和回忆的内容,全部为内观者过去亲身经历的客观事实。对这些客观事实的回顾,符合认知从具体经验到抽象理念的变化过程,是用事实来说话,来改变内观者的非理性认知,而不是仅仅从道理到道理的空泛说教,减少了心理阻抗。

  2.情感强化认知

  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行为)3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其实是内在认知的结果,而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

  情感对认知和意志行为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很多情况下,说服教育和认知治疗效果甚微的原因,也在于被治疗者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对直接进行的认知改变,产生怀疑,甚至先入为主地拒绝,即使勉强接受,体会也不深刻,效果也不持久。

  在内观疗法中,情感的启动和变化是心理治疗有效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对于有的内观者,是通过回忆,先启动了情感,进而导致认知改变,以及产生相应的行为改变。对于多数内观者来讲,我认为情感是内观疗法的有效巩固因素,这是由于其以多种情感巩固内观者的认知改变。

  内观疗法使被治疗者对人生的再体验、对恩情的再体验,既可以产生一系列正性情感,如幸福感、喜悦感和成就感,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连带感,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等。比如集中内观第四天,我在回忆自己幼年假期住在姥姥家被姥姥照顾的时候,在回忆当时场景的同时,感受到的是身临其境的温暖与幸福!

  除了正性情感的体验,内观疗法同时又通过内观者对自己过去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解和反省,能够产生健康人应有的做了错事后的罪恶感、羞耻感等一系列负性情感。这些应有的负性情感,恰恰是许多心理行为障碍的青少年所欠缺的,他们自我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缺少是非观念,缺少做了错事以后应有的罪恶感、愧疚感等。

  内观疗法正是通过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相互作用,并共同对认知改变起推动和巩固作用,使被治疗者的认知改变得到强化和固定,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进行调整,提高同他人的共鸣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情绪行为变得稳定,不仅减轻各种精神症状,而且焕发精神,乐观情绪。

  3.行为反馈认知

  很多人对内观疗法的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只有5~7天的内观疗法,从时间上看并不长,甚至非常短暂,是否真正有治疗效果?为此,我指导2006级的研究生曹桐,2007级的研究生梁瑞华、冯秀娟于2007年11月对4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内观疗法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精神症状、自尊、自我和谐、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和容纳他人等心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经过我的介绍,大家似乎认可了内观疗法的短期疗效,但是这种治疗效果能维持多久?也就是说,治疗效果是否具有长期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日前指导2008级研究生刘霞对去年11月进行内观体验的4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追踪调查时,初步数据分析证明,内观疗法治疗一年后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刚结束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个研究应该是国内外首次进行的较大样本的内观疗法长期疗效随访研究。

  内观疗法对内观者影响能持续长远的原因,不能仅用认知改变行为来加以解释,我认为是行为对认知的反馈在起作用。这个结论既来自于我自己的体会,也来自于我在应用于他人时的观察。人具有思维能力,能够从生活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内观者用通过心理治疗新学习的认知行为模式与他人接触以后,会得到良性的反馈,这会使内观者得到很大的触动和鼓舞。因为他发现是原来的认知行为模式导致的困难和障碍,而采用新的认知行为模式后就能顺利解决。这种行为结果的反馈,会进一步加强认知改变的巩固。而这时的认知,已经是被行为验证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被内化了的认知。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鼎合 内观疗法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