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县棋子湾20年前是一片白茫茫的荒沙地,寸草不生,当地群众饱受风沙危害之苦。1992年开始,村民陶凤交带领着一支几十人的“娘子军”队伍,克服台风、高温等恶劣环境,26年来种下了338万棵木麻黄:“12点到中午1点,沙地是烫的,我们脚是长泡的,要是烫了,我们就把脚放在沙子里去。”
靠着这股劲儿,她们让昌江沿海岸的3万多亩荒漠绿树成荫,如今成为风景秀美的滨海旅游区。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提出,“中央要求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所以希望你们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
海南海防林
海南也一直牢牢的树立着生态立省的理念,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开展海岸带保护行动、限制房地产开发、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绿色”、“低碳”,成为项目和产业的关键词,全省严格限制规模化工业发展。仅有的东方工业园区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环保更加严苛。
东方市委书记铁刚介绍说,这里的环保标准要远高于国家标准。“海南发展工业的前提就是环境保护,特别我们工业园区的几大骨干企业,从废气、污水的排放,环保部是24小时实时监控的。”
洋浦经济开发区工业园
环境整治同样不可或缺。贯穿海口的美舍河以前污水横流,2017年海口采取控源截污、水底种植自净植物等生态修复措施整治美舍河,吸引来了白鹭;依托岸边荒地,沿美舍河建起了湿地公园,居民幸福感倍增:“花也好,草也好,空气好,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散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星星点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让当地村民不再远走他乡就能致富。海南省儋州市大皇岭山青水秀,河湖纵横,这里的共享农庄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庄主”陆桂龄种植有机瓜菜、搞起乡村旅游,和村民共享收益,让游客记住乡愁:“我们的香茅茶之前就是纯粹做饲料,自己喝点茶,但是通过共享以后,我们的香茅给客人,翻了5倍以上”。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向未来,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蓝天白浪、椰风暖人的海南,将更加着力“增绿”、“护蓝”,加快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保,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成为全国人民引以为傲的四季花园。
美舍河鸟瞰
潮起海之南 蓝天、碧海、椰风,海浪声声,潮落潮起。900多年前,天涯海角的边远荒凉曾让谪居至此的苏东坡“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近90年前,浪花翻飞,红旗漫卷,“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在这里留下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奋斗足迹;30年前,春潮涌动,改革开放强劲的春风,掀开了海南这个边陲海岛翻天覆地的历史画卷。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唯一省级经济特区。从此,曾经封闭落后的海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缩影和实验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指出:“海南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春风浩荡,浪涛奔涌。走进新时代,海南经济特区迎来“而立之年”。如何牢记嘱托,保有那份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初心?如何写好经济特区的“特”字?改革之风继续掀起怎样的浪潮?
这个春天,央广记者深入海南,采访见证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加国际化的新海南。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