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李守敬一天篆刻12小时 三个月不停歇(图)

2018-04-25 11:1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一笔一划篆刻,上万枚印章诞生,40年间,家住市北区水清沟街道的李守敬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件独特的事——用印章记录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的新时代。4月24日,在李守敬家中 ,记者看到了这幅盖满印章的30米长卷。他告诉记者,自己准备将长卷捐赠出去,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刻下300枚印章,记录繁荣新时代

  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这些被记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的新名词,不仅彰显了我国新时代的科技成就,也让全国人民体会到更多的民族自豪感。为了记录下我国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的历史脉搏,家住水清沟街道的李守敬以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件独特的事——刻制了300多枚印章,一笔一划地记录下十九大报告中提纲挈领的关键词。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我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 ,将时代记录下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美好。”今年58岁的李守敬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记者看到,在他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印章石头,有个只有拇指大小,但上面依然用小篆工工整整地刻上了字迹。李守敬告诉记者,自己用了三个月时间,精心整理挑选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用篆刻成章的方式一一呈现了出来。

  300枚印章完成后,李守敬又特意找到一家公司,将印章印在长卷然后装裱了起来。展开长卷,“不忘初心”四个遒劲的毛笔字作为了长卷的开端,一字一画便显示了他磨练多年的书法功底。

  随着卷轴缓缓展开,一枚枚或墩重或灵动的方印随即跳入眼帘。“中国梦”“四个意识”“大国外交”“富国强军”“工匠精神”,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字眼化为古朴雅拙的篆文,如同虬龙盘踞在一隅,走势现雄浑,弯折藏重锋。

  一天篆刻12小时,三个月不停歇

  “这是我刻的第一枚方章,我觉得它最有份量来概括整卷。这也是我带着满腔热血投身长卷的开启者。”李守敬从书房取来一枚沉甸甸的方印,向记者展示着。这是一枚红章石,章面约10厘米见方 ,刻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记者把几枚印章拿到手里掂了掂,沉甸甸的,大部分印章宽4~6厘米,平均有半斤重,第一枚方章最重,约有两斤多重。

  李守敬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双手,只见骨节处有多处变形。他说:“以前刻章是把章固定在桌上,低头刻,时间长了,颈椎变形严重,压迫神经,低头十来分钟就发晕。这一次干脆用手拿着刻,一个章一天拿在手里得十几个小时。刻到设计灵感来了,我就连夜干,生怕一睡下灵感没了。常常一抬头,天又蒙蒙亮了。”一天篆刻12小时,三个月不停歇,就这样奋战了100多天,每天刻制20~40个字,才完成了这样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卷。

  ◎采访手记 用手艺记录时代,用石头记住历史

  历史变迁留下的轨迹,是靠着无数记录者让后代得以认知。李守敬认为,作为一名手艺人,“肩上有责任感歌颂这个伟大时代。”

  据李守敬介绍,自己祖上是做染料的,祖上教育后辈的话常是“好好工作,用行动感恩党和国家”。所以他从做学徒开始,就认真跟着师傅学手艺,老想着把工作做好。“严谨”“用心”这俩词一直牢记心里。

  记者了解到,现任青岛墨水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的他,六岁开始学画,八十年代起从事手工雕刻工作,由此学习篆刻艺术,从事书法、绘画、篆刻艺术近四十年,师从多门,广采博学,能工善写,独成格调。

  李守敬告诉记者,为了完成作品,自己买回很多相关书籍进行研读。十九大报告他看过七八遍,一边看一边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关键词句标出来。“后来出版社又出版了单行本和关键词解析,这下可把我高兴坏了,这两个素材更加精炼,为我的长卷计划添力不少。”李守敬说。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张鹏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匠人 李守敬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