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五·一”国际劳动节,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盛会”。
迈进新时代,每一位劳动者都在自己奋斗的岗位上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的更远。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行业虽不同,但他们拥有一样的劳模精神、一样的匠心追求,一切,只为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当国家检阅车在天安门广场缓缓前行,你可知道,是谁在背后默默守候?他曾被授予“最美汽车人”称号,他说,最美的汽车人,指的就是我们红旗人。
他是吴殿维,中国一汽红旗工厂的汽车高级装调工。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吴殿维有幸成为红旗检阅车项目组成员,经历了400多天没日没夜的试制装配和难点攻关模式。2015年9·3阅兵,吴殿维又一次成为了检阅车服务保障团队的一员。从前期的零部件入口验收,到整车下线后的质量评审,特别是涉及到安保验证的关键项目,吴殿维对89个特殊技术点、135个质量控制点全部进行了二次确认。同时,他还在可靠性的环节上制定了两套应急预案。他用每天承受46度高温的炙烤和每天只有3小时左右睡眠的付出,换来检阅车的万无一失,为实现“零隐患”奠定了基础。
他是人们口中的劳动模范,他是自己眼中的“红旗人”。有人称他红旗检阅车的“忠诚卫士”。伴着与红旗的缘分,他倾注满腔情感与热爱,“红旗基因”融进血液,他用执着与坚守诠释“红旗人”的“红旗力量”。
蓝天的映衬下,一抹明亮的绿划破长空。“中国制造”大飞机C919成功起飞。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全体职工通力协作,艰苦奋斗以技术为笔,汗水为墨更加真切的描绘国人的大飞机之梦。
C919大型客机的成功首飞,都是上海飞行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总装车间全体干部的奉献和拼搏,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在磨砺中凝聚大飞机产业工人力量。从2014年9月打响机体对接总装开铆“第一枪”,到2015年11月总装下线;从实现全机通电,到整机交付试飞,车间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四个长期”的大飞机精神,以奉献与拼搏保障了C919首架机成功首飞,用智慧和汗水写就中国大飞机事业的辉煌,继续开创中国民机产业新辉煌。
万夫一力,紧密协作,上飞职工充分发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发挥产业工人的力量和智慧,继续圆梦大飞机,扬我中华威。
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或许只是一个小环节,可他们从未忘记对于“极致”的追求。
22年来,刘云清凭着对数控技术的满腔热情,从一名普通的机床维修工成长为智能装备的领军研发人员,获得数十项科研成果、2项发明专利、3篇国家级论文,累计举办数控设备操作、维修、管理、TPM等培训100余场,培训2000余人次,培养了20余名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其中高级技师1名、技师7名。
20年来,刘云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工作中,总是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全情投入,在他的眼里,一项项的设备维修、改造任务就是一件件艺术品,需要他精雕细琢。
文化程度不高,自学钻研,赶超前者;任务急难险重,大胆尝试,攻克难关——麻建军,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数控一车间数控车试车工,参加工作20年来,参与完成重点新产品开发试制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30多项,取得技术创新成果20多项,出色完成重大专项机床的试车、调试和售后服务任务50多次,为客户解决加工技术难题上百项……
夜晚灯下,他先后自学20多本专业书籍,记下10多本学习笔记,笔尖划过的每一道痕迹,都是信念的沉淀,都是执着的烙印。
创新、创造,绝活、绝技,多少个日夜换来的宝贵成果,他从不独享,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开展培训授课500多人,培养带动大批年轻技术骨干。他让劳模精神结出的硕果代代相传,更让劳模精神成就的力量脉脉相通。麻建军传承的不仅是精湛绝妙的模范手艺,更是慷慨博爱的楷模胸怀。
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麻建军用劳模的精神坚守,用匠心的品质创造,留下的脚印扎实而稳健。
全国改性塑料技术领军人物黄险波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推动技术进步,成就非凡成果,建设制造强国。
黄险波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他长期潜心从事一线技术研发工作,钻研创新,精益求精已经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发展成为全国改性塑料技术的领军人物,他还勇于创新牵头组建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运用新技术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用大力有余,入细心愈研”黄险波用细心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成对技术的提高,实现技术自主性。
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国进步、中国成就,举世瞩目。逐梦路上,有他,也有她。
王中美,35岁,中铁科工集团和九桥公司家喻户晓的“首席焊工”。2016年,她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15年来,始终坚守在施工生产一线。曾主持30多座知名桥梁钢梁制造的前期焊接试验及多项突击施焊任务,带领全体工班人员克服全熔透焊缝多、焊接工艺复杂、施焊工位差、任务工期紧和天气场地等不利因素影响,采用新钢材、新工艺,圆满完成攻坚任务。“王中美焊接工法”等多项创新成果被推广运用。
王中美在攻克焊接难题和培养焊接人才中,不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她是电焊战线上的拔尖技能人才,是广大女职工的杰出代表,是一线员工对标学习的榜样。
2013年7月,一台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随着吊装总指挥的一声令下缓缓启动,将一座高118米、直径14.4 米、重1680吨的巨塔准确无误地放置在圆形底座上。至此,这台被称为“世界第一吊”的履带起重机在烟台完成首秀。然而,这台庞然大物的研发设计者却是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工程师——最美职工孙丽。
传统的履带起重机不能满足这种功能的需求。必须要用新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功能。这导致了没有现成的模型参考,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设计,然后落实细化。孙丽和她的团队常常是加班加点,上演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从方案到图纸,从成型到第一次市场应用,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被孙丽对工作的较真儿折服。
“从1994年50吨到300吨用了大概10年的时间;从300吨到1000吨用了五年的时间;从1000吨到2000吨到3600吨用了三年时间,可以说随着研发吨位的上升,我们的技术积累也越来越深厚。”同事李香伟如此感慨。
24年,从50吨到3600吨履带起重机,孙丽用她瘦小的臂膀撑起了国之重器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社会事业,需要一代代劳动者奋笔书写。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追求卓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立足工作岗位,干出非凡业绩,用劳动创造中国梦,用奋斗书写幸福生活。(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蔺凯伊 赵记兰)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