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富李登海:开创中国玉米高产路 始终站田间

2018-05-30 06:5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 董昊 图/受访者提供

  去年大年三十,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高科院院长李登海跟家人是在海南的玉米田里度过的,这是他在海南的第40个春节。由于赶上玉米成熟,收获需要人手,他就带着老婆孩子甚至小孙子齐上阵,年三十还在脱粒收玉米。“我始终站在田间,我没有离开科研一步。”李登海被称为最不像企业家的企业家,自学育种知识选育玉米高产品种,成立并培育了一家上市公司,成为我国最有钱的科学家,但他总是喜欢忙活在玉米田里。

  突破 开创中国玉米高产路

  “我是1949年农历九月廿八的生日,我上小学的时候,才有自己的学名。”李登海回忆,1966年初中毕业,当时正赶上文革,没有再升学的机会。“我要当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1972年春,李登海获得一份我国农业专家1970年赴美国考察农业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的玉米育种情况,对李登海震动很大。李登海想:美国农民能办的事,我们中国农民也能办到;华莱士能开创美国的玉米高产道路,我也能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于是,他立志要把“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这件事也让他坚定了玉米杂交育种的方向,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李登海开始自学遗传学、栽培学的大学课程,1974年经县社推荐去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用一年的时间学了4年的课程;他还跟老农学习如何耕地,学习农用技巧。为了学习,他有一次甚至骑着自行车跑了150多公里去看人家如何种地的。“我虽然没有大学的文凭,但有大学以上的知识储备,边学边想边干。我们一生奋斗的事业符合党的利益,符合国家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一声的奋斗符合这三个需要,把国家的需要融入到我们自己的奋斗中。”

  就这样,李登海经过8年的高产攻关研究,在我国率先选育紧凑型品种,1979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掖单3号分别达到亩产776.9公斤和774.9公斤,突破了多年来平展型玉米杂交种难以超越的700公斤大关,实现了我国玉米高产历史性的突破,在我国首次展示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高产潜力。1989年,李登海利用掖单13号创造了1096.29公斤/亩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1990年农业部在莱州市召开全国玉米生产现场会,确定了“八五期间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的国家重大项目。

  没有高产能力的品种,就不可能有高产攻关的突破。李登海玉米高产攻关的成果引领了我们国家玉米育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发展的大跨越。目前,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以上,紧凑型杂交玉米育种已成为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主流。同时,选育具有亩产超过1100公斤高产能力的品种,主要靠紧凑型育种的不断完善来实现。通过高产攻关的实践,李登海证明了利用紧凑型玉米是提高我国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确立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方向,促进了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升级发展,推动了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科技进步。

  奋斗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四十多年来,李登海先后主持育成通过审定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90多个。利用自主创新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他先后7次创造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2014年被评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2015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06年,“登海”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一路走来,可以说登海种业是李登海创立的农业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的发展史就是李登海科技创新的奋斗史。

  “刚开始的8年研究,我们用了100多个品种,没有一个超过700公斤。没肥料,我们挖厕所,拆破屋,到敬老院搭炕。我们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才有了后来发现的新品种,比当时的品种产量提高了20%~30%。”

  还有从山东远赴海南育种这件事儿,李登海当时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是因为玉米自交系的培育需要七八年,在海南岛则是三四年。从1978年到海南育种至今有40年,当年抛家舍业花八毛钱买票坐船南下,到现在举家驻扎海南,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李登海说,最开始他到海南直接租地种,拿着萝卜晒干了放在麻袋里当咸菜吃,住的是草棚,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二十块钱。

  育种研究的艰辛难以想象,用大海捞针来形容成功率一点儿不为过。在研究过程中,李登海曾一度始终无法突破1100公斤的关卡,而这一步他走了18年。就是凭借这股韧劲儿,他攻克了亩产千公斤的玉米新品种难关,攻克了1200公斤难关,攻克了1500公斤难关。“我这一生走的路比较快,按照原来的情况,一个科学家如果从大学毕业开始研究要到50岁才能搞出成果,我三十而立就搞出来了,为全国玉米高产我们作出了贡献。”

  李登海也是国内第一个做种子产业化公司的。1985年,为了打破种子研发和产业化之间的壁垒,推动种业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登海种业应运而生。为了租赁土地,他把母亲的户口迁回了老家,拿着最初的2万块钱艰难起步,直到2005年公司上市,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种业帝国,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

  创新 双脚始终站在田间

  “有人说我是中国科学家的首富,是因为在企业中我控股。如果让别人控股了,我们就会失去坚持科研创新和高产研究这条主线,就会失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初衷。上市之后,我竟然成了中国科学家的首富。在我心目中,我的目标并不是这个。是为了保证我们追求的事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面对社会上的不解,他如是说。

  “我不研究股份这个事,但没有钱不行啊。我全力用在科研上,在种子科研上我是十多个亿的花费,是全国在这上面投入最大的企业。”他说,登海种业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有真才实学的,有创业精神和担当的实干家们才是伟大的。”

  李登海说,他对自己的事业是自信的,无论是产业还是创新,他说自己工作四十多年,没有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从来不知道八小时工作制为何物,天亮就到地里,他用40多年干了别人139年干的工作。据了解,李登海带领科研团队,始终以只争朝夕的速度进行着科技创新。从1978年开始至今,李登海团队选育成功了具有不同高产能力水平的五代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高产能力从突破亩产700公斤到突破亩产1500公斤,历经了38年139代的选育过程,仅进行原始创新的自交套袋和组配的测交套袋数量至少有6000万个以上。

  作为企业家,他认为还要有奋斗精神、担当精神。李登海通过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玉米高产攻关和高产品种选育,对人多地少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意义重大。这位跟新中国同龄的人,依然保持了高昂的激情奋战在玉米育种的第一线,还将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有真才实学的,有创业精神和担当的实干家们才是伟大的。”

  “登海种业虽然是产业化的企业,但是它是有灵魂,有追求的。这个灵魂就是为党和国家作贡献,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真心实意地干。”

  ——李登海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李登海 玉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