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院士港引发"核裂变"

2018-06-08 09:07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图为青岛国际院士港。(□张晓帆 报道)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张晓帆 周艳

  6月6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韩国工程翰林院“四院”院士帕克(Chul B Park),不顾长途飞行的劳顿,兴冲冲地赶往青岛国际院士港为他选址、改造的即墨工厂。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科研成果“原位成纤纳米复合材料”,即将在这里变成产品。

  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培育新动能的一个成果。李沧区是青岛的一个老工业区,原来聚集着一大批重化工企业。青岛市实施老企业搬迁后,李沧区陆续迁走了青钢、青岛碱业、青岛一汽等50多家企业,直接将李沧区的GDP搬走了近1/3。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大量人才,国内外院士是顶尖人才。正是看中这一点,2016年6月李沧区启动院士港建设。2018年1月,山东获批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院士港的建设被纳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出台专门意见,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建立起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机制。

  财政并不宽裕的李沧区,为吸引院士开出了优厚的待遇:给每位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一位院士配一栋多层小楼免费使用5年,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一路绿灯。李沧区想的是: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锻造一个主导项目和若干配套项目。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是首位落户院士港的外籍院士。感动他的,还不是这些待遇,而是院士港的诚意和高效率。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刚与王玉田院士接上头,得知王玉田行程紧张,只能在国内待7天,就火速跑到北京,立即邀请10位院士专家开评审会,评审通过,王希静一个电话打给王玉田:“您来吧!”

  “要论生物医药,李沧区不是产业基础最好的地方,但我感到了李沧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渴望。我感到我们不是在谈判,而是在为共同的事业奋斗。”王玉田说,生物医药的研发早期风险很大,     

  他们找过10多家风投机构,没人敢投。院士港拿出1600万元资助其项目顺利启动。预计2019年底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社会资本就会介入了。

  院士港运营团队认为,以往成果转化不顺,关键是“科技、企业、政府”没有“三合一”。他们千方百计整合资源,促成成果转化。帕克院士没有从商经验,需要为他找到中方合作伙伴。院士港工作人员多方打听,终于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上市公司——同益股份,由帕克控股,共同组建了公司。没有生产场地,院士港先后召开17次专题调度会,终于找到一处让他满意的场地,又出资160多万元,将厂房进行了装修改造。

  院士们的产品“高精尖缺”,一旦产业化,将带来“核裂变”,这就是新动能的力量。西拉姆院士的防霾纱窗,每平方米800元;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研制的抗肿瘤多肽小核酸粉剂已出来样品,每克100万-150万元。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经种到了迪拜,计划在全球改造1亿亩盐碱地,土地整理通常的价格是每亩1万元,加上卖种子、稻米,拥有万亿级的产业前景。

  而且,院士港作为“发动机”,正在和山东原有的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发生“化学作用”。如马伟明院士与青岛武船重工合作,陈璞院士团队与潍坊医学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所合作,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海尔、海信等周边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加入到了院士港的引智和建设中来,有的还结成了“中西合璧”的科研团队。

  在院士港附近,院士港二期工程、院士产业核心区正在建设,院士的“地盘”已由原来的88亩扩展到2平方公里。预计今年年底,落地“院士企业”将达36个,产生100亿元的主营营业收入、10亿元税收。

  自院士港到省外、国外引智以来,至今签约引进了108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79名,占73%。目前,已有15名院士的成果落地运营。

  “越往后越快。108个院士,将带来成百上千的项目。围绕这些项目,将有望形成千亿、万亿级的产业链。将来,我们希望‘院士企业’遍布李沧区,把旧动能‘换出去’。”王希静说。

  以人才优先引领动能转换

  □ 本报评论员

  曾经的闲置楼,改造以后成了海内外知名的院士港。类似的故事在山东还有很多。这些创新创业的鲜活案例,写下了山东依托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是我省在新时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真实写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综试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承担起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探路子、作示范的重任,关键就看能不能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才引领发展,用人才优先引领动能转换,推出“人才新政20条”,擦亮三大引才工作品牌,实施六大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以人才优势塑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正在成为推动山东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人才融入山东、扎根山东,汇聚成一股股创新创造、领先发展的磅礴力量。事实证明,给人才创造更多机遇、搭建更大舞台、提供更广空间,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就无比广阔。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全面起势,无论是突破核心技术迈向产业高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还是壮大海洋产业支撑海洋强省,都需要更多的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尤其需要那些拥有世界眼光、站在科技前沿的领军型人才开疆拓土、引领创新,撬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破除体制障碍,大力营造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