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将麦粒装袋。□半岛全媒体记者韩小伟 报道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小伟 徐杰通讯员 孙科强 张德杰 宋培培报道
半岛都市报6月19日讯 2008年,青岛市小麦创出700公斤以上单产最高纪录,10年后再获新突破。6月19日,在平度市蓼兰镇青丰种子公司生产基地,经过实打验收确定:十亩攻关田平均亩产为807.87公斤,到目前为止属今年山东省内最高亩产量,标志着青岛市小麦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日上午,在蓼兰镇青丰种子公司生产基地,千亩小麦绿色滴灌水肥一体化绿色新技术示范田间,国内小麦专家们正忙着对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此时,青岛市农委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李松坚内心非常忐忑,“我们已经对小麦产量进行了估算,应该会超过800公斤,但也存在变数。”在场专家确认,种植品种为青农2号,平均亩穗数55.2万,预计亩产量812.9公斤。经过严谨的面积丈量、机械收割,并进行现场称重确认,共收获鲜籽粒2816.6公斤。中午12点,专家组组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林琪宣读了《2018年平度市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示范田实打验收报告》:“2018年6月19日,青岛市农业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组成小麦实打验收组,对平度市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示范田进行现场实打验收。结果如下:亩产为807.87公斤!”
林琪表示,这是本市首次小麦单产跨越800公斤大关,标志着本市小麦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此次实打验收结果也是到目前为止,今年山东省内最高亩产量!”
据介绍,小麦创纪录的奥秘在于新技术应用:一根水管平铺在地头,连接着一条条黑色的小水管,将水肥一体、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有机融合,集成了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种植新模式,不仅节水、节肥、省工,产量、品质均显著提高,实现高质高效。
此次实打验收的小麦品种为青农2号,自2010年山东省审定以来,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到600多万亩。据测算,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均每亩可增加产量50公斤左右。
目前,像青丰种子公司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千亩示范田这样的高产创建示范区,在平度有50万亩。据了解,获批全国首批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示范县以来,平度市落实关键生产技术措施,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成立青岛市首家镇级“院士工作站”,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先后繁育推广良种18个,其中4个品种还开启航天育种模式,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努力打造5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今年平度全市142万亩小麦,预计总产将达到63.95万吨,再次实现增产丰收。”平度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朱瑞华表示。
解 读
十年磨一剑,新技术成增收引擎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小伟
市农委副主任史跃林在现场介绍,今年以来,市农委围绕节水节肥节地,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粮食生产新模式,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成为青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青岛农业正率先由传统资源消耗向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型。
满足小麦肥料精准需求 为什么这项技术能够取得10年来的重大突破,李松坚介绍,“每次跨越单产最高纪录的大关,都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1997年突破600公斤大关,应用的是精播技术;10多年后,应用氮肥后移等技术,实现了亩产破700公斤。又是10年后,在集成宽幅精播、氮肥后移、水肥一体化技术后,通过集中全程机械化,终于再次取得突破。”
李松坚介绍,这一新技术实现了小麦对肥料的精准需求,通过水肥一体化,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精准施肥,减少了土壤中的肥料浪费;并且延长了灌浆期,生长后期灌浆充足,产量高、蛋白质积累多、蛋白质品质高,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小麦的品质。
据了解,该技术还大大减少了用工,提高了劳动效率10倍以上,每亩地光节约人工费用就达到200到300元。
据测算,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均每亩可增加产量50公斤左右(100元)、节肥物化成本50元左右、节省人工2个(200元),亩节本增效350元左右,扣除管带设备成本150元,小麦每亩一季就可增效200元以上。
每年或节约出一座水库 该新技术还有不得不提的突出优点:节水。“原来浇一亩地要40立方米水,现在15到20立方米就够了,平均节水30%以上。”李松坚介绍。
据悉,本市研究集成了小麦—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新模式,今年已建立高标准示范田3万亩以上。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明,平均每亩小麦—玉米可实现年节水80立方米以上,节肥(折纯)10公斤以上;如果全市200万亩水浇粮田全部采用滴灌技术,平均每年就可节约1.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相当于节约出一个满水的棘洪滩水库。
李松坚告诉半岛记者,实打验收现场还来了不少种粮大户,“我们考虑到,这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只要按照这个模式种植,农民就可以达到高产量、节约劳动成本。”他说,借由该新技术,力争使青岛小麦平均亩产量由400公斤的中产水平向平均亩产500公斤高产水平跨越。下一步,将进一步总结核心技术,变为农民易于接受的技术规程,在全市推广。
今年夏粮增收9%以上 “这一块地里,就有几百个优质小麦品种。”在平度蓼兰青丰种子公司新品种展示区,李松坚介绍道,这些品种长相不同、特点不一。但每一个新品种都要经过将近10年时间选育,才能选出抗病、高产、优质品种。
据悉,为提升本市口粮品质,市农委规划先行,在全市规划出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满足人民对小麦品质标准提高的新要求。
在平度西麦主产区,济南17号、烟农19号等强筋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今年达到近30万亩,小麦品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同时,一大批适合做面包的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水饺中强筋小麦、适合做馒头的白度高的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正得到良好的试验示范,为大面积推广利用做好品种储备,实现本市口粮品种逐步提升。
新技术也在提升口粮的安全性。据李松坚介绍,目前提倡大农场施行区域化轮作种植。“在一块地上常年种植一种作物,肯定会生病。然后就要治病、杀虫,多用农药。而轮作种植就解决了问题:多块土地轮作,这茬种小麦,下一茬种土豆,通过一主多辅的轮作模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完全可以确定,青岛市农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很高层次,能通过自己的技术确保粮食安全。
“有没有觉得今年的麦收时节非常清爽,没有烧秸秆的?”李松坚问。他说,近几年里一直探讨破解这一难题,今年收获季,在保证小麦籽粒(粮食)产量的情况下,通过将富余的秸秆变成可长期集中存放、便于储运利用的优质畜牧业饲料、食用菌基料等优质农业资源,解决了因秸秆量大富集而造成的田间焚烧、还田质量差等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夏粮抢收已进入尾声,今年预计全市夏粮将增产9%以上,农民增收3亿元以上。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