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这个锅应该谁来背?尴尬背后是教育偏差

2018-06-28 06:5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2018年,全国975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2018年,全国820万学子从高校毕业。孩子能上所大学然后大学毕业,在很多家长看来就是长大成人了。但是,在这个本该收获孩子成熟的季节,有的家长却无奈地发现,自家孩子长成了“巨婴”。

  “巨婴”事事甩给父母,心安理得“啃老”,甚至在考虑到父母有一天会老得“啃不动”时,还呼吁政府能让大龄剩男剩女吃上低保。在我们这个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本该承担起社会重任的部分青年人反倒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巨婴”背后,是教育的偏差。

  高考完的孩子变“废柴”

  “孩子自从高考完,就一头扎进自己房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手机游戏,不对题不估分也不想填志愿的事儿。”

  为孩子学习操碎了心的崔女士,本以为高考后能放松一下,但随着高考时间一点点过去,内心的不安愈发增加。

  “刚考完那两天,我觉得孩子那么累,放松一下是应该的,也没多想,但这么多天过去了,孩子一点儿为自己今后打算的想法都没有。”崔女士几次试图劝儿子研究一下高考志愿,但孩子摆出一副高考完了就没自己啥事儿的样子,把报志愿的事儿全推给她。

  就连高考查分,孩子也是不情不愿、磨磨蹭蹭,比本科线高出十多分的成绩,一个很难报志愿的分,但孩子一脸无所谓。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崔女士觉得自己为儿子的一切操劳都是天经地义,儿子负责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就行。

  她现在的担心源于自己同事的遭遇。“一直到上大学前,那都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我儿子的榜样。”崔女士同事家的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高考时发挥稍微差一点儿,最终虽然进了一所211高校,但专业并不理想,进大学后的孩子开始自暴自弃,去年毕业后一直没工作宅在家里。

  “那孩子埋怨妈妈帮自己报的志愿不好,嫌父母没本事给他找个好工作,我同事现在都不愿和别人谈孩子。”崔女士前些天碰见那孩子,除了颓废,她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他,于是想到自己儿子,后背一层冷汗,“他没上大学的时候,我指望他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要是他上大学后废了,我还能指望什么?”

  崔女士说,如果还能回到孩子小时候,她会换个养孩子的方法,什么事情都放手让孩子去做。

  2018年,全国有975万考生参加高考,有820万学子从高校毕业。无论是结束12年苦读进入高校还是完成大学学业走向社会,都是家长们能松一口气的时候,但有的孩子,让家长更担心。

  拒不担当的中年“巨婴”

  “20多岁的孩子不懂事很正常,再大大就好了。”崔女士在高考群里谈及自己的担忧时,不少家长这么劝她。

  而现实中,一些到了而立、不惑甚至知天命年纪的中年人,依然事事依赖父母。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付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青岛市人社局的服务热线12333,每天要接上千个来电,而让接线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打来电话的是母亲,咨询的却是孩子的事儿,她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姑娘,耽误你点儿时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我写下来,别耽误了孩子的事儿……”

  48岁的妈妈,为今年大学毕业23岁的孩子咨询。听老师说毕业后需要家里人到人社部门办个什么手续,不办就不能就业,孩子让给问问。

  64岁的妈妈为40岁的孩子操心。说孩子这个月合同到期了,孩子单位不让他干了,这几天找工作都没信儿,他天天犯愁,自己也帮不上忙,听说有失业金,想给孩子打听打听怎么领,好歹是个保障。

  有一位82岁的老母亲,孩子今年54岁。孩子打零工,之前在单位交过几年社保,后来就断下了没交,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说不定哪天就不在了,听说个人可以自己交社保,想问问这个事儿怎么办,想给孩子投上保,他老了以后可以有份养老金。

  有人呼吁剩男剩女吃低保

  对不少长大成人后不思独立、还要依靠老人活着的“巨婴”们来说,“啃老”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啃老却没有羞耻感呢?

  有个年轻人答:父母如果不能让孩子幸福,生他干嘛?有钱养得起就可以。你孩子成年后出去工作累死累活你很开心?

  一个“啃老族”的百度贴吧里,一个欲把“啃老”进行到底的年轻人说:为什么父母能心甘情愿地给我们钱,是因为爱我们,既然是心甘情愿地惯着我们,我们就得享受,而且好好享受,不要浪费他们给我们的爱。

  除了啃老,还有人把目光投向了社会救助。寄希望于老人“啃不动”后,还能“啃社会”。

  最近四五年,每当青岛市民政局进行“城乡低保救助政策”板块的网络问政时,都会有人出来提建议,建议的核心就是让大龄的剩男剩女能吃上低保。

  “呼吁将大龄未婚的剩男剩女纳入低保范围,一直与父母生活的,年龄从28岁开始,让剩男剩女有尊严地生活,为剩男剩女提供保障。”

  “对于三十岁以后才结婚的,且未生育子女的,政府会提供什么补助,是不是将30岁以后才结婚,且婚后未生育子女的视为失独家庭?”

  “青岛能否在2019年至202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大龄未婚育人士申请低保这个政策,保障大龄未婚育人士后半生。”

  每次对于这样的提问,民政局相关上线人员的回复都很明确。那就是“低保是一项兜底线的救助政策,保障的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否婚育与是否生活困难是不同的概念”;“在就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符合就业条件者应先到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或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等。

  但是,对于这样的回答,参与者明显不满意,留言称“每次讨论未婚育人士申请低保,领导回复都是低保是保障基本生活。别把这句话当借口。”

  ■声音

  把爱藏起一半来


  张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心理系教授,青岛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从1995年以后开始做青少年心理辅导,主要关注的就是家庭教育。

  “我们的婴幼儿,一大堆的大人包围着他,没有事情需要他去做,他尽情享乐,心目中只有自己。”这些年,张蕾到处在呼吁,这样养孩子是不可以的。

  张蕾接触过很多家长,觉得大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事儿以后长大再说。但等到孩子长大,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后,改变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习惯家长代劳的孩子就会认为,所有的事儿,都是家长的事儿,成功是家长的,失败也是家长的,久而久之,形成“你生我就要养我”的根深蒂固观念。

  张蕾很早就提出家长要“把爱藏起一半来”,不要爱心泛滥,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学校的事情抢着做,社会的事情热心去做。”

  “巨婴”背后的教育偏差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巨婴”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但原因却出在家长和学校身上,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和偏差。

  王忠武表示,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有智力和能力两种素质。智力属于认识范畴,主要是学习本领,能力属于实践范畴,生活工作力量。智力成长可以关起门来训练提高,而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和家庭眼光只盯着学习能力培养,聚精会神抓学习,不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王忠武说,这样的结果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了只会学习书本知识和应对考试的片面人。智力不差,但没有社会经验和社会素质,没有生活工作能力,到头来不但对社会没有贡献,还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累赘和负担。这一教训十分深刻而沉痛!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惊醒!学习智力很重要,但生活工作实践能力更重要。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都必须重视实践教育,让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协调发展。

  该走的路,让孩子自己走

  每年招考季,记者都会遇到一些焦虑无助的家长,到处托人打听孩子的志愿该怎么报,而孩子就那么袖手旁观,看家长忙活。

  我们的高考群里每年都会讲一位母亲和她儿子的故事。聪明的儿子,高中三年里有一半时间都在做些糊涂的事情,成绩一落千丈,到了高三终于知道该努力,可惜有些晚,高考成绩刚过本科线没几分。这位自己研究高考无数的母亲,就拉着儿子,一所所地研究圈定学校,两人研究过的高校到了上百所,研究的过程里,儿子开始不停地后悔:“如果哪怕再多考几分,这所,那所学校都可以选了,但现在只能放弃。”

  虽然分数并不如意,但母子两人对于共同研究敲定的志愿还是满意的,一所稍偏远地区的公办院校。大学里的儿子事事争先,各种活动积极参与,入了党,成了骨干。

  但每年也有一些这样的家庭,家长辛苦包办了孩子的志愿填报,得到的却是孩子的埋怨和自我放弃,家长们操心完孩子的高考,还要操心孩子的考研、找工作。而这样的操劳,往往得不到孩子丝毫的肯定。

  “巨婴”的养成,或许原因很多。对于今年高考的学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不管曾经父母对孩子是如何百般呵护、百般代劳,至少在这个填报志愿的人生重要节点之一,放手让孩子参与进来,他们自己的路,总要自己来走。他们自己的未来,他们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巨婴 教育偏差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