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下苏浙粤取经之后,山东紧接着吹响了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集结号。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事业是感召力,平台是吸引力。正是基于良好的平台环境和科研方向的前沿,山东省科学院从南半球“挖”来国际免疫学青年领军人物——余迪。在今年的山东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动态考核中,第二任期的余迪获得“优秀”。
39岁的首席科学家,竟是团队“最年长者” 不到40岁的年纪,一身牛仔装束,你很难第一时间把眼前这位年轻人和“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细胞免疫机制、监测和调控研究室主任”“山东省科学院‘环境与健康’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这样的头衔联系起来。
走进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南楼一幢三层建筑,就是余迪团队的“环境与健康”免疫实验室。余迪带领的山东省科学院“环境与健康”团队17人中有12名博士,平均年龄30.8岁。1979年出生的余迪作为团队首席科学家,无疑是拉高团队年龄的“最年长者”。
这位39岁的科学家是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细胞免疫机制、监测和调控研究室主任。“对于免疫,人们都很关注,了解却并不深。免疫并非越高越好,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等,很多疾病其实是免疫过高。最好的状态是免疫平衡。”余迪说,他的团队希望通过精细免疫评估,能更好地了解疾病过程中免疫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指导方案。
“环境与健康”免疫研究室目前已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The Alfred Hospital等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未来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免疫状态有准确的评估,从而通过精细调节实现免疫动态平衡。”余迪说。
中国澳洲两头飞,吃饭都在沟通课题 记者见到余迪时,在他开课题研讨会的办公室里,还放着一只行李箱——下午2点他就要飞武汉出差,他必须利用好上午的时间和团队成员逐一确认课题进度。如果有成员上午没报告完,那就利用午餐时间继续。如果吃完午饭还没结束,“就跟着余老师的车去机场,利用路上的时间沟通,我们再回来。”一位团队成员说,跟着余老师,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高效的状态。
作为山东省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余迪是山东省科学院的兼职专家,他同时主持中国和澳大利亚两方的科研工作。从2012年受聘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开始,余迪每年有3个多月的时间在国内工作。
“余老师平均每4-6周回一次国,一次待半个月,这样就能同时兼顾两边团队的科研进度。”余迪的助理、同时也是“环境与健康”团队成员魏云波博士说,“虽然不是时时能见到余老师,但是我们在网上是‘无缝对接’的。平时我们给余老师发邮件、发微信信息,他都很快回复甚至是‘秒回’。”
余迪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候鸟”生活,他开玩笑说自己之所以能保持平均一个半月飞越一次南北半球的频率,“主要是因为澳大利亚和国内时差不厉害,不然身体真吃不消。”
余迪在济南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八点,工作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精力。“来山东这么多年,去年才第一次爬了泰山。”余迪说,虽然日程紧凑,好在日常有助理承担了事务性的工作,他可以更专注于学术、科研本身。“我很满意现在这个状态。”
为每位引进人才制定个性化支持 这次去湖北出差,余迪顺便也能回武汉看望一下父母,回家住上一晚。余迪是武汉人,求学并工作于澳大利亚,是什么让这位青年领军人物来到山东,并愿意留在济南?余迪说,最初只是2011年在澳大利亚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的“一面之缘”,但山东省科学院很快就表达了引进人才的强烈愿望。
“是山东人的热情和实在打动了我。虽然团队是全新组建的,但省科学院的启动工作非常全面且高效推进,从人员配备、仪器场地到经费,都非常支持。管理上也扁平高效,可以专注科研。”余迪说。
自2012年受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余迪和他的团队已迈入第六个年头,今年第二任期的他考核结果是优秀。想获得“优秀”并非易事,“泰山学者”实行动态管理,五年一聘期,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有考核优秀继续聘用者,也有不合格不再合作者。
优秀人才不可多得,自然会接到各方橄榄枝。余迪透露,有好几个省会级城市的科研机构想“挖”他,但因为现在愉快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他愿意继续留在山东。余迪坦言,相比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济南对高端人才吸引并不占优势。
如何能把人才吸引来并留住?“诚心支持并给予平台、资源,给人才空间发挥。”余迪说,每位人才都有自身特点,有人擅长做事,有人善于指点方向,有人能提供资源,要“因才制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为每位人才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他的长处。“对于人才引进方来说,一开始网撒大一些也无妨,后期动态考核跟上,留下更适合的,也应当给予更充分的支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廖雯颖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