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强”产业解析·精品旅游篇
蓬莱“八仙过海”何以“游”向全国
工匠精神为企业鼓足底气,从一家本土旅企成长为全国叫响的“鲁字号”旅游品牌
□ 本报记者 刘英 刘兵 付玉婷
到蓬莱旅游,“三仙山”“欧乐堡”“海洋世界”是不少游客必去之地,而它们是由同一家企业——蓬莱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所开发。
“理解不好消费升级的本质,旅游项目就很难做得好、走得远。”谈及发展经验,企业负责人李海锋说道。从2000年投建第一个景区起,该企业便坚持文旅融合和精品定位,如今的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正代表“鲁字号”旅游品牌阔步走向全国。
“旅游+”让半城百姓受益
“在蓬莱,半座城的老百姓都因旅游发展而受益。”李海锋介绍,旅游+“加”出了当地人的幸福路:2017年,蓬莱这座不到50万人口的小城市,全年接待游客104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亿元。取得这一成绩,八仙过海旅游集团功不可没。
从2002年到2017年,八仙过海旅游集团在蓬莱先后建成八仙过海景区、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三仙山景区、欧乐堡梦幻世界和水上世界,算上与景区配套的酒店,总投资有80亿元,逐年为蓬莱旅游市场增加新供给、创造新动能。
景区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周边乡村农家乐、渔家乐兴起。当地旅游部门工作人员说,不少原先外出打工的人开始跟着旅游项目在家门口工作。记者发现,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旗下所有景区都有优先使用当地农民的原则,以此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不仅在蓬莱,八仙过海旅游集团还在齐河县黄河边一片撂荒地上建起泉城欧乐堡度假区,后者也已成为拉动齐河县域旅游发展的名牌。目前,当地年接待游客量已达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预计到2021年,集团在齐河的所有旅游项目建成后,可直接解决就业1万人。
文化为景区带来活力
到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旗下景区走一圈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景区都是文旅融合的践行者与受益者。比如,八仙过海景区以道教文化为背景、以八仙文化为主题;蓬莱海洋极地世界展示的是海洋文化;三仙山风景区则是儒道释三教文化合一。“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色得是能挺起一地文化脊梁的,这样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度假区也才能有活力。”李海锋表示。目前八仙过海旅游集团投资60多亿元建设齐鲁文化大观园,试图将那些在原址已无法重建的中国经典建筑复原。
建设旅游度假区是一项大工程,气魄和决心同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度假区往往体量大,如何解决占地指标、周边环境整治等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
李海锋回忆,起初集团本想在德州投资一座海洋馆就可以了,但是地方政府特别支持,项目也因此越做越大。目前集团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发展阶段,这让他对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很有感悟:企业能否翩翩起舞,政府“有形之手”很关键。
做传世精品才是发展底气
“做旅游,省里的企业应该多学习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调整思路,安下心来。”李海锋认为,不少旅游项目,因为缺乏高起点的规划,做着做着就成了粗制滥造的半成品。
在旅游业打拼多年,蓬莱八仙过海旅游集团的建设团队有一个共识:真正支撑企业走下去的一定是质量高的精品,要做就做精品工程、传世之作。
打造精品项目,首先要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即便一草一木也要按照严格的章法。三仙山风景区依托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据介绍,景区会集了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院校30多名专家学者及全国2000多名能工巧匠,用时五年才打造而成。项目建成后,一举拿下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片。
也是凭着这种做精品的理念,八仙过海旅游集团一步步走出了山东。2016年以来,集团在福州永泰、福建泉州、江苏徐州等地逐步规划建设大型旅游文化项目,将企业多年来在旅游业探索出的高标准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推向全国。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