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到卡花俏最爱还是老味道 勾起市民儿时记忆

2018-08-15 07:2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荆长艳和家人坐在炕上吃卡花。



  

◤做好的卡花。



  

◥用来做卡花的模具。



  文/图 半岛见习记者 钟迎雪

  七月七,吃卡花。临近七夕,不少商场和面食店卡花的销量不断攀升。比起年轻情侣之间的鲜花浪漫,卡花则勾起了不少岛城市民小时候的记忆。近日,半岛记者探访发现,现在的卡花已不再是以前单一的种类,商家们在味道、形状上都进行了创新,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提前十几天就被预订一空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我国南北方有个共同的习俗,即食自制的“巧果”,据说七夕节吃了巧果,女孩子会变得心灵手巧,青岛人称其为“卡花”“饽花”。

  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凡是制作面食的店铺都会在七夕节前制作大量的卡花。8月14日,半岛记者从王哥庄久香园面食店负责人荆长艳那里了解到,大批量的卡花已经提前十几天就被商场或酒店预订一空。以前每至七夕,她们家里的老人会提前制作巧果,做法一般是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面和好后,手工揉制,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便诞生了,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和图案,比如小猴子、小元宝、小鱼、小金蝉等。这么多年过去了,七月七吃卡花的习俗在当地从未间断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现在的卡花已不再是以前单一的种类,商家们也赋予了卡花更多的含义,创新了很多蔬菜、水果味的卡花,颜色和形状也是越来越多,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批量生产也能保证老味道

  据荆长艳介绍,以前并不是每家都有模具(俗称“榼子”),在七夕前的半个月,每家每户便开始轮流用一把榼子,而且每次还榼子的时候,大家都会相互交换卡花,尝尝别人家做的卡花味道。

  随着工厂化作业流程,很多面食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手工制作了。半岛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现在的卡花制作,先是用机器和面,工人放入一定比例的鸡蛋、白糖,然后用机器压面,再用手工分面剂子并且在模具里造型,再放入大烤箱中烤制,这样批量化的生产,从和面到烤完大约需要2.5~3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够出产800斤。

  虽然使用机器,但都保留了原始的用料和传统做法,所以原味的卡花还是老味道。现在荆长艳的店里每天的销量在300到500斤之间。半岛记者在店里采访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从济南过来的游客张先生,他表示之前并未吃过卡花,听了关于七夕卡花的介绍,特意买了四份,准备带回家给家人尝尝,一起过节。

  

扫一扫观看本新闻精彩视频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卡花 七夕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