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抓住“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 ,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就能撬动一片城区的发展。
2016年6月,李沧区落下青岛国际院士港这一“子”,试图破局。但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从最初外界质疑甚至自我怀疑到如今叫响世界,集聚效应显现院士争相签约,偏于一隅的李沧何以让金字塔尖的院士们纷纷动心?
在一座城市发展的时间轴线上,区域功能重新“洗牌”,失去传统命脉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往哪转”、“靠什么转”是每个城市发展急需解答的问题。探究青岛国际院士港“无中生有”背后的规律和经验,无疑可对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对做好全省高质量“双招双引”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敢想
抢抓契机,打好“无中生有”牌
李沧区在失去钢铁、汽车等命脉产业后,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城区发展路径的转换,难度空前。而试图以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带动发展的想法一经抛出 ,“天方夜谭”、“异想天开”的说辞就甚嚣尘上,甚至作为李沧的干部都自我怀疑,作为传统工业曾经集聚的区域,怎能“经营院士”?
敢想,是青岛国际院士港诞生的第一步。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人民会堂隆重招开。反复阅读新闻报道出来的信息后,李沧区委书记有些激动,一个在脑海中盘旋已久的想法终于开始成型,“在李沧打造一个院士集聚区”。而第二天,他就召开了小范围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逐步达成共识。2016年6月3日,李沧区就利用世博园旁的花园式办公园区,启动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
很多人对科学家圈子有提前预设,认为处在金字塔最顶尖的院士一定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可实际上他们作为科学家的一分子,也有学以致用、事业成功的人生追求,同样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困境。认清这一点后,别人不敢去想、不敢去做的事情,反而成为青岛国际院士港出奇制胜的关键一招。而且院士港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仅将引才标准直接定位于国内外知名院士特别是外籍院士,而且还明确提出要以每年常驻3个月以上的全职院士为主。
质疑声在一开始从未间断,但在李沧的决策者看来,从院士工作和生活角度来看,院士港还是颇具优势的。这里虽然繁华程度比不过沿海一带,却无空间受限、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虽不像后发区市那样空间充裕,但也有足够空间还多了城市便利。具体到院士港的环境,低密度的花园式办公园区,26座单体多层小楼,每座都像是为院士“量身定做”的科研、工作、生活的综合体。“既有工作环境,也有生活环境,院士港二者兼备 ,所以我们决定来这里创业。”一位落户院士这样直白地表达自己的选择。
事实证明,李沧区打了一手“无中生有”的好牌——两年以后,青岛国际院士港不仅实现“梧桐树上凤凰栖”,而且被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确立起省、市 、区三级联动机制。
会干
有真金白银的政策又有“妈妈式”一条龙服务
当然,打好院士这副牌,光有点子不行,还得有路子,也就是要“会干”。要想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搞清楚人才最需要什么。对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来说,利益往往不是最紧要的,他们看得最重的还是事业能否成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个世界性的课题,却恰好为青岛国际院士港提供了广阔的作为空间。
尽人皆知,科技成果从研究走向产业需大量资金,个人或单个科研团队往往无法承受。为破解这一难题,财政并不宽裕的李沧区制定了《青岛国际院士港资助服务暂行办法》,根据院士项目的进度和产出情况,给每位全职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院士实验楼和人才公寓一应俱全。
通常情况下,一提到园区的服务就是“保姆式服务”,而在院士港,则是听起来蛮亲切的“妈妈式服务”,两字之差,是政府招才引智态度的一个跃升。在院士港,比真金白银更让院士们安心、省心的,是院士港提供的“妈妈式”产业化一条龙服务——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李沧区级领导牵头,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全权负责院士项目签约、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项目产业化。每个院士项目“一事一议”,提供科研项目的资金融资、人才引进等乙烯类政策令院士们可以安心。
事实证明,这样的运转体制卓有成效。以全球顶尖发泡技术专家帕克院士的入驻为例:院士担心自己没有从商经验,院士港便帮他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上市公司,由院士控股组建了公司;公司没有合适的生产场地,院士港便先后召开17次专题调度会,最终找到一处让院士满意的场地,并出资对厂房进行装修改造……如此高效率、高质量的产业化服务,最终让这位曾经连声说“no”的院士,爽快地签下了院士港入驻协议。
再比如袁隆平院士签约入驻后,李沧区同意为其建一个研发中心。为了赶上水稻培育周期,李沧区仅用时112天就建起了这座研发中心,这样的效率,怎么不感动?
院士港还解决了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问题。在青岛国际院士港,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创新力实现了“三合一”:科学家不再只是身处实验室做科研、发论文,企业家遇到技术难题也不再求索无门,两者通过政府居间牵线搭桥,实现了无缝对接、精诚合作。
能干
甘当“傻子”的“狼性”队伍
无论是点子,还是路子,最终还得靠人来执行。“光有点子没有路子不行,光有路子没有法子也不行,有了法子没有傻子也不行。”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口中的“傻子”,便是青岛国际院士港一支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招才引智队伍。
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狠抓落实的“狼性”队伍:有人为了引进一位院士,跟着对方在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辗转数天、行程几千公里;有人为邀请海外院士来青考察,跑到英国,马不停蹄拜访了四个院士;有人为了完成工程进度放弃了休息时间,凌晨两点的工地上还是灯火通明……不换思想就换人、不担当就挪位,已经成为青岛国际院士港团队的工作共识。
人才聚集自有其规律,如同产业链招商,良性互动一旦形成,“院士拉院士”的局面就会出现。例如,首批签约院士、激光权威周寿桓,很快拉来另一个国内权威王立军,随后国内激光界七八个院士中的5个前来加盟,德国等多个国家的激光界权威也向院士港抛出橄榄枝 。别人眼中只能远远遥望的院士,却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呈现出滚雪球般的聚集态势。
“青岛国际院士港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上级的指引和支持。”回顾青岛国际院士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王希静说,最大的启示就是“双招双引”需要“比翼齐飞”——既要有牢牢把握政策走向和市场动向的理论派,也要有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实干者。“在当前爬坡过坎的时候,只有扎实肯干,真正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双招双引’落到实处,才能无中生有开辟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
◎人物简介 丹尼·舍特曼
以色列籍,1941年1月出生,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任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比亚斯材料科学教授 、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实验室助理和爱荷华州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是著名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他是以色列国2014年的总统候选人之一,也是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的荣誉顾问。研究领域:物理化学、结构化学。20世纪 80年代初,丹尼·舍特曼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 。舍特曼教授于1998年获得以色列奖、1999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2000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20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特写
从拒绝到合作,“朋友圈”看出机遇要来青搞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科技教育
作为“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活动的亮点,丹尼·舍特曼作为首位签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引来了很大轰动。
众所周知,院士是全球顶尖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顶尖中的顶尖”。以丹尼·舍特曼为例,他发现具有准晶体结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 。对这种人才,别说开展实质合作,就是请来考察都很难。
院士港招才团队曾列出一张医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全球诺贝尔奖获奖者清单,逐一发邮件邀请到院士港考察,90%的邮件“石沉大海”,只有10%给出回复,但都以工作繁忙、已与它地开展合作等理由婉拒。
“石沉大海”的邮件中,过去也有丹尼·舍特曼的一份。7月中旬,抓住“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筹备契机,院士港再次向他发出邀请函。可二十多天过去,没有任何消息。正当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俊宪不再抱希望时,却突然收到了丹尼·舍特曼的回信。“他首先表达了歉意——那段时间频繁出差,没有及时看到,还表示对国际性的院士论坛感兴趣。”
院士港的执着,是双方热络起来的首要原因。双方通过邮件建立联系后,王俊宪得知8月10日丹尼·舍特曼在北京参加会议,就提前一天赶过去,瞅准会议间隙,与他谈了一个小时,敲定来青赴会和考察的诸多细节。8月15日,丹尼·舍特曼又在西安参加相关活动,王俊宪得知后立即飞了过去,下午四点半将他迎到青岛。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陪丹尼·舍特曼吃晚饭时,事无巨细地跟他讲解院士港的优势、“妈妈式+互联网”服务和未来展望。饭后,双方又在会议室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多。
“他被我们的执着精神打动,也被我们的激情感染,但对开展合作当时还没有太多想法。”第二天,考察院士港过程中,王俊宪渐渐发现,丹尼·舍特曼兴奋起来——这里形成的院士集聚的良好生态,让他发现了合作空间。
考察中,丹尼·舍特曼看到院士港一期已然成为综合性、枢纽型院士工作站,产业加速器给予院士基金和载体平台支持,6个企业已经挂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而已经动工的二期将建设一批独栋科研楼宇,产业核心区先导区打下地基,将成为李沧新兴产业的产业运营空间。
实地考察中,丹尼·舍特曼还不时发现一个个在此落户的朋友圈“好友”。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兴奋地在院士港三头牛雕像前手执牛耳拍了一张照。他对这个三牛雕像有独到见解:院士港有冲劲,有资本,有雄心壮志。可见,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这里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有了充分认知。
“高端人才对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很看重,随着院士聚焦,国际化的教育也必可不少。”丹尼·舍特曼跟记者说,“院士港的工作效率很高,我们合作的空间很大,我计划将青岛作为与中国开展科技教育合作的大本营。”
按照丹尼·舍特曼的设想,他打算与院士港合作,建设一所涵盖幼儿园到中学的国际学校,按照他的理念教学。“我在我们国家进行了3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我对科技也非常感兴趣,并意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人们来讲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年轻人,因此,我希望能够在青岛这边建立一些相关的教育机构。”丹尼·舍特曼认为,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个国家的和平而言相当重要,在一些非常贫穷的国家,他们的实力不强,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科技强国,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对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而言,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会对孩子进行一个科教普及活动,我觉得效果很好。我们教授的孩子从小开始,就把他们当做大人一样,大约从5岁开始就为他们建立一些相关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从兴趣抓起,从小学、中学建立体系性的,从小就让孩子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丹尼·舍特曼坦言,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研究背景是材料学领域,他意识到在这个领域范围内,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在减少、缩水,“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应该从我自身开始影响到一些年轻人,让他们从小开始对科技感兴趣。我希望我的科技成果可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大家可以复制我的做法,那这样会更好。”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尚青龙 通讯员 韩秀杰
[编辑: 宗瑞琪]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