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王集团,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可能会是玉米油。其实,玉米油只是西王集团玉米深加工过程的一个副产品。西王目前的主业是玉米淀粉糖和特种钢材。西王集团201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可直到今天,这家庞大的现代化企业,总部依然坐落在它32年前诞生的地方,山东省邹平县的西王村。
1986年,王勇把自己经营的面粉厂无偿捐献给了西王村集体,“改革开放刚开始,西王村还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也是一穷二白。要想改变村里这个面貌,就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从玉米淀粉到玉米果糖 怀着破釜沉舟的信念,王勇带领西王村办起了一家用棉花子榨油的小厂,赚了点钱后,又上了个玉米淀粉项目。创业之初,也算顺风顺水,1992年的时候,这家村办企业已经有了两千多万的资产。这时候,王勇就琢磨,要把企业做大,必须引进高科技,对玉米淀粉做进一步的深加工。想法很美,可一出手,王勇就栽了个大跟头。
1993年, 王勇花了53万元,从无锡轻工学院买了玉米淀粉质造甘油的专利。但是买了以后,就遭遇原料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下跌,导致了大规模的亏损。后来,王勇到北京找了新的合作伙伴,谈成了500万元的投资。而让王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拯救企业的努力刚刚看到曙光的时候,村里七十多户农民要求把这个钱分了,把集体企业也分了。危亡之际,是王勇力排众议的坚持,为企业留住了生的希望。
虽然刚在引进前沿技术方面吃了大亏,但这没有改变王勇对追求科技创新的坚持。上海的一个专家给王勇出了个主意,让西王生产结晶葡萄糖。那时候全国的结晶葡萄糖才十几万吨,而西王的生产量很快就达到了全国产量的十几倍,那时候,王勇就下定决心,要把玉米淀粉糖做到全国“老大”。
小小的西王村,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但是除了结晶葡萄糖,在玉米淀粉糖领域还有一种更加高端的产品:玉米果糖。玉米果糖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替代蔗糖,而且对人体更加健康。但是,多年来果糖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现在,西王已经破解了这个难题。通过技术攻关,开发了十几年,用了十几个亿,现在西王的玉米果糖的生产成本已经低于蔗糖。
从玉米淀粉糖到特种钢材 随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西王的玉米淀粉糖之路越走越宽。但是,就在大家认为西王会在玉米深加工行业一路坚守到底的时候,西王集团却从2003年开始搞起了特种钢材。而且在短短十多年间,已经做到了年营收上百亿的规模。
王勇介绍说,每年三百多万吨的玉米加工,要用五百万吨的蒸汽,于是西王和泰国合作了一个电厂,全部都是倍压机组,但是这些电需要转化,于是西王就上了特钢技术,“上了特钢以后,我发现重工业和轻工业有很多可以相互弥补的地方。特钢生产要排放,一个小时一百多吨的蒸汽,我那边可以少生产蒸汽了,剩余的制冷还可以供应村民职工。”
从危机到跨越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差一点把西王击垮,王勇本人更是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压力。2017年,邹平县的齐星集团出现了问题,而此前西王为齐星担保了29个亿,于是王勇便开始托管齐星集团。而这样以来,西王却失去了几乎所有银行的支持,也被一家评级公司两次降级,这时的王勇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没有了金融部门的支持,西王没有能力把齐星救活;但是在王勇的运筹帷幄之下,西王也没有让资金压力把自己拖垮。
2018年6月27日下午两点,齐星破产重整在网上公示,也给西王的担保“危机”画了一个句号,圆满地化解了齐星的风险。目前,王勇表示,西王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研发和销售部门转移到青岛,把资本运作部门放在北京,形成三足鼎力的发展格局。
身兼西王集团的董事长和西王村党委书记的王勇,今年68岁,依然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公司,七点和同事们一起在公司的餐厅吃早饭。坚持奋斗32年,西王集团几经生死,王勇上下而求索。初心不改32年,王勇带领村办企业,在当初只有500人的小村庄上,建立起年营收500亿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新时代,新征程,如今的西王集团已经开足马力驶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快车道。不远的前方,西王村必将争创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