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4天的自救与他救,李顺民与妻子重返家园。
文/图 半岛记者 王永端
8月26日,寿光市李家湾村村民李顺民家被洪水所浸泡的家具还在室内,那时他还住在临时安置点。而几天之后的8月29日,当半岛记者再次走进这个这个受灾群众的家中时,一家人已从安置点搬回了家中居住。李家湾村是一个有着200多户村民的受灾村,在短短4天里,该村通过自救与他救,基本实现了安居。
■8月26日
客厅厨房仍有积水 8月26日,半岛记者第一次走进李家湾村时,李家湾村的积水还没有完全退去。村民李来学将记者带进他的家中,记者发现他家客厅和厨房内的地上还有存水。同样是这一天,在李家湾村东侧的羊田路上,村里专门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救灾物资捐赠点。事实上这个赈灾物资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里没有干净水了,我就骑着自行车到捐赠点领。”村民李顺民说,这个捐赠点不仅将水和食品分发给了每一户村民,而且还给每户村民送来了棉被、毛毯和消毒液等物品。
当天,由于村里的道路上全是泥浆,半岛记者进村不得不换上防水靴。洪水进村,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当洪水退去,村里道路上和村民的家中到处都是垃圾。
如何让村民回家有一个安居的环境?“首先得将遍地的垃圾清理掉。”村党支部书记李光锋告诉半岛记者,从8月25日开始,村里就找来挖掘机和推土机,将所有垃圾等集中清理,并临时堆积在了村西侧的一个无人居住点,等被冲毁的道路修通后,将马上把这些垃圾运送出去。
除了清理垃圾外,记者还发现当地的防疫部门正对村落的街巷进行整体上的消毒。
■8月27日
全村上阵晾晒家具 村民饮食有了、垃圾清理完了、大环境消毒了,村民回家看到的不再是一片狼藉。
8月27日,半岛记者再次走进李家湾村时,村东的赈灾点依然在,社会力量捐助的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送来。和头天不一样的是,当天艳阳高照,在外上班的李顺民的儿子和侄子特地回家,将家中被泡的家具、衣物等物品抬到院子里和大街上晾晒,而李顺民的妻子黄京荣则在收拾客厅、厨房、清理地面和洗刷被洪水浸泡的餐具等。
打扫小家、晾晒能用的家具等,成为这个村每家每户重新生活的第一步。“家里家具满满的,单靠自己的力量忙不过来。”村民李来庆说,“幸亏镇政府的干部前来帮忙,他们帮我抬家具,还将家里的两万斤麦子运到公路上晾晒。”
当时正在门口水泥路上晾晒家具的李来学说,他除了将沙发、床等大型家具抬到了门外晾晒外,还将一些小物品放在了家中的平房上。“都拿到公路上晾晒不开。总得空出点地来给邻居。”
“大家都受灾了,”李来学的妻子单连英说,“自己方便也得给邻居方便。”
■8月28日
吃上自家热乎早饭 当家具被抬出家门晾晒时,家里也来电了。室内居住,湿气太重显然不行。此时的李来学将家里所有的风扇全打开了。“一天24小时开着。”李来学说。
在村里开小卖部的李来庆也将前后窗子全都敞开让空气对流,以更快晾晒室内被水浸泡的物品。一个上午,他拿着毛巾,坐在小卖部门口,对成堆被水浸泡的货物进行擦拭。
28日这天,记者第三次走进这个村时,已经不用像前两次一样穿防水靴了,这次村里主要街道上已经没有泥浆,来自济南的近百名消防官兵将泥浆进行了清理,同时这些消防官兵还走进家家户户,帮灾民干重活。
在这天早上,70岁的黄京荣为91岁的婆婆和丈夫下厨做了回家后的第一顿早餐。“早餐下了面条,里面放了3个鸡蛋,1人1个。”黄京荣说,“婆婆吃了面条后,咧嘴直笑。”
先前在村外设置的救灾物资捐赠点,也在这天不见了踪影。而之前堆积如山的赈灾物资,此时都分配到了居民家。黄京荣家客厅里的12箱矿泉水全是村委送来的,卧室里的6床被褥也是村委送来的。
■8月29日
树上的枣可以放心吃了 8月29日9点,半岛记者第四次走进李家湾村。
“村民们注意了,请将院子里瓶瓶罐罐的存水全部倒掉,免得水灾之后生蚊子,传染疾病。”此时,村喇叭里下起了通知。这个通知,在大喇叭里连续重复了3遍。这是镇卫生院的防疫人员到村后,在向村民讲解防疫知识。
尽管村民已经开始生火做饭、安居并恢复生产,但驻守在这里的消防官兵却没有离开。官兵手持铁锹挥汗如雨。
在村西的一条水泥路上,10多名村民正将家中的电瓶车推出家门,集中在村里的一个维修点更换电瓶。
黄京荣则在家中的院子里,将一盆幸免于难的鲜花搬到桌子上。
李来学和单连英夫妻二人,则忙着在家安床。“室内基本干了。”李来学说。
李家湾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门口都种植了枣树,当前是枣子即将成熟的季节。单连英在门口随手摘了一颗枣子用手擦了擦,啃了一口嚼起来。“4天之前,我们都不敢吃树上的枣子,担心被污染。”单连英说,“现在看来,枣子是干净的。”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