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拔尖人才|邓晓红:焕发老城区学校的新活力

2018-11-07 15:57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编者按——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青岛市市南区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全出竞进”的原则,从企业管理、产学研、现代服务业、卫生、教体、社科文化、技能、综合8个类别中选拔出拔尖人才百余名。半岛网拟邀请其中20位拔尖人才制作系列专访,聆听他们的成才故事。

  

青岛市朝城路小学校长 邓晓红



  青岛市朝城路小学,始建于1932年,曾经是市南区核心区域一所赫赫有名的学校。随着市政府东迁,学校生源每况愈下,这所身处老城区的老校慢慢地失去了昔日的光辉。邓晓红,原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2017年调入朝城路小学执掌帅印。作为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者和未来发展的设计者,如何帮助这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校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邓晓红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

  德润校园

  市南区自2008年开始实行名师名校长轮岗制,旨在通过名校长的互动和名师的流动,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间的合理配置。根据组织安排,2017年,原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邓晓红调入朝城路小学担任校长。

  



  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干练的短发,说起话来有如春风和煦……在朝城路小学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邓晓红,墙壁上“润德启智,适切生长”八个大字在她身后熠熠生辉。“德润”和“适切”是朝城路小学在邓晓红调入后着力打造的两大特色。

  朝城路小学有着80多年的历史底蕴,曾经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邓晓红说,教育的发展很难脱离时代和社会而存在,随着西部老城区的慢慢衰落,学校发展也随之进入低谷期。“学校发展陷入低谷固然有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我们更要思考如何传承学校过去的优良传统,如何焕发学校新的生机。”

  



  “厚德润教人为本,真诚育人爱为先”。“德润校园”是市南区教育打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实际上这一提法最早是由朝城路小学时任校长汤玉英提出来的。邓晓红接手朝城路小学后,首先继承了朝城路小学“德润校园”的传统,提出以德育人的育人目标,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校德润氛围,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每个学生都重要

  朝城路小学学生大都来自新市民家庭,许多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长能给予孩子的帮助不多,主要仰仗学校教育。针对这种情况,邓晓红提出了”适切教育“。

  



  “适切教育要求‘适合孩子发展,切实孩子需要’,每个都重要,每个会更好,是我在2010年提出来的,融合了多年来我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坚守。”作为学校管理者,邓晓红始终坚持走科研引领发展之路。在市实验小学担任校长时,邓晓红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提出了“适切教育”的教育思想,致力于“每个学生都重要”的个性化教育,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那是2015年12月底的一天,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沿海的气温已经降至冰点。与屋外的严寒相比,青岛市人民会堂里热闹无比,市实验小学的师生、家长和到场观摩的领导、其他学校的老师欢聚一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合唱会。

  全校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按照班级依次登台演出,家长们在台下举着手机,为孩子们记录下这一美好的时刻。当所有班级表演完毕后,原本昏暗的舞台突然重新调亮,老师们排着队从后台鱼贯而出,唱跳了一曲《青春修炼手册》,老师们的歌声混合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将当天的演出推向了最高潮。

  演出结束后,很多家长和学校的老师对着邓晓红伸出了大拇指:能够珍视每一个学生,把所有老师和学生调动起来参加大合唱,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坚定了邓晓红深入探索“适切教育”的信心。“‘适切教育’是不分学校、不分学生的。作为校长,无论我在哪所学校工作,都会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邓晓红说。

  适切课程

  课程教育是培养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朝城学子的特点,邓晓红在适切教育的基础上研发了四级课程体系,即:基础课程、特质课程、特色课程和特需课程。

  



  邓晓红介绍,经过一年的调研和实践,学校针对基础课程,提出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把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确定每个单元的单元实施标准,包括知识点、能力点、阅读拓展点、德育渗透点,将“德润校园”的理念浸润其中,确定单元整体实施策略,让老师教得得当,让学生学得得法。“目前全国在做单元整体教学的学校并不多, 12月份我们将邀请北京、上海专家前来论证。”

  特质课程是指切合朝城学子特质、特点的课程,例如学校与市南海洋教育特色相结合,推出“海洋+”课程;与紫金山天文台合作组织天文课程;和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导演和教练合作全员戏剧课程,“明年全校800名学生将在一起合作出演一部戏剧,学校的每个孩子都会参与其中。”邓晓红介绍。

  



  为了让适切教育更加具有丰富性和选择性,学校开设特色课程。“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建立了自己学校的‘一带一路’,以西镇一带、朝城路一路,向外辐射,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举办各种社团和选修课,满足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的需求。”邓晓红说。

  在特需课程设计上,安排老师每周四下午进行家访,成立全员导师制,每四个孩子为一组,每个小组配有一位老师、一位家长、一位大学生导师,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每个年级配备老教师顾问团,专门给家长和老师进行辅导,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学校设有“奇点”课程 ,邀请高中或者大学老师为学生做指导。“全校最小的一个昆虫社团,虽然只有5个人,但是我们专门从中国海洋大学聘请了老师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现在社团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昆虫专家。”此外,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校还提供一对一辅导和送教上门。

  “厚积薄发是教育规律,读书是必要的手段和途径。没有广泛的大量的阅读,学生是没有自学能力的。我们联系了微尘基金,为全校21个班级设立了读书角,联合微尘基金将每个班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全部配齐。”邓晓红告诉记者。

  教育孩子就像种植农作物一样,要顺应天时,讲究“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邓晓红认为,孩子的成长时间是不可逆的,学校发展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吻合社会对孩子成才成人的要求,张扬孩子各自的个性,尽可能挖掘孩子们的潜质,发挥他们的特长。

  “振兴西部老城区,势必要以教育发展为引擎,相信老城区学校的未来会更好。”邓晓红说。

  记者 徐圆,照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 焦琳]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市南区 拔尖人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