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青岛,东麦窑可算一个。
在距离流清海滩不远处,一条密松掩映的悠长小路进去,眼前便豁然开朗,马灯石头房在山海之间别有一番韵味,这里便是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东麦窑是崂山风景区南线旅游的必经之路。东麦窑社区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覆盖面积大;村落南部临海,拥有优质的沙滩资源;村里现存的老房子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的石头老屋,经过多年沉积,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景观。
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之自身的资源条件为东麦窑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近年来对于当地文化、艺术氛围的挖掘,让这个昔日小渔村摇身一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海—村”乡村空间布局。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东麦窑社区充分挖掘天然禀赋和自然优势,利用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依托民宿等特色产业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建设富有山海文化特色的艺术小镇,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齐鲁样板。
挖掘传承村史,打造特有文化地标 如今东麦窑,民宿产业的兴盛让其声名远播,成为青岛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张名片。回溯历史,东麦窑的文化脉络也几经更迭,互相交织,成就了这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其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据记载,崂山曾布满檀木、楸树等乔木,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五代十国后,逃避战乱的人流落此处,以伐木烧炭维持生计。两宋时期,居民开始烧制木炭、烟黑,并将熏制的烟黑运到江浙一带制墨。伐木烧窑的人被称为“窑猴子”。
东麦窑村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李氏先民迁居至此,村庄还残存用小石头砌成的被烟熏得像墨一样漆黑的残窑废址,遂将此称为“墨窑”。近代由于崂山方言“墨”和“麦”吐音相同,久而久之即成了“麦窑”。后来又分为东麦窑、西麦窑。
东麦窑社区总人口456人,共206户。村域面积约1090亩(含山林地),其中旧村址约95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企业的扶持帮助和村民的努力下,东麦窑社区围绕着“山、海、居、墨、渔”等自然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仙居崂山”品牌特色民宿,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乡村振兴文化引领工程实施以来,崂山区充分利用驻区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优势智力资源,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共同开展全区乡村文化资源专项普查工作,以生存条件、日常生活、生产活动、行为理念、传播识别、文化记忆六大研究主题为框架,设立300余项调查内容的创新普查方式,展开对25个社区的文化资源普查,形成5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筛选文化脉络清晰、文化特色鲜明的普查成果,进行提炼、打磨、提升,创作文化精品、文创产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表达;同时建立乡村文化基因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专项课题,研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路径。
东麦窑社区作为首批普查社区,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普查报告详细挖掘整理了村名缘起、历史变革、祖训家规等资源。为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家园归属感、文化认同感,社区以普查报告为蓝本,在东麦窑社区启动了村史馆建设,面向社区每一户至少征集一件体现时代变迁的物品,力求通过老照片、老物件的陈列与数字、VR等现代技术的还原再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展示社区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日新月异的发展巨变。目前村史馆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展览内容初步确定,进入展品甄选和布展阶段。预计2019年1月将正式开馆。村史馆落成后,不仅将是一个村落文化的终端,更为外地游客提供了解社区的窗口,成为社区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打造“文化+民宿”,小渔村变艺术小镇 在东麦窑走一走,除了桅杆马灯造型的路灯外,几乎看不出这里曾是崂山脚下的一个小渔村。“现在村里还有打鱼的,不过少多了。”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的东麦窑有了更多的发展门路,居民就业也有了更多选择。
其中民宿产业就是该社区当下正红红火火发展着。盘活旧民居,文旅民宿形成规模化。近年来,依托紧邻崂山景区的资源、环境和市场优势,东麦窑社区开始积极发展旅游业,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吸引力,鼓励村民发展住宿和餐饮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业。特别是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引领,社区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投入7000万元开发利用社区闲置老旧民居,成功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家庭旅馆品牌——“仙居崂山—东麦窑主题民宿”,旅游业成为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目前,“仙居崂山”主题民宿项目年游客接待量3万人次,解决当地就业100余人,年营业额达1500余万元,居民通过出租房屋,每户可增加3万元年收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互促共赢。从旅游1.0的初级阶段,到吃住结合的旅游2.0、精品民宿的旅游3.0,东麦窑依托地道的渔家宴、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伴手礼,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正在发展以文化体验为主的旅游4.0,探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文旅模式新升级。
在文化引领上,东麦窑未来或许将更丰富多彩。依托东麦窑,崂山区推动多方合作,致力于在此打造“四名”新载体,山海渔村迈向国际化。
中商艺术小镇位于东麦窑社区入口处,由十几栋欧陆风情的楼宇组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以文化为主体的特色艺术小镇。崂山区把中商艺术小镇作为打造文化名家、文化名品、文化名企和文化品牌活动聚集的“四名之地”的载体来重点推进。中商艺术小镇拥有众多艺术家、艺术展览资源,引进了著名水彩画家关维兴、尤金·吉斯里安等6位国内外艺术家签约入驻设立个人工作室,并与荷兰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在进一步洽谈中。“四名”聚集体的形成,提升了东麦窑文化产业与村居环境的层次,而东麦窑社区特有的山海文化、渔文化、窑文化、书画文化,将吸引更多的文旅企业入驻,社企融合,实现多赢。
凝聚“文化磁场”,文化把脉社区规划 文化氛围的营造已经深入东麦窑社区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仙居茶事”游客接待中心作为高端公共活动空间,图书阅览区、餐饮区、娱乐区一应俱全,并且与室外村居广场无缝衔接,不仅成为游客的聚集区,更是社区居民阅读休闲的好去处。不仅如此,东麦窑社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指导原则,先后共投资90余万元,建成面积达996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和400米的文化宣传街道。同时完善社区图书室、健身路径等文化娱乐设施。设置了木质宣传教育专栏,开辟了社区善行义举四德榜宣传墙,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
为了确保社区文化活动长效发展,社区除了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外,还根据居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社区文化资源特点设计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通过特色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吸引广大居民主动热情参与。社区先后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等文艺队伍。社区活动中心相继开办了交谊舞、素描、健身秧歌、模特等学习班,每年举办文化、健身、法律等各类专题讲座达20余次。多姿多彩的活动使各类文化设施成为社区“文化磁场”,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中改善了精神面貌,唤起了文化自觉,形成了文化习惯,自觉投身到乡村文化振兴中。
东麦窑社区还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孝贤文化作为东麦窑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乡贤文化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社区发展的底气和力量。东麦窑社区坚持用文化把脉社区规划、提升社区品位、增强发展活力,把历史资源利用好、优良传统发扬好、文化基因传承好,使文化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在践行“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上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社区将建设海上垂钓、沙滩篝火晚会、登山采摘等文化旅游项目, 拉长乡村文旅产业链条,带领社区居民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子。
■专家看崂山:纳入青岛现代城市体系,崂山文化是重要平衡 东麦窑社区是崂山区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乡村文化是乡村得以延续的核心,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引领是乡村振兴能否长效推进、最终惠及百姓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而文化引领之于区域发展又何止乡村振兴一个层面。文化犹如一条河从历史的崇山之间蜿蜒而来,给养现代的发展。而对于崂山区来说,文脉挖掘梳理更是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文化研究所副主任马树华跟她的团队负责了此次崂山村落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对崂山文脉尤其是村落文化的梳理,更是对此颇有感触,“我们此次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对村落隐形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比如大石村的石匠文化。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石头作品都出自他们之手,并且是很重要的,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还有青岛市政府的上坡道、广电大厦的台阶、流清湾的石坝等。整个崂山的石匠文化都很有特色,也需要挖掘。我们以前重视不够。”
她认为,一个城市的地质基础决定其天然禀赋,比如青岛的地质环境以花岗岩为主,这就是之前德国人建造的老房子多用花岗岩的原因。在城市风貌中更多地关注地质基础,尤其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群体文化的关注,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
这次该团队做了很多被忽略掉的崂山文化组成部分,比如水文化等等。“我们发现,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特色,而整体的崂山又有自己的共性。我们的工作就是想挖掘它们的个性,还要梳理整个崂山的大文脉,寻找这个共性。我们以前讲崂山主要是景区的概念,但很少抓乡村、文脉。这次普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结合产业发展的基础做好文化方面的梳理,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说到文化与城市的发展,马树华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就拿海大的建设来说就跟城市的发展分不开,从鱼山校区到浮山校区再到崂山校区,再到珠山校区,一步步紧跟青岛城市发展,是城市日新月异的见证者,更为期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保障。”
说回崂山文化,马树华认为,崂山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被更多当做景观资源来对待,但这是比较显性层面。“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崂山文化很早便纳入了青岛现代城市体系当中,其经济、习俗、信仰观念等一系列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她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角度来观察崂山文化会发现,崂山不仅风景优美、宜居,经济上高新产业比较发达,还有包括道教、佛教文化,崂山风物、民间故事等,都被大家广泛关注。崂山的村落文化也有其典型意义,无论是景区内外,还是山村渔村,每个村落独有的特征都是崂山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
从崂山与青岛的关系看,历史悠久的崂山文化平衡了青岛“洋化”的那一面。青岛作为曾经的殖民城市,其洋化的特色明显。崂山文化既是一个区域发展传统到现代的缩影,又是一个文化交融平衡的集中展现。“对于青岛来讲,崂山的文化贡献是持久的。崂山具备这样的条件,现代产业和历史文脉可以很好地结合。”崂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这将是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上,提供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