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2月4日消息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青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减轻广大市民因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抗击新冠肺炎,加强社会心态引导”系列科普宣传材料。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不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不但面临着对自己疾病的担忧,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被确诊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病人的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感到无助,绝望,抑郁,焦虑,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感到自卑。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需要积极的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做好“自助”,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具体可以做的是,一是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项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
二是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则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三是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条件允许的话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四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五是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以前制定好的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患病改变,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通讯员 原瑛 记者 孙贴静
[编辑: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