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破生:风云突起胶州湾

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系列报道二

2011-05-05 06:2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德国对胶州湾垂涎已久,得到山东"巨野教案"的消息后,德意志东洋舰队司令迪特里希少将带领德军,于1897年11月14日在青岛前海突然登陆。



    1897年的11月14日,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遥远的历史旧影了,但往事并不如烟,我们依然有充分的理由回头去探寻在那个 114年前的寒冬里所发生的一切,去拼接在那个薄雾笼罩下的清晨,胶州湾小渔村被强力击碎的冰面。青岛文史学者李明在采访中,复原了决定青岛命运的那一天,德国海军轻松登陆并占领了胶州湾,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共三项十款,连标题算上也不过1539个汉字,却使得胶州湾5551.5平方公里土地上274个村庄和近8万农民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在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沉重和悲凉中,一个由德皇威廉二世命名的城市“青岛”诞生了!

    巨野教案德国找到期待已久的借口

    胶州湾古称少海,又称幼海,后称胶澳,形成于11000年前,但直到1891年,这片海湾的战略意义和海防价值才得到重视,时任直隶总督并负责督办北洋海防的李鸿章于当年6月份,在这块陌生的大清国土上考察了一番后,奏请朝廷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胶澳,这也成为青岛建置之始。

    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日耳曼之鹰,早已对胶州湾觊觎良久。至少从1869年开始,德国人就有计划地对胶州湾进行调查研究,当年3月,德国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齐鲁大地上穿梭1165公里,并于1877年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篇名为《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强调了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议在此建筑港口。这份报告当时受到了实施稳健“大陆政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冷落,但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开启了德国“世界政策”的新进程,胶州湾也成为德国在东亚攫取势力的重要候选地之一。

    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专家、人文学者李明表示,德国人第一次明显透露出对胶州湾的企图,是在1896年12月14日,德使海靖会晤李鸿章,要求租借胶州湾50年。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但德国人并未就此善罢甘休,1897年1月29日,海靖再度受命要求租借胶州湾,“此刻,虽尚未黑云压城,但德人的企图已使大清政府的军政官员们着实不敢轻慢了。1897年2月13日,清廷决定于胶州湾设坞驻兵”。

    同时,德国人也加紧了行动,从当年2月开始,德国派海河工程专家佛朗求斯赴山东,对胶澳形势、风俗、工商渔牧林农矿等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就开商埠、通铁路、驻码头、设船坞等各项工程,做出了详尽的计划报告。

    威廉二世和德国政府还与当时同样觊觎胶州湾的俄国进行了斡旋,“(1897年)9月21日,德国通知俄国 ,德国舰队将在胶州湾过冬。10天后海靖亦在北京将这一决定通告了中国政府。到这会儿,德国人把能做的工作都做完了,似乎就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1897年11月1日,机会来了,在距胶州湾500公里外的山东巨野,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酿成了轰动中外的“巨野教案”。在李明看来,巨野命案显然不是偶发事件,其爆发是德国传教士导致中德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个巨野教案,也会发生其他什么事件。

    据此,当年11月6日,威廉二世谕德国外交部:如果中国政府不对巨野教案以巨额赔款,并立即追缉严办凶手,舰队必须占领胶州湾并采取严重报复行动。德皇在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

    驻军撤退德军登陆未费一枪一炮

    1897年11月10日,德国舰队在海军少将迪特里希的率领下离开上海开往胶州湾,当时向胶州湾开来的舰队前后共有5艘、约720名德国海军。11月13日上午,其中的三艘出现在胶州湾。

    史载,当天下午,清军驻防胶澳的最高将领、总兵章高元派人前去盘查,德军官谎称“来此游历”,章高元信以为真,并发出邀请,准备在当晚宴请德高级军官,但遭到谢绝。这一说法见诸于1995年版的《山东通史》和1986年版的《青岛海港史》,依据则来源于《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和《中德外交史》。

    章高元的毫无防备,导致了14日清军的不战而退。在这段历史中,作为青岛城市史上首任长官的章高元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而在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看来,他也只是当时腐败清政府统治下的一个受害者。

    章高元是李鸿章的同乡,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部下,在法国侵略台湾的战争和甲午战争中都有英勇的表现,他率部参与的“盖平之战”有“甲午战争的第一恶战”之称。但他在战争中受到排挤和孤立,元气大伤。民间传说,他重回青岛后督军不力,吸食鸦片,夜打麻将,再无往日之英勇。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章高元依然是往昔那个“骑马前行,以率士卒,视子弹如无物”的勇将,历史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所知道的只是,1897年11月14日早上7时许,德国士兵在晨雾迷蒙中登上胶州湾陆地,此后5个小时的事态发展在史著中至少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德军列队分兵出击迅速占领或包围了前海炮台、总兵大营和火药库等各处要地。

    另一种说法,则是德军以借地操演为名登陆,行至栈桥时竟见清军排列成队在桥头欢迎,便立即逼住清军,德军迅速抢占山头 ,割断电线,挖沟架炮,直逼总兵衙门和各营房、炮垒。

    还有一种说法,是德舰驶近海湾炮台,章高元正在与部下打麻将,经查无事,便继续赌下去,等到德军满街都是的时候,章高元才匆忙传令迎击,却惊悉士兵的枪里没有子弹。

    上层指示电报章高元不抵抗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但确定的史实是,1897年11月14日中午11时许,德军给清军送来了最后通牒:限清军下午3时以前将驻兵全部退出,48小时内退清为限。章高元与德军谈判,请求缓撤,德军坚执不允。中午过后,章高元即令清军撤退至青岛山后四方村一带,慌忙中竟将14门钢炮丢给了德军,清政府营建了7年多的胶澳海防基地在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的情况下失陷,胶州湾就这样落入日耳曼之鹰的利爪

    曾经的总兵衙门也早已于1959年拆除,在原址上建了如今的人民会堂,只有见证了那段风云往事的栈桥如今依然在海中静默守望着,将一切的沧桑变故留给后人体味。

    章高元的不抵抗让德军“不役而夺一地”,而史学家认为,他之所以没有战,也是依令而行。

    那么,这一年的11月14日,紫禁城内的清廷是否知道胶州湾发生了德军入侵事件呢?李明表示,最早在1897年11月15日晚些时候北京才获悉胶州湾事端,且此时,获知的也不过是李鸿章等少数机密人士。因为在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15日的日记里,记载的是一派升平气象,他与礼王、钱应溥、刚毅等军机大臣一起吃过饭。

    翁同龢在 16日的日记中才记载:“晨入,看四电,德兵船入胶澳,占山头 ,断电线,勒我守兵三点钟撤出,四十八点钟退尽云云。即草电旨二道,(电李秉衡和王文韶)李秉衡勿先开炮,一令许景澄向德外交部理论,邸意以为然。”

    据李明介绍,李秉衡时是山东巡抚,王文韶是接替了李鸿章的北洋总督,“既然这两个章高元的直接上级是16日才收到翁同龢的电令,那么,章高元是断无道理如许多史书文章所说的当日就收到北京的明确不抵抗指令的”,李明认为,章高元14日中午接到的不抵抗命令仅可能是来自山东巡抚李秉衡和北洋总督王文韶。从留下来的史料上,我们无法得悉章高元那个中午的心态,但显然在胶州湾的11月14日,他没有选择做一个英雄。

    A24、A25版文/记者 王法艳

胶澳总督府建于1902年,1906年落成,共耗资85万马克。



德军占领青岛后,强征土地,迫使村民迁走。这是初建中的青岛前海(1900年)。



德国占领青岛后,建立的第一个海军兵营。



清朝廷的山东地方高级官员和德国胶澳总督在青岛会晤。(D2、D3版图片均取自《青岛旧影》)



多面李鸿章:为俄国介入制造机会

    1897年11月,康有为得知情况后立即从广东赶往北京,于1898年1月上书指出国情危机……

    德军适时占领了胶州湾,小渔村发生的一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鲁海认为,这也正是年轻的青岛能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所在。胶州湾事件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要提的就是戊戌变法。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康有为立即从广东赶往北京 ,于1898年1月第五次上书,尖锐指出德占胶澳引发的国情危机,“地雷四伏,要线全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胶(澳)警乃借其端,德国固其嚆矢耳”。他焦急地希望光绪皇帝因胶州湾事件而变法图强,“一意维新”。翁同龢支持康有为的变法方案,李鸿章也认为德占胶澳是忧患,可是对变法却表示反对。

    就在这时候,已侵占胶澳的德国人又制造了一件大事。据鲁海介绍,1898年1月22日,即墨城的百姓欢度戊戌新年之时,驻在胶澳的德国军队派出骑兵入侵即墨城,奔到文庙把孔子圣像四体破坏,把先贤仲子像的双目挖出,这一暴行导致了群众与德军的冲突。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第六次给光绪皇帝上书,史称第二次“公车上书”,敦请清政府就德军破坏即墨文庙一事向德国提出严正交涉。光绪皇帝终于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维新”。所以,鲁海说:“对于青岛来说,它一出现——当时称胶澳或胶州湾即写在了历史上。”

    谈及这段历史,还有一个不得不浓墨重彩的人物,那就是李鸿章。他是胶澳建置的上疏人,德占胶州湾后,在清政府与德国的斡旋谈判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史学家认为,李鸿章被当时的沙皇俄国所收买,两者之间有秘密条约,而且俄国设立了300万卢布的李鸿章基金,李鸿章成为俄国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李鸿章是有意卖国,还是寄希望于借俄国来牵制德国不得而知,但在胶州湾事件后,李鸿章确实为俄国人的介入制造了机会。

样板殖民地:小渔村进入世界格局

    青岛既要成为德军在远东的桥头堡,也要成为德国商界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

    对于胶州湾,俄国人也已觊觎许久,1895年俄国军舰就曾借山东胶澳暂泊过冬。1897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访俄时,提出胶州湾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俄国在未取得一个心目中的港口前,还有意保证在胶州湾的进出,但允许德国共同使用。德占胶州湾后,俄国于11月18日发布了俄舰将驶往胶州湾的命令,但 11月 26日,俄国又撤销了这一命令。既然不驻胶澳,已出动的俄兵船只好停泊旅顺、大连,为占领这两个城市埋下了伏笔。

    非但如此,当光绪帝正式下令翁同龢与张荫桓同德国使臣交涉胶州湾问题时,李鸿章也从中制造事端,将中德会商条款向外泄露。当年已经76岁的李鸿章最终无力回天,“以强制强”的希望落空,俄国向德国让步,1898年3月 6日,他和翁同龢代表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这不仅让德国强租胶澳99年,整个山东也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之后,胶州湾的小渔村附近成为当时远东最繁忙的建筑工地,并以自由港的身份被拉入世界格局中,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按照1897年德国人提出的把胶州湾建设成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模范殖民地”以及“德国人工作成就的永久性展览会”的最初构想,青岛既要成为德军在远东一个牢不可破的桥头堡,也要成为德国商界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由此,德国议会与海军部相互角力,最终以不通过拨款为威胁,迫使德国海军部放弃把青岛建设成为单一军事基地的主张,促成了青岛在军事投入和商埠发展两方面的双向并行格局。大批当时德国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应帝国海军部之召,来到青岛实地勘查设计,并于 1898年9月首次提出青岛的建筑规划初案,在多次修改之后于1890年定案。

    殖民当局发布了严格的建筑规范,对欧洲人区、华人区及工矿区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就这样,短短几年间,行政机构、医院、学校、教堂、港口、车站、店铺以及工业区相继建成,青岛的城市雏形奠定了。

弱国无外交: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胶州湾事件不仅对青岛、对山东,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从1897年11月 14日登陆胶州湾,到1914年11月 7日战败投降,德国在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的时间只有17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曾在1998年“德中胶州湾协定”签署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过大型的青岛殖民史专题展览,展览引言中有这样的文字:“一百年前,德国对中国胶州湾的强占以及1898年关于租借及山东势力范围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德国在帝国主义时代在欧洲以外地区扩张侵略的突出表现……中德在胶州湾的共同历史影响至今。长期以来,对这段不平等历史的回忆有片面性,德方常常忽视殖民侵略的一面,过分强调德国在山东的建设成就 。”鲁海也认为,德国人不是不想侵略,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日本的进攻,有些目的还没有机会达到而已。

    胶州湾事件不仅对青岛 、对山东,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再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此后,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将满蒙作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北九龙半岛 ,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云南、广西、广东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日本已占台湾,以对面的福建为势力范围。中华民族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临着空前的亡国危机。

    时过境迁,风云变幻已是百余年,我们的民族冲破历史的阴霾浴火重生,青岛这座“被诞生”的城市则以宽容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和保护那段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和景观 ,德式建筑沉淀了时光风情尽显,正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曾经的沉重和沧桑,但同样学会了海纳百川,远航前行。

附:胶州湾风云备忘录

    至少自1869年起,德国人便开始有计划地对胶州湾及周边进行调查研究,当年3月,近代德国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齐鲁大地上穿梭1165公里,对山东境内矿藏、贸易、交通等都进行了详密考察,并于1877年向德国政府提交《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报告,强调了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议在此建筑港口。

    1897年1月29日,德使海靖再度受命要求租借胶州湾。

    1897年11月6日,威廉二世谕德国外交部:如果中国政府不对巨野教案以巨额赔款,并立即追缉严办凶手,舰队必须占领胶州湾并采取严重报复行动。德皇在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

    1897年11月14日早上7时许,德国士兵在晨雾迷蒙中登上胶州湾陆地,中午过后,章高元即令清军撤退至青岛山后四方村一带,慌忙中竟将14门钢炮丢给了德军,清政府营建了7年多的胶澳海防基地在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的情况下失陷。就这样,胶州湾落入日耳曼之鹰的利爪之下。

    1898年3月6日,76岁的李鸿章已无力回天,他和翁同龢代表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不仅强租胶澳99年,整个山东也成为其势力范围,胶州湾畔的小渔村由此成为当时远东最繁忙的建筑工地,并以自由港的身份被拉入到世界格局中,德皇威廉二世将租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修相科]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