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87岁老人亲历开国大典 将红灯笼挂上长安街

2014-09-27 07:50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早报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在历届的国庆阅兵式中,有这样一群青岛人,他们或是站在国旗下见证了开国典礼,或是作为升旗手升起国旗,或是用自己的相机在阅兵村里记录下令人激动的时刻。那一天,在现场见证一个国家最盛大的庆典,成为他们终生的幸福记忆。近日,早报专访这些曾亲历阅兵式的青岛人,分享他们在国庆阅兵那一天的记忆。

  核心提示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那个时候,我就站在旗杆的右侧与大家一起欢呼。激动啊,嗓子都喊哑了,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来了!"9月25日下午,87岁的青岛舞台美术家沈凡老人在家中向记者激动地讲述开国大典的盛况,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美术组的一员,沈凡不但亲手制作红灯笼挂到了会场,还和同事们一起书写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语。

  当年小伙已成耄耋老人

  9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沈凡老人的家中。沈凡今年已经87岁,岁月在老人身上画下痕迹。"他的身体这几天好多了,前几天说不了几句话,这几天能说一会儿了。"沈凡的老伴告诉记者,沈凡老人当年参加开国大典时才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一说起当年的开国大典,老人立即变得神采奕奕,整个人的精神也好多了。"我当时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美术组工作,我们50多个人参加了开国大典现场的布置,从东单牌楼到三座门都是由我们负责。"沈丹告诉记者,这是迄今为止,他感到最自豪的事。

  冲在游行队伍最前面

  沈凡出生在浙江桐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父母举家搬到上海,一边奉父之命学习法律,一边半工半读在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学习自己酷爱的美术。受进步同学的影响,沈凡也参加了当时学校里的社团,多次参加游行、演讲等学生运动,1947年,上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沈凡冲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堆满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凡老人唱起了新中国成立前风靡全国的进步歌曲。

  到北京后接到重要任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年6月份,沈凡参加了上海青年文工团,月底,沈凡便与十几个同学一起被刚刚成立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挑中。

  "一听说要北上,要到毛主席身边,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当时还没有长江大桥,从上海到北京一共坐了27个小时的火车,"渡江时,火车要分成三节,一节一节地乘轮渡,过江后再连起来继续开。 "

  沈凡说,当时的北京"到处都乱七八糟的,街道也破破烂烂的,跟话剧《龙须沟》、《茶馆》里说的一样。但是人的精神头特别好,大家都兴高采烈的,都忙忙碌碌的。 "

  在天安门,他看到有人在画毛主席像,这让他也激动了一阵子。"画幅很大,红底子,画的是毛主席戴八角帽的那张。城门楼上,也有人忙忙碌碌的,我感觉到应该会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要来了。 "

  1949年9月中旬,沈凡所在的剧院美术组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全体成员参与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

  亲手制作灯笼挂到树上

  "当时我们负责从东单到三座门沿途的会场布置。没有具体的要求,说是热热闹闹就行。当时高兴呀,要开国大典了,要看到毛主席了,大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干,跟上海来的道具师傅学着做灯笼,用红绸子扎彩球,挂标语……我们把沿途的每两棵树之间都挂上了红彩球和大红灯笼,还在三座门上悬挂了一个条幅,三座门很高,我们是借了云梯爬上去的。"沈凡说,灯笼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他做了多少个灯笼已经记不清了。他们还一起在天安门外墙上画上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语。

  直到1949年10月1日凌晨4时,沈凡和美术组的同志们才完成了布置工作。担心有人搞破坏,他们还安排了几个人值班。

  站在旗杆右侧见证大典

  1949年10月1日午饭后,沈凡盼到了去天安门广场的通知。他换了条黄军裤,穿上了他最喜欢的白衬衫,与剧院的一百多个同志出发了。"游行的群众提着灯笼,拿着彩带,从四面八方涌来,情绪都十分激动,我们的方队就站在国旗旗杆的右侧。 "

  广场上放起《东方红》的乐曲,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一刹那,广场上响起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我是深度近视眼,看也看不清,着急地问同志,毛主席在哪儿呢?同志说,就在那儿,中间那个!我就使劲往前看,没看清也欢呼。"

  下午3时,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那个时刻,我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兴奋呀,激动呀,开心呀,当时广场上30多万人,几乎都哭了! "60年后,回忆起那一历史时刻,沈凡仍然激动万分。

  狂欢游行直至深夜

  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和老百姓》、《保卫胜利果实》等乐曲声中,阅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轿车,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外国领事馆聚集的东交民巷,检阅了三军部队。"分列式开始后,陆、海、空三军从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就经过我们方队的前面。 "沈凡回忆说。

  走在最前边的是海军方队,接下来就是步兵组成的步枪方队、冲锋枪方队、轻机枪方队、重机枪方队、82迫击炮方队、通信工兵方队、女兵方队。炮兵师一通过东三座门,广场上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车轮滚滚,十分威武。战车方队的马达轰鸣声还没有退去,东方天空又传来了震耳的轰鸣声。

  画着红五星的空军战机的到来让欢腾的人们更加兴奋,欢呼声响彻云霄。"当时一共有26架飞机飞过了天安门,后来听说在场的外国记者都惊呆了,没想到中国一夜之间就有了空军。"沈凡自豪地说。

  阅兵式结束后,沈凡又参加了从天安门到东交民巷至崇文门的游行,一直到深夜。65年后的今天,当年22岁的青年才俊沈凡已经是一个耄耋老者,但亲眼见证五星红旗从此耀动神州,见证开国大典,仍是他这辈子都引以为豪的事情。(记者 原野 赵健鹏)

  

相关阅读

老人 开国大典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