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多举措精准扶贫 年底前所有贫困户脱贫

2016-08-23 11:0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胶州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帮贫困户“真脱贫”。



  半岛记者 李晓哲

  胶州市胶西镇辛集村,曾经因为土地贫瘠成为省级贫困村,而在半山腰上建起精准脱贫项目后,用大棚种葡萄,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增收。据悉,胶州市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4038户、7894人,除清退、自然减少等因素外,剩余880户、1955人,并将于今年年底全部脱贫。该区建立精准识别“定量模式”,避免数字扶贫,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让贫困家庭真正脱贫致富。

  ■案例

  山上种葡萄让贫困村“摘帽”


  辛集村位于胶西镇西边,村庄基础设施薄弱,集体收入较少,发展动力不足,是胶西镇五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与镇内其他贫困村不同的是,辛集村地处丘陵地势,土壤比较贫瘠,不适合普通经济作物的生长。

  丘陵地形的土地并不肥沃,但是特别适合种植果木类的作物。辛集村就组织人员前往一些拥有辛集村相似的地势但发展成功的地区学习经验。莱西的青岛葡萄示范基地运营模式的成功给他们提供了灵感,栽植葡萄对土壤要求不高,而且葡萄成熟较快,一般从萌芽到果实成熟只要120天左右,而莱西与辛集村的地理位置相差不大,气候条件基本相似。经过与镇扶贫办以及村委商量考察,葡萄被确定为辛集村精准扶贫项目的主要作物。

  葡萄若是能通过大棚日光加温等一系列管理,能比露天栽培的同一品种提早采收近两个月,即使在保温性能差的塑料大棚栽培,也比露地提早采收1个月左右。对此,该镇扶贫办决定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为辛集村建设十个适合发展葡萄种植基础设施设备齐全的现代农业大棚,精准扶贫项目应运而生。

  辛集村精准脱贫项目总共占地45亩,其中大半都在半山腰,平地上的大棚不能直接照搬在丘陵上,经农业专家以及外出考察学习人员的建议,将拱棚改成了高架联动棚,同时采用枝条生长好、发芽率高、成形易、透光好的篱棚架结构,增加了葡萄的生长空间。目前,辛集村已经根据建成大棚的大小、架式、行向等因素搭建了万根葡萄架,进行了葡萄苗的初步栽植。大棚还购置了薄膜、防虫网、电动卷膜器等基础设备,远远望去十个大棚连成一片,奠定了辛集精准脱贫项目的坚实根基。通过多方努力,以露地和温室种植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业集群形成,按照有机种植标准进行生产操作,通过先进的包装、储藏、加工、内销和出口翻番增值,辛集村这一片岭地变成了“聚宝盆”。

  ■目标

  880贫困户今年全脱贫


  辛集村是胶州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胶州市辖6个镇、6个街道、811个行政村,总人口87.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万人。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共确定贫困村20个、经济薄弱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10户、10255人。“对胶州而言,仅仅完成目标任务可能‘不太难’,但如何让已脱贫的人不返贫、陷入贫困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帮扶和救助、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最终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胶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精准扶贫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集体与农户双增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胶州脱贫工作大刀阔斧地开展,对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实施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生态保护“五项工程”,按下了助力贫困户“真脱贫”、贫困村“摘穷帽”的快进键。截至目前,胶州市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4038户、7894人,除清退、自然减少等因素外,剩余880户、1955人,并将于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必须要建立一套可量化、易操作的评估识别体系,切实做到识真贫。”该负责人介绍,胶州市提出了精准识别“定量模式”,切实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把贫困家庭住房、家电、农机、学生、劳动力等涉及生产生活的指标细化、量化成11大类、73小项,每一项赋予一定的分值,力求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家庭的贫困状况,实现“用分值比较,用数据说话”。

  ■评估

  从“感性看”到“理性评”


  为了找到执行评估的人员,胶州市由各村挑选10~15名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成立评估委员会,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开展评估工作时,还须有管区书记、包村干部到场监督;评估委员会成员通过现场考察,独立、逐项打分;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统计反馈,做到打分、统分“两条线”,提高了评估工作的公正性。

  “我们的识别评估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扶贫对象的识别由‘感性看’到‘理性评’、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再识别、再评估,全市新识别纳入贫困户19户、86人,清退86户、263人,确保了贫困人口应扶尽扶、群众心服口服。 

  “我们认为,脱贫不能只算经济账。”该负责人介绍,胶州市精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一标即人均年纯收入4600元标准,两好即吃得好、穿得好,四保障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有保障”的标准,通过形象、具体的指标量化体系来检验脱贫成效,防止“数字脱贫”、“被脱贫”甚至“错脱贫”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实现“真脱贫”。胶州市制定了《贫困户退出定量评估工作规范》,明确退出标准、资格条件、评估程序、结果运用等指标;设计了《贫困户退出定量评估表》,将18项指标量化赋分,并经过反复测算设定90分为脱贫线,初步提出了听、说、看、算、评“五步工作法”。“听”,就是听取村民对帮扶措施及扶贫效果评价,占5分;“说”,就是让贫困户自己说出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占5分;“看”,就是看贫困人口是否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无辍学学生、住房安全是否有保障,占40分;“算”,就是核算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是否达到脱贫标准,占50分;“评”,就是由评估委员会进行综合评议。

  目前胶州市已在里岔镇试点,试点中随机抽取了该镇赵家乔村贫困户赵振玉进行了测试。赵振玉2014年务工时胳膊受伤,失去劳动力;配偶肢体残疾三级,脑血栓偏瘫多年;家中4亩地已流转。2015年政府扶持他发展养殖业,购买三只母羊,家庭收入逐步增加。在退出评估测试中,虽然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标准,但因家中有危房,评估得分没有达到设定的90分脱贫线,不符合退出标准,继续作为扶贫对象。“下步,我们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力求使量化标准既达到上级要求又符合胶州实际,率先建立起精准脱贫具象化标准,为全市完成精准脱贫任务提供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有效的脱贫退出新模板。”

  ■举措

  土地流转、增加就业


  目前胶州市20个省定贫困村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各村召开了股份合作社成立大会,共核定资产总额2879.7万元(经营性资产916万元)、资源总量27080.9亩(可量化资源10147亩)。预计2016年每个村庄将平均增收5万元以上,如洋河镇高家莹、张家莹等村地理位置偏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400多亩闲置荒山、荒岭资源进行清产核资、股权量化,采取招商、委托经营等方式承包或租赁出去,确保了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目前已种植梨、苹果等果树100多亩、黑松等绿化苗木200多亩。

  此外,胶州市各贫困村镇目前已化解债务150.8万元,镇级财政挂账786.4万元;该市已有1000多个贫困户参与了土地流转,每年可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目前,胶州市已有35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带动增收,300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从事特色作物种植获得收益,5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收益,其中150多个贫困户通过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实现了脱贫。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