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郭沫若

2017-07-25 23:51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7月22日,《“红色记忆”延安儿女书画摄影集邮作品联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幕,展出的书画、摄影和集邮作品在史料、艺术价值方面都非常珍贵。参展者的父辈都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一代。开幕当天,郭沫若之女郭庶英在展出现场接受半岛记者独家专访,追忆父辈的革命岁月。 

  怀念父亲:

  既是慈父也是严师


  7月22日上午,《“红色记忆”延安儿女书画摄影集邮作品联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幕,郭沫若之女郭庶英等以参展书画“作者”的身份出席开幕式。她一直刻苦学习书法,继承了父亲郭沫若的风格,撰写的行草飘逸隽秀,隶书端庄舒展,篆书瘦劲工整,别有一番笔墨情趣,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誉。

  在展出现场,77岁的郭庶英告诉记者,她此次在青岛联展的作品有三幅,一幅是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幅是父亲郭沫若的诗句“多少人民血,换来此矜荣。思之泪欲坠,欢笑不成声。”这是1949年2月,郭沫若跟其他民主人士乘火车一起抵达北平(北京)时,写的一首诗。

  在郭庶英眼里,那时的父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希望能建设一个新鲜的、有着华美芬芳的“新中国”。郭庶英说,“这是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心态:想到过去艰难岁月的奋斗、怀念烈士,泪水哗哗地流;看到革命胜利,又‘欢笑不成声’。”这种复杂的感情,不仅表达了郭沫若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也代表了当时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见过郭庶英的人都会觉得她长得极像郭沫若,郭沫若有11个孩子,郭庶英是最受郭沫若疼爱的一个。她与父亲郭沫若在一起整整生活了38年,在她的兄弟姐妹之中,时间最长。郭庶英和郭沫若不仅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同时她又是由郭沫若担任校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因此,在郭庶英眼里,父亲郭沫若既是慈父,又是严师。

  父亲给了郭庶英一生的骄傲——他的革命生涯、他的传奇经历、他的名篇巨著。她所写的《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是迄今为止郭沫若子女所写的第一本关于父亲的回忆录。郭庶英曾说,郭沫若曾有一段表白最能表达他的心迹: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追忆旧友:

  作品纪念两代人情谊


  在此次参展作品中,郭庶英还有一幅抄录叶挺将军《囚歌》的书法作品,并且披露了《囚歌》之所以流传在世,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郭庶英透露,叶挺与郭沫若结识很早,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曾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叶挺则是一战成名的“铁军”独立团团长。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使郭沫若与叶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他们俩感情很好,叶挺被关押在重庆的渣滓洞时写下了《囚歌》,并由叶夫人转交给我父亲,可见他们的友谊有多深厚。”

  郭庶英透露,“我和父亲母亲在重庆接触了叶挺的女儿扬眉,她虽然年龄小,但特别有才华,大型活动她可以主持、撰联,她还带我们去看小白兔。”1946年4月8日,叶挺将军乘坐飞机去延安,不幸在山西黑茶山附近遇难,“扬眉也在飞机上,和大人一起走了”。郭庶英说,书写《囚歌》,是2011年,对父亲的好友和自己的旧友有着深切的怀念,“想起叶挺,想起小扬眉,书写的时候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谈到对青岛的印象,郭庶英说,青岛是一个有国际号召力的城市,虽然不常来,但她还是很喜欢青岛。“上次来还能待几天,但我这次比较仓促,只待一天。”

  参展作者:

  延安儿女忆父辈传奇


  此次联展,有近180位作者的作品参展,参赛作者的父辈都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一代。作者平均年龄近70岁,来自各行各业,有的作者本身就是书法家或者画家,也有许多作者是退休后才开始练习书法、绘画、摄影的。展出作品共计500余幅,其中书画140幅、摄影作品250幅、集邮作品30框(柜),100余组贴片,代表着成千上万名延安儿女共同的祝愿和心声,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欣赏,纷纷合影。

  此次展览以联展的特殊形式,用不同的艺术和角度,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延安精神。“红色记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力,有独特的视觉和代表性,组委会也格外注重展品质量和艺术水平,其中一些书画、集邮和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已经享有声誉,不乏绝世精品,这些作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又是无以复制的珍贵史料与文献。

  展览于2011年8月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展,之后相继在南昌、深圳、珠海、广州、湘潭、石家庄等多个城市进行了巡展。据了解,此次在青岛的展览,由青岛尚品宅配董事长傅鹏提供全程赞助支持,将持续到7月29日。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