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应届生,不躺平,我能行!3场公考面试折戟沉沙?10余份简历泥牛入海?这都不是事

2022-05-16 06:3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38060)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思 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离开了象牙塔,怀揣着梦想和日积月累的历练、知识,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你是否已经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

短短半个月时间里,“95后”青岛女孩林玥奔波济南和北京两地,完成了三场公务员面试,愈挫愈勇,怀揣一流大学法学硕士学历的她,即将直面第四次求职挑战;

几乎同一时间,陆续投出10余份简历都石沉大海,29岁的张立抱着在韩国5年寒窗取得的博士学位证,正经历整晚失眠之苦,终于在5月初,他收到了一所一本院校的面试通知;

而在教培机构工作3年、已跻身中层领导职务的任敏不久前刚刚离职,25岁的她转战互联网公司,再次从小职员做起,从零开始……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为历年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新高的就业人数、频繁偷袭的疫情……各种叠加的不确定因素,给这个就业季增添了不同以往的难度,对求职者、用人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都是一道全新的大题。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她和他,一个北方女孩,一个南方小伙,不同的成长轨迹,不同的学习经历,却被身边人赋予一个共同的称谓——“学霸”。如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又走到了相同的站口——“毕业-就业”。

“你看看人家林玥,可真省心……”这是邻居亲戚家闲聊中,不时重复的话题。

没错,省心。从小学到高中,林玥参加的每场考试几乎都是前三。1998年出生的她,小小年纪就有着同龄人不常见的理性,总是会把生活学习中的点滴事情列成一格一格的“任务清单”。乖巧懂事的林玥成了林家父母最骄傲的成就,而她也习惯了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生活。

林玥参加的公考面试培训班,学员在模拟面试。

拿着“三好学生”奖状成长的林玥,如行驶在一路绿灯的大道,轻松地驶入了山东省著名的“985”大学。2016年,在离家只有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地方,她成为了一名法学院的学生。“学霸”这个称号伴随着林玥在大学中一路过关斩将。2019年,林玥成功“上岸”,考入中国政法专业名校,钻研刑法,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无论是奖学金还是竞赛奖,林玥的名字都有一席之地,她几乎把所有能拿的奖项都收入囊中。同时,她也拥有了法院、律所等让人艳羡的实习经历。

2021年6月,研究生的最后一个暑假,林玥开始为毕业谋划新的“任务清单”。彼时,山海千里之外的韩国首尔,年长她5岁的张立也在为学位答辩做着最后的冲刺。

5年前,南通小伙张立从武汉一所“211”高校毕业,从小自带主角光环的他,作为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被推荐出国深造,继续攻读硕博。

在同学们为未来东奔西走的时候,张立埋下头,从韩语四十音一个个字母开始,初如婴儿学语,继而与韩国友人交流自如,一年后顺利考取韩语能力四级证书,奔赴韩国影像学专业第一的中央大学,叩响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之门。

时光转瞬,张立5年发表6篇学术期刊论文,作品参展日韩、欧洲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展。2021年12月,他成功通过博士答辩,成为同期研究生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也许是因为从小成长于双教师家庭,接受了传统严苛的教育,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太深,张立初踏入海外学府时,就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成为高校教师。

回国前,张立漫步韩国仁寺洞街头。

“我计划进入江苏或者上海的一本大学,从讲师做起,努力科研,35岁之前评上副教授。”张立早就设想好了未来的路,自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国,“在韩国,每天确诊病例数量都在增加,一是不安全,二是生活不习惯,虽然有机会能留在韩国大学当老师,但我还是想回到国内。”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身为山东姑娘,林玥对职业的规划好像更为深远。虽然攻读的是刑法专业,但在她的职业规划中,既没想过像张立那样重回象牙塔,也没把当律师列入自己的“任务清单”。

她的期望波澜不惊

8天的“魔鬼训练”,每个人都在努力,都想做脱颖而出的那个人。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中,林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那时春节刚过,还没和父母温存两天,她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投入备考。

“上大学、读研究生,我都在律所实习过,虽然做的是律师助理,但也充分感受到了律师工作的压力。不能否认,律师普遍工资很高,可压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经常为了案子没日没夜地加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失误就会被批评,担心饭碗不保。”

林玥不喜欢这种“钱多但刺激”的生活,她期望的是波澜不惊,追求稳定。在研二结束时,她就明确了自己毕业后要做的“任务”:考公务员,进体制。

在京城读研,林玥首先瞄准的是北京市的公务员、事业编,其次才考虑家乡山东省。出身法学专业的她,可选择的岗位不外乎出自公、检、法等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的法务工作,甚至考虑过出版社编辑、国家图书馆事业岗等看起来和专业相去甚远的职业,“我就喜欢书,喜欢安静的环境,图书馆、档案馆都是我理想的工作场所。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是浪费了自己的专业,但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自己喜欢是最重要的。”

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林玥比其他应届生都要早地进入“战备”阶段。在她的最后一个暑假,导师没有做出完成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林玥却计划提前完成。实际上,她的确做到了。

每年公考,都会吸引众多考生参加。 视觉中国供图

几乎整个暑假,林玥都在电脑前度过,不是在看文献,就是在写论文。7月底,她完成了4万字的论文初稿。这是她为了12月的公务员考试走出的第一步。国考、省考、市考,她总共报了4场。

开学后,林玥抱着厚厚的20本书在自习室“安家”。第一次备考公务员的林玥斗志昂扬,又一次列出了长长的“任务清单”:前期上网课学习解题思路,中期刷模块题库,后期解真题冲刺……从8月到12月,每天朝八晚九,仿佛又回到了考研那会儿,只不过这时是满脑子的申论、行测,几乎每道真题她都练过三遍,只有睡觉时她才出现在宿舍楼里。

上天不负有心人。连战4场,林玥都进入了“决赛圈”。

面试环节,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场就给了林玥一个下马威,成绩排名靠后,3:1的淘汰率让她止步门外。为了后面更有底气地面对考官,林玥在2022年年初专门报了面试培训班,还特地从北京坐火车跑到济南上课,只因为听说“济南老师的学生通过率更高”。

济南郊区的一处酒店,8天封闭式培训,学费1万多元,培训两部分内容:两天理论知识教学,讲述一些基本题型和面试技巧;剩下几天都是群练,学员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两配对,一个提问一个回答,老师在旁边指导。

“群练是面试班的核心,早上7点到9点是早自习,复习知识点;从10点到晚上10点都是练习的时间,除去吃饭、午休、课间休息,几乎一天要说9个小时。偶尔班里的同学还会自觉加练,一直到深夜11点才依依不舍地回房休息。”还有人比自己更投入,林玥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焦虑。

林玥参加公考面试班群练。

遭遇面试“三连击”

与张立相比,林玥似乎拥更多有的机会,但经历的失败也更多。论文和面试两座大山压得她没有喘息的空隙,几乎每天都会崩溃地哭,明明有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自己干吗非要去“撞南墙”?

林玥饱受面试“拷问”之苦时,今年2月辗转回国的张立正四处投递自己的求职简历,“陆续投了10余份简历,都是高校教师岗,却一直没有回音。”张立分析,“有的学校过了人才引进的窗口期,指标基本饱和,招的人数较往年少了很多,竞争就更加激烈;有的学校则是因为疫情延长了招聘周期,所以迟迟不通知下一环节,一直在推迟。”

“我这个数字新媒体艺术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开设的学校并不多,有招聘岗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压力还是很大的。”张立如此解释自己的境遇。

在张立等待高校面试的日子里,林玥则要连续挑战3场面试,时间分别是2月23日、3月1日、3月5日,两个在北京,一个在济南。这意味着她要在半个月内辗转两地,而更为“痛苦”的点在于,3场面试的题型各不相同。

“都是结构化面试,但是有的是20分钟4道题,有的是6分钟3道题。我的备考难度相当于翻倍,整个人都很分裂。”

焦头烂额地准备面试时,学校那边也来“掺一脚”,要求3月上交毕业论文定稿。这时林玥却发现,导师失联了。

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寻找工作。 视觉中国供图

“我年前就把论文发给了导师,他还没有给我任何修改意见,给他发微信、打电话也都没回应。马上要定稿,我真担心论文有大错误。”

越着急越没有进展,林玥顶着高压奔赴了“战场”,结果是3场面试,一一败北,“那种你很努力,并且坚持了很长时间,结果全部搞砸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林玥仍会努力回想面试的每个细节。“每天早上在宿舍醒来,脑子就不受控制地回忆那些面试的经过。能准确地记起我在考场里答的题目、面试官的表情,以及我走出去的样子。”在学业上一帆风顺的林玥,却屡屡在就业这条路上碰壁,她反思自己的不足,分析失败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执念干扰了理性的判断吧。”

“在考公这条路上,想取得胜利,努力只占了一部分。”林玥从同学的应聘经历中,仿佛感受到了一点,“有个检察院招聘时,30个人进入面试环节,其中仅有两名男生,且笔试成绩均在20名开外。最终录取结果出来,6人成功‘上岸’,两名男生均出现在名单中。是他们靠面试实力力挽狂澜吗?”林玥发现,不少对口单位在招聘法学专业岗位的条件中,会含蓄地注明“男女比例1:1”。

林玥在继续为自己的“任务清单”查缺补漏,张立这边终于等来了好消息,5月初,他收到了第一份一本院校的面试通知,于5月6日在线上进行。

为考公务员,林玥买了满满一箱的备考资料。

直面疫情的挑战

多场公务员、事业编考试因突发的疫情被推迟,林玥报名的3月26日全国公务员联考,只有四川、新疆、青海等地如期举行,21个省份延期。有网上传言会在5月28日开考,但并非官方消息。

张立没想到,在回国后的第一次面试中,就受到了强烈“打击”。

全球暴发的疫情除了使待业周期延长,还有很多留学生因此放弃国外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回国,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就业压力,高校更是“内卷”重灾区。

“我前面一位面试者是省内一所‘211’高校的副教授,30多岁,有十几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还有自己的科研资源。他选择来普通一本学校,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搞学术研究、科研项目。”像这样的“降维”跳槽并不少见,他们的实力让张立这样初出茅庐的博士望尘莫及。

一流高校像一座围城,外边的人没日没夜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只为能碰到围城的门槛,而有的人站在围城之上,甩甩脑袋,轻轻跃出。

林玥是个能顶住“打击”的人,也是个可以轻松跳出围城的人。就在备考期间,很多企业向林玥抛出了“橄榄枝”,不乏待遇优厚的国企、央企。但考虑到签约后就不能以应届生的身份参考公考编,所以她一一回绝了。毕竟每次都能进入“决赛圈”,距离成功“上岸”就一步之遥。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负责人交流就业岗位信息。 视觉中国供图

可现实情况却让她不能继续坐困愁城,“如果再等待公务员考试,那考试结束的6月可能已经没有什么好的工作机会。”

时间越来越接近毕业,同学们一个一个签约了律所或者大企业,妈妈劝林玥,“别太挑剔,回青岛工作也不错。”

“如果我真的回去,你会高兴吗?”林玥反问道。

妈妈想了许久,“我觉得你可以去更好的地方,但如果你累了,家里随时欢迎你回来。”

妈妈的一番话再次给了林玥底气和力量,她决定再考最后一场,如果依旧不尽如人意,就毫不犹豫地选择进企业,还是那句老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张立的父母也在竭力加油鼓劲,即使还没有收到任何录用通知,但他们相信儿子是“肯定可以的”,不想让他着急忙慌地失去好学校就职的机会。

这几个月里,张立常常整晚失眠,不知不觉就挨到了天光微亮。他宽慰自己,“也许这是成年后陪父母的最好机会,有大把日子和他们品一日三餐,聊国外趣事,带他们游山玩水。”

不过,疫情之下,计划难敌变化。张立所在的江苏小城,前些日子也进入了封控状态,“每天的活动范围不过百十米,我起床之后就是看看招聘信息,然后看论文、写论文。因为学术论文是应聘高校老师的敲门砖,也是以后晋升职称的硬性要求,所以趁这个空闲时间,提前准备一下,对以后也有好处。”

山东科技大学就业促进周校园招聘会现场。 视觉中国供图

工作三年从“零”起步

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会走多远。工作是什么?有人说工作是保证温饱的仓库;有人说是个人价值体现的载体。在就业大潮中,除了林玥、张立这样的即将走进职场的新人,还有已经被社会捶打筛选过的职场老兵,同样面临着人生的转折与抉择。

“我其实很感谢被裁这件事,在教培机构虽然赚钱多、升职快,但是想要在行业中长期生存,就要承受非同一般的压力,可以说抗压性几乎是晋升的硬指标。工作的三年我几乎没有准点下班过,节假日更忙,因为孩子们节假日更有时间来上培训班。现在我至少有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活。”刚刚再就业的任敏感慨道。

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各地政府也随之发布了具体实施文件。1000万教培人与K12行业一起走过2020年的“巅峰”后,在2021年盛夏开始浮沉,此后,从业者迎来最“盛大”的裁员风波。25岁的任敏,就是其中被裁掉的一员。

菏泽姑娘任敏在大学读的就是师范专业,2018年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教育培训机构。在一家幼儿教培位居前三的企业,她先后在业务团队和运营团队任职,三年做到了教学主管。可是行业发展回旋的空间越来越小,任敏所在的公司不得不做出分解裁员的决定。

离开教培,任敏思考过很多未来的选择,最终,她还是选择进入年轻人的世界。

求职者与招聘工作人员洽谈。 视觉中国供图

得益于在线教育的互联网基因,不足两周的时间,任敏就成功应聘一家青岛互联网公司,工作内容跟之前工作有些类似,都是洞察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各项数据目标。只不过在新的公司,一切从零开始,她不再是“小领导”,而是一名普通的职员,年薪也从原来的20万直接减少近一半。

任敏会在小红书上记录自己顺利转行的经验,“HR最喜欢的简历特点”“那些教培行业人现在都怎么样了”……以帮助那些离开的教培人就业时作参考。

“很多人的简历无法体现个人能力及具体工作,面试官只能以对教培行业的印象去判断”,而任敏应聘新工作时,在简历中故意减弱了教学能力的介绍,突出了自己的运营成果。在她看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就像她在一条视频中讲道,“学会剖析自己,offer拿到手软”。

真正离开教培行业后,任敏还是有些遗憾,终归是自己毕业的首份工作,遗憾没能得到长期成长。同时她又庆幸,在成为中年人之前拥有这份经历,试错成本没有很高。

任敏曾经的同事,有人选择继续留在教培行业,跟随企业转型至成人教育或素质教育,还有一部分是非教育专业的应届生,因为热爱想要留下,“其实大家现在过得都挺开心的,痛苦只是暂时的。”(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云招聘”毕业生推介会上,大学生通过扫码了解招聘岗位信息。 视觉中国供图

>>新闻背景<<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人增加了85万人,增长率为23%,再度创下历史新高。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最热门岗位的报录比例达到20000:1。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显示,在政策调控的影响下,2022年春季,教育培训行业的求职者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受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转型的影响,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岗位规模收缩幅度超过30%,受影响最大的是新一线城市。教育培训行业岗位吸纳能力的下降,直接提高了新一线城市白领群体,特别是高校应届生的求职竞争激烈程度。

>>支招<<

企业钟意啥样的人?

转眼已是5月中旬,距离应届毕业生走出校园的日子越来越近。据教育部统计,5月9日至15日,全国各地高校已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行业企业专场招聘超1.5万场,提供岗位超80万个。在青岛,驻青高校、制造业企业也纷纷行动,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在此环境下,哪些行业就业机会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择业应聘时该注意什么?高校就业办老师、青岛名企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资深职业分析师,或许能给出一个最优解。

高校“访企拓岗”,书记校长齐出马

毕业季也是就业季,前有教育部在高校间推行的招聘活动,后有人社部、市政府联合高校的“招才引智”计划,青岛市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今年有了更多选择,而青岛各高校为了自己的弟子都能谋个好出路,可谓出手不凡。

“为了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山东科技大学在今年做出了许多创新,比如‘无企业进场’招聘新模式,确保招聘不间断、服务不断线,通过‘一院一策’‘一类一策’‘一生一策’方式,满足不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需求……”山东科技大学辅导员薛老师透露,“目前为止,理工类专业学生签约的工作待遇都不错,月工资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研究生能达到1万元以上。”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先后组织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就业促进周活动、‘百日冲刺’专项行动,动员全校干部教师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孔华介绍,“学校现在已完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海信集团等70家重点单位的访企拓岗工作,新开拓就业岗位1200个,达成拓岗意向企业265家。”

除了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在3月到6月举办多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吸引数百家企业参与,还针对学校强势专业设立专场招聘会。青岛科技大学围绕校友企业,举办的春季专场网络招聘会共有318家企业参会,提供招聘岗位22150个。

“理工类专业整体就业率比文科艺术类要高,首先是考研率高,其次是企业需求量大。目前,学校针对应届毕业生实施‘一生一策’,即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如考研、考公、考编、求职等,为学生量身定做就业指导,包括简历写作、职位推荐、经验分享……”青岛科技大学就业办一位老师介绍道。

应届毕业生通过扫码获取岗位信息。 视觉中国供图

制造业技术人才,需求“逆势上扬”

每年毕业季都是企业吸纳人才的好机会。今年,岛城许多行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变化。

“公司主要在线上招聘,目前刚结束春招,共招聘150个人,比去年多一些。”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端箱变产品已经取得了中国铁路市场占有率第一、局部电力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并且成功开拓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近两年大力扩展相关业务,对于人才需求也有所增加,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崔经理介绍,“因为公司业务扩展,招聘岗位基本都是技术类,研发设计岗的需求最大。从学历来看,主要为本科学生,硕士占10%。”

另外一家青岛知名的制造业企业赛轮集团,今年同样有扩招计划。“公司2022年投资的越南、柬埔寨的新产线需要招纳更多技术类人才,较往年新增100至200人。”赛轮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营轮胎产品,目前在青岛、东营、沈阳、潍坊、越南、柬埔寨等地建有现代化轮胎生产基地。

观一隅而知全局,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正通过转型升级迸发新活力,企业的人才需求“逆势上扬”几乎是全国普遍现象。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显示,春招旺季以来,高端制造业招聘需求增长迅猛,招聘规模同比增长40%,各个细分领域普遍面临人才紧缺问题,平均薪资涨幅明显。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同比13%的增速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点,求职激烈程度高于往年。与此同时,教育培训和房地产行业的求职者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BOSS直聘资深职位分析师单恭观察到,“从去年秋招季开始,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应届生招聘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创造了近一半的校招岗位。今年春招,一批战略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工业自动化等,招聘规模也出现了快速增长。”

校园双选会吸引众多大学生前来求职。 视觉中国供图

求职也要找对老板,工作到手不是结束

面对行业人员缺口,初出茅庐的应届大学生该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我们目前的招聘流程主要为筛选简历和面试。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要求,如营销类,会倾向于大学期间参与过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的学生,性格要求外向;技术类岗位则注重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专业能力,如果得过奖项更好。”特锐德人力资源部崔经理表示,“在就业过程中,应聘者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习期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都是公司的关注点。”

BOSS直聘创始人赵鹏认为,找工作时,识别领导的能力也很重要。“大学生找工作要跟对人、进对门、入对行。排在第一位的是跟对人,也就是找对老板。直属上级是不是对的,这件事对一个职场新人职业生涯影响重大。一个好的领导会影响你的职业观、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他能帮你找对奋斗的方向、教会你工作的方法,而正确的方向,高效的方法,决定着你个人成长的速度和空间。”

“通过分解任务和具体行动去逐步化解压力。”单恭为求职大学生支招,“同学们应该刻意训练自己的求职技巧,从明确自我认知开始,到写简历、面试、了解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要理清楚,找到工作不是任务的结束,而是终身学习和探索的开始。”

目前,因互联网大厂裁员出现“中年失业”现象。单恭认为,“中年危机”表面上看是年龄危机,其本质是在职场中个人竞争优势下降的危机。“过去,很多互联网公司招人的时候喜欢找年轻人,这与它们的业务本身、所处的赛道、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同等各方面因素都有关。但对个人来讲,如果只是把年轻、体力、精力旺盛当作自己的优势,而没有去持续学习、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这个优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我们对人才的评价有5个维度——天性Nature、学习能力Ability、职业技能Skill、行业知识Knowledge、经验Experience。天性、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聪明、正直、勤奋、上进,等等这些天性,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带来技能、知识,而经验往往只是一个从业时间的积累。”单恭直言不讳,无论是中年失业者寻找下一份工作,还是年轻人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对照这个“NASKE模型”,需要思考的是每天工作中应该积累能力还是经验?在找工作时不妨多想一下“我想干啥、我能干啥”,而不是“谁能要我”。

“云招聘”毕业生推介会上,大学生了解各地人才发展政策。

直播带岗受青睐,能力预期要相当

促就业,不仅要多渠道开拓岗位,形式上也需要些“新”气象。直播带岗作为疫情下催生的一种新招聘形式,当前深受大学生求职者欢迎。

直播带岗就是由企业代表在直播间与主持人互动访谈,求职者能直观了解企业情况,若有兴趣可一键投递简历,也可提问正在直播的企业负责人,寻求解答,打破了“招人跟着场地跑、求职跟着摊位转”的传统招聘模式,实现了就业政策、岗位要求、求职诉求的多方共享,即时共享。

4月以来,青岛市人社部门就多次开展云招聘活动,通过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专场“直播带岗”,收取简历5000余份;在云端启动“青聚英才”春季招才引智行动,向高校定点推送岗位1.1万个,收取简历1.3万份;联合前程无忧、海信集团共同举办智能制造校园直播对接活动,吸引4万余人线上参与,累计收到简历千余份……

除了招聘形式多样化,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也更加灵活。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招聘主管庄仕高表示,按照惯例,每年9、10月份是大学生投简历的黄金期,也是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黄金期,今年则是春招成为完成年度招聘指标的主场。不仅大学生投递简历量比去年同期增大,而且优秀毕业生的出现率和就业意向达成率也高于去年同期。整体反映出,今年企业的招录节奏和进度比去年同期放缓。

但需要注意的是,招录进度放缓,还在于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偏高,不愿“将就”。当下的校园招聘中,大学生普遍希望找到高薪、离家近、稳定、压力小的工作,从要求“五险一金”到“五险二金(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再到普遍关注会不会加班、加班频率等,“95后”学生对企业薪酬待遇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不如意者,轻易不会签约。

就业专家表示,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应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入手,合理定位,增强就业竞争力,拒绝“躺平”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