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北皮鞋第一镇”到新材料产业群,蓝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

2018-12-05 08:40 大众日报阅读 (257393) 扫描到手机




  青岛国际陆港内,济铁物流园项目3条铁路线已经铺设完成。 □张晓帆 报道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王丛丛 李梦艳

  1901年,胶济铁路青岛站向北52.35公里处设下一个小站,名曰蓝村站。蓝村镇因此得名。

  一个多世纪后,每天下午,满载出口商品的集装箱班列都会从位于蓝村镇的青岛国际陆港站台出发,驶往青岛前湾港码头。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蓝村镇的发展历史,正是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历程。

  蓝村镇地处青岛通往济南、烟台的咽喉,濒临胶东、流亭两个空港,胶济铁路、蓝烟铁路在此交会,青银、青新、乌威高速贯穿镇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蓝村镇挖掘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步伐蹄疾步稳。

  谈起蓝村的发展,当地人都说,是从皮鞋开始的。在黄金时代,鞋业红火农民富——皮鞋年产量达到1亿双,全国十个人中平均就有一个人穿蓝村皮鞋,被称为“江北皮鞋第一镇”。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蓝村皮鞋辉煌不再。“你肯定难以想象,作为‘中国针织服装制造业十强企业’,前些年,我们的产品全部都是OEM(代加工),利润率非常低。”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皓说。如今公司不仅加大了高科技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先后成功研制了改性亚克力、牛奶绒、云母纤维等新品,吸引青岛石墨烯纤维应用专家工作站等相继落户,还让企业自主品牌成为利润“主力军”——集团自主品牌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已从过去的不足1%稳步增长到了目前的10%左右。

  近年来,随着蓝村皮鞋业商会的出现,蓝村制鞋业破题科技含量不足、品牌不响等诸多困难,探索高端化、智能化改造,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落户,琴泽世家等一大批鞋企纷纷“老树发新芽”。

  记者了解到,在蓝村,制鞋和纺织等传统产业正“做深做透”、不断长“高”,新材料和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正“无中生有”、次第长“大”。

  “我们自我定位为中国工业制造的‘维生素’,用的量不大,但却是关键性材料。”坐落在即墨蓝村镇的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晓雨告诉记者,公司的核心产品是非晶带材。这种被称为“金属玻璃”的新型金属材料具有超导磁、低损耗、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诸多独特性能,大到卫星、飞机,小到空调、电视、手机都能用到它。该公司年产值近30亿元,国内年平均市场份额达50%,占有35%的国际份额。

  伴随着中航发军民融合新材料产业园等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蓝村未来的走向渐次明朗:以轨道交通产业园为龙头的轨道交通配套产业、以青岛港即墨港区为代表的港口经济、以跨境电商小镇为载体的跨境电商产业、以济铁物流园为突破口的智慧物流产业、以中航发军民融合产业园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五大板块齐头并进。

  蓝村镇党委书记、青岛陆港管委会主任周遵贤告诉记者,青岛国际陆港是青岛即墨区政府与青岛港联手打造集货物查验、通关、集散、分拨功能于一体的口岸型内陆港区,相当于把青岛港“搬”到了即墨内陆,经“即黄班列”直达前湾港码头,大大减少了企业通关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截至11月底已经发送638列。青岛国际陆港跨境电商业务由此实现了从“买全球”向“卖全球”的跨越发展。

  目前,青岛国际陆港内,济铁物流园项目3条铁路线已经铺设完成,2019年项目建成后,将为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区域的生产企业、商贸市场提供运输、仓储、配送、公铁联运等物流服务;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正式奠基,将承载整个半岛地区轨道交通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零部件生产、综合配套等功能……

  今日的蓝村,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战略优势日渐凸显,建设产业集群、配套完善、宜业宜居、产城融合发展的“陆港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