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可以执着,切莫执迷

2023-06-10 06:5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86678)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评论区丨可以执着,切莫执迷

高考年复一年,牵动人心。在今年的1291万考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是第N次奔赴高考的战场,例如,为圆一本梦的56岁成都“高考钉子户”梁实,这是他第27次参加高考(详见本报6月5日A08~A10版);复读14年只为上清华的广西考生唐尚珺,则是第15次参加高考。他们在考前即成了热议人物,有人肯定、赞赏他们执着追求梦想的努力,也有人质疑他们考上不错的学校却放弃入学,一年又一年重复备考是对学习初衷的背离。纵观这些困在高考里的人生,为理想也好,为执念也罢,高考之于我们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呢?您认可他们的这种选择吗?

淡化一考定终身,让高考回归平常

□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从唐尚珺的账号认证信息看,他是认可自己“为上清华复读14年”这段经历,把其作为身份标签的。而梁实今年已经56岁,每年他都是冲着能上“重本”的希望去的,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也给了来年继续参加高考的理由。

然而,他们的追求都是偏执的,如果一直考下去,都没有考上清华、上“重本”,是不是要考到老呢?尤其是唐尚珺,就是考上了清华,他的命运就真能得到改变吗?从18岁到33岁,他把14年时间一直用于高考复读,做重复的刷题与高考应试,考上清华并不意味着他的能力与素质就得到提升,如果完成清华学业,没有核心竞争能力,未来的职业与事业发展很难说。因此,对于唐尚珺“不考上名校誓不罢休”的追求,舆论应该明确说不,而不是把他打造为励志典范。

不得不说,社会对高考复读的心态是复杂的。有不少人认为高考复读是浪费资源,刺激教育内卷,尤其是反复复读,加剧了高考竞争。甚至有人建议限制高考复读,把考上大学而放弃报到视为不诚信,限制来年报考。可也有人认为,高考复读是个体的权利,为上更好的大学而努力复读的精神值得肯定。所以,对于复读不乏加油之声。

需要提醒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高考录取率已经从不到20%提升到超过90%,本科录取率也超过40%,不是参加考试次数多,就会考得好。一再参加高考,与其说是追求大学梦,不如说是在“享受”被社会关注的感觉。

当前,对于高考升学与大学学业发展,我国社会还存在重大学录取,轻大学学业发展的问题,甚至认为只要被名校录取就“功成名就”。这种成才观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不能再把考进名校视为成才、成功,对待升学与学业发展,要从重录取到重培养,重点关注进大学后能学到什么,能否提升自己的能力,今后有怎样的职业和事业理想。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每个考生都应该以能力提升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全社会都应该逐渐淡化学历情结,淡化高考对转变一个人命运的作用,让高考回归平常。追求学习进步,要从个体能力提升角度作出适合自己的规划,而不是以一次次参加考试来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是颇为虚幻的。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尊重每一个执着追梦的人

□特约评论员 王奕

这个6月,莘莘学子们迎来人生中的大考。据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91万人,挤独木桥的不仅止于应届的高三学生,还有为数众多的历届学长学姐们。见证奋斗、创造未来,一直以来都是个体、家庭与时代赋予高考的意义。正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人生不设限,不妨把大龄高考生看作是重新起跑的“少年”。今年56岁、第27次步入高考考场的成都“高考钉子户”梁实。即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仍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学梦。他的目标非常朴素,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天天穿着白衬衫,衬衣口袋里插上两支钢笔”的大学生。

其实,高考的“难”不在试题,而在于对人意志的磨炼。已经44岁的山西某校校长王世卿,每年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杀进考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高考哥”。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他,每天“加班”一小时练题,奇数年考文,偶数年考理,这样做已经十余个年头。他不是为了自己“过把瘾”,而是为了更加精准为高考把脉,因材施教改进教学。56岁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备份”25年,37岁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执着追梦十余载,都成功圆梦太空。“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在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邓清明道出了无数追梦人的心声。

正因为这样一批批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胸怀梦想、绝不言弃的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创出的佳绩和奇迹。也是他们,为努力一届届高考人树立了榜样。

高考,让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并不矛盾,每一个执着追梦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但实现梦想的道路有千万条,也希望奔波在追梦路上的人有更多选择,把握好人生赋予的机会,不要执迷、放下执念。

(作者为专栏作家,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室主任)

知识改变命运,但一考不定终身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高考是一场重要的考试。对国家而言,是一场对人才的选拔;对社会而言,这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对个人而言,是成长中一次难忘的记忆。也因此,每年高考都备受瞩目,不仅高考作文题会成为6月7日这天的热点话题,这也包括一些考生的故事,比如那些参加过多次甚至十几次高考的考生们。然而,无论是何种“执着”,应该知道的是,虽然高考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意义不是绝对值。

当然,在一个现代社会中,个体有选择自身生活方式和人生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要是合法的,就理应得到允许甚至是尊重。既然现行法律法规允许一个人去多次参加高考,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考或者不考,参加多少次考试,考了去不去读,那都是他们的自由,别人无可指摘。但是,如果因此把高考作为人生之中唯一的选择,就错误理解了高考的意义。

高考无论是分高分低,无论是考取了哪一所学校,都只是人生中的一场考试,虽然这场考试的确很“重要”。但相对于一个人漫长的人生来说,又显得不那么“重要”。毕竟,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之中,这样的考试还有很多。

对高考的重视,是因为“知识改变命运”。但这种对命运的改变,是知识可以让一个人更为理性,具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这种改变不是一场考试所决定的,而是读了一所好大学,意味着你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别人更多一些,获得更好知识、技能的能力更为方便。这也绝不意味着,你的一生都会被这场考试所绝对改变。高考中获得的“好成绩”,也绝不意味着以后就一定会有一个好工作在等着你,更不意味着此后的人生就多么“辉煌”“圆满”。而没有考上一所好大学,更不是一种“失败”。

与一个现代社会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一样,一个现代社会更会给每一个个体不断成长的机会。这种机会意味着,只要去努力、去不断学习,就能不断成长,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而那些认为一场考试就可以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想法,又与“躺平”的论调何异呢?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维扬书生:

人生的成败不能以考没考上大学论,考上大学后碌碌无为的比比皆是,没上过大学却事业有成的不乏其人,没有考上川大的梁实凭着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就是明证。每个人都应当给自己树立一个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但是这样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理想必须要有,就像每一个考生都希望考上清华北大一样,但不是每一个理想都能实现。梁实非四川大学不上的执着,不但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样的执着真不值得。

@南京师范大学潘桢甄:

唐尚珺把自己的人生困在了高考里,有理想,也有执念,他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并不值得世人效仿。因为高考更像一个中转站,它不是一个应该滞留的地方。高考之外,唐尚珺的“B面人生”面对着许多问题,如母亲渐渐老去,自己没有能力赡养;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自己只能靠着打零工和复读学校的补贴过紧巴巴的日子。这些问题被掩盖在复读之下,但终究存在着,且一天天变得急迫,终会爆发。到那时,一切后果都需要唐尚珺自己承担,他是否承担得起,是否能不累及家人,这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李一陵:

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不管是否考上了大学,也不管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在终身学习时代、数字化时代,只要有向学之心,就不愁没有学习的机会和资源。即便是从北大清华毕业,学习仍要继续。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