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同行·半岛读者故事丨三代半岛情!17年,从一个人到四口家全读报;88岁马老太“攒”了一本青岛好人好事

2023-08-08 22:2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658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在过去的24年里,我们捕捉到很多平凡人身上有光,光而不耀,与光同尘。

在这一路,我们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千千万万读者,一如既往的信任,是我们24年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读者家庭,从父亲张延东一人读报,到一家四口都与报相伴……大儿子张贺从小读报,作文成绩一直在班级前三,在他们眼中,半岛的陪伴,不仅仅是信息的陪伴、知识的陪伴、更是亲情的陪伴……

88岁的马庆平老人家中有十几本“光阴”剪报本,亲手“攒”了一本青岛好人好事,在她眼中,半岛都市报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家人”。

我们的读者,虽不是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17年换房3次,搬哪不离报箱

46岁的张延东,家里有一面照片墙,记录着自己从一个人变成四口之家,有孩子的出生照,他们与孩子的成长全都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还有每年春节的全家福。

张延东家中的照片墙

他们一家人与半岛都市报17年的情感,还要从一张照片讲起,那便是张延东与大儿子张贺在城阳夏庄西石沟社区375号老平房门前的照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他们左手边的绿色报箱。

张延东跟儿子第一次和报箱合照

2005年,张延东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家乡城阳夏庄,由于在部队养成了读书看报存报的习惯,于是回到家后,他干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从当地发行站订报纸。在对多家媒体报道进行对比之后,他选择了订阅半岛都市报,收报地址是城阳夏庄西石沟社区375号,那是他们最早的家,一处平房。

张延东给老房拍摄的报箱照片

“我读书看报是为了完善自我,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读报,只是因为我喜欢阅读,喜欢了解世界,从来没试图去改变他人。”张延东跟记者强调,自己读报的初心很简单。

2006年,张延东跟妻子于旭妍结婚组建家庭,张延东读报的习惯影响到了于旭妍,由于跟公婆住得较近,订报地址填写了公婆家,于是于旭妍每天特意去公婆家看报,看完以后给张延东把报纸带回家。

张延东给老房拍摄的报箱照片

“读书是世界上最低的投资,而且永远不算晚,读书使人明智,看报也是同理。”于旭妍认为,相比网络自媒体而言,半岛都市报的每一篇报道进行了专业的删选与把控,也能真切感受到百姓的“喜怒哀乐”。

2009年,张延东惊喜地发现3岁儿子张贺对报纸上的图片很感兴趣,他清楚,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于是便引导张贺,陪伴他阅读。

2011年,他们离开老房子,搬到夏庄新苑,在那住了十年,报箱依旧挂在单元门口也是十年。

第二次换房与报箱的合照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张贺放学后独自回家,从报箱中取出当天的报纸,他把书包往台阶上一放,坐在单元门口翻阅当天的报纸,把大概内容看得差不多后拿起书包回家,回家后坐在沙发上再仔细看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完所有报纸后,张贺才开始写作业。

“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孩子读得足够多,读书带来‘回报’迟早会在他身上显现出来。”于旭妍经常看到儿子在父亲张延东身边看报交流。

2021年,张延东一家搬到了城阳佳兆业.水岸新都,单元门口安装统一的信箱,虽然已不是绿色报箱,但是一家人取报看报的习惯仍未改变。

第三次换房与报箱的合照

日积月累换来作文班级前三

“从记事起,就觉得报纸很大,像超大的书一样,而且内容也挺新鲜,排版很丰富。”正在读高二的张贺跟记者讲起他初识半岛时的感受。

“一开始每次都是我爸看完我再看,后来经常是我抢先去拿报纸先看完。”张贺笑着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一开始识字不多,只是简单地走马观花看一些图片,后来识字了,父亲张延东看完报纸就会放到沙发上,张贺接着看。

“我喜欢看的栏目很多,报纸就是我看社会的窗口。”张贺坦露,自己对于半岛都市报的栏目板块刊登时间都很清楚,他特别喜欢看一些社会新闻,诸如刑事案件的报道,问法热线中律师的专业分析与答疑,还有体育新闻等。

张贺觉得,人生非常短暂,必然经历和经验也极其有限,但是通过阅读吸收别人的东西,会见到与自己生活的平凡世界中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可以不断感受学者的魅力,作家的深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张贺书房

在2022年高考语文的报道中,半岛都市报刊登报道了岛城名家、名师根据高考作文题目 “本手妙手俗手”佳作欣赏。“本手是层层阶梯,妙手只是灵光一现,而俗手则是虚晃一枪。学不会本手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就无法创造妙手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只能在貌似合理甚至看似精妙的俗手中,一败涂地。”张贺为记者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他会把文章佳句整理下来,用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这个习惯也让他坚持了十多年。

在卧室内,书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各类课外读物,正是因为每天看报养成的阅读习惯,张贺特别喜欢阅读各类书籍,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为了满足他的阅读需求,张延东和妻子特意给他办了读书卡,还经常带他去新华书店。

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确实会在某一天让张贺看见坚持的意义。“不能说是每次必定,但是基本上都是前三”张贺告诉记者,从小学作文满分到初中作文,他的成绩基本上都在班级前三,到现在高二作文也都是在50分以上,这些收获都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读书看报。

6本文件夹装了17年精彩报道

岛城发现1.63米高扁腈“青蒿”、蓝村大米“复活”记、小蘑菇的“10亿级大梦想”、青岛有望建国内最大植物工厂、夫妻“麦客” 、“青岛牌”供港蔬菜……在张贺卧室的书架上,存放着6大本文件夹,这些文件夹中整理存放了17年来所有的重点报道,记者观察到,张延东收藏的报纸主要集中在农林等方面。

张延东一家四口与留存17年的半岛都市报资料合影

“现代人容易焦虑,容易抑郁,产生大量内耗,或许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而我则能通过看报纸发散自己的思维,与手机阅读和看短视频相比,读报纸的时间更长也更能产生思考。”张延东认为,读者更喜欢的往往是与自身相关性更强的报纸,也会通过媒体对新闻的处理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或信任一张报纸,他也能够看出,半岛都市报一直在坚持内容为王,比如 “半岛政前方”“真探”“资本大潮中的专精特新”“问法热线”“人大代表履职在线”等品牌栏目,可以收集各家观点,让读者产生自己的观点,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理解。

张延东留存的半岛资料

再者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比较碎片化,并不是从完整的体系中学习,但把相关信息的报纸留存下来,能够将很多事件与人物串联起来,在平常工作中如果有联系,他便随时翻看一下,如今,这不仅是生活上的习惯,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闻的阅读既可以是一种泛读,也可以作为最好的精读训练,他留存的资料,有立意有高度,完全可以系统地做一本属于孩子的专属作文素材。

“报纸跟我是相互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种良性互动,让我学习的越多。”张延东介绍,2022年下半年,他从报纸上看到青岛农业局举办的讲师比赛,自己便报名参加,与多名行业大咖同场比赛,最终成为“农民培训技术能手”。

7月28日,当天的报纸封面图是一对“父子骑游记”,由于今日记者的采访,张延东还没有完整阅读整篇报道。

“等你们离开后,我肯定是要静下来好好阅读一下的,我就特别喜欢这种正能量的报道,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给我一种激励,我看到别人做到了我也想试一试。” 张延东说自己也爱好运动,看到别人是如何做计划,带着7岁的儿子如何突破去尝试,将来自己或许也能实现,带着高考结束后的儿子来一场骑游。

张延东很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半岛都市报的人物报道:“人的一生是万里河山,来往无数过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在报道中,很多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研究,坚持创业,坚持突破等,世间很多的美好事物,并非是触手可及的,这些人物都是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打磨,用岁月换来等待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珍贵,也让读者欣赏与难忘。

让读报成为一种家庭传承

“妈妈,这个恐龙是什么龙,这件衣服是什么做的啊。”5岁半的二女儿樱樱,指着报纸上的图片询问身旁的母亲于旭妍,于旭妍没有打断女儿的问题,反倒是引导她发问,耐心地为其讲解,记者注意到,遇到一些比较难解答的问题,于旭妍也会查阅一下手机,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讲解给樱樱,便于孩子理解,作为家长,他们很欣赏孩子这种好奇心与探索欲。

张延东妻子给女儿讲报纸内容

“从内心来讲,我觉得孩子喜欢读书看报比玩手机要好很多,如今,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的短视频信息,看完之后带给人们的思考并不是很多,而报纸却不一样,让我们从这个人身上读到什么,有一种思考。” 于旭妍做会计工作,平常生活中都会陪伴孩子阅读。

“因为报纸版面很丰富,我的一些拍照角度和方式,很多都是看报纸图片学来的。”张延东笑着告诉记者,除了报纸文字内容,摄影图片也是他每天必研究的板块,每位摄影记者的风格,他都能做个简单的总结。

2006年10月大儿子张贺出生后,张延东购买了数码相机为其拍摄记录家庭成长照片,根据报纸上的不同摄影记者的照片,张延东认真观察揣摩其中的构图,光线等,后来到了2018年,老二女儿樱樱出生,他便换了佳能5D4,现在也会经常外出摄影,用自己的坚持将爱好变成了一种“专业”。

“1999年8月9日在青岛创刊的半岛都市报,一纸风行24年,我们一家陪伴了17年,人的一辈子又能有多少个17年呢。”张延东感慨到,半岛成了他们一家的朋友,离不开的“好朋友”。

“有人认为现在没有人看报纸,我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对,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坚持读书看报爱阅读的人,只不过没有被看到,再者无论信息载体怎么变,内容生产者是一定要有的。”张延东表示,他也关注到了前期捡废品卖钱献爱心的读者夫妇,半岛都市报的公信力获得了一批忠实稳定的读者,他真诚建议半岛都市报开一个读者互动专栏,让长期关注半岛都市报的读者和粉丝们展现出来,参与进来。

“从2016年开始,我便已经从报纸到关注到了半岛新闻客户端的信息,很多报道也有视频化的呈现,扫码便能看到相应的视频,这让我们读者获取的信息更全面丰富。”张延东给记者展示了他手机上的半岛新闻App,他也了解到,如今的半岛都市报已经构建了集纸媒(半岛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半岛新闻)、新闻网站(半岛网)、专业财经新媒体平台(风口财经)、以及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号于一体的媒体矩阵,融合传播形态多样,但是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他们一家对半岛都市报的信任与情感不变。

他们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岁月的力量。

“阅读后能够感染家人,启迪家人,在我们家就是这样,儿子从小学看到现在,现在女儿也开始看报,我真心希望读书看报,坚持阅读的习惯能够在我们家传承下去,让半岛成为终生陪伴。”张延东说,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一家人的心愿。

耄耋追光,“攒”下一本青岛好人好事

西藏路一路的一处居民楼中,房间很安静,88岁的马庆平老人腰身佝偻,沉浸于报纸中,她喜欢这种油墨散发出的烟火气息,琐碎但热闹、平凡而深刻。

马庆平老人在剪报

只见她右手手握剪刀划过纸面,只听见“咔嚓咔嚓”的声音,老人用手扶了一下鼻梁上的老花镜,遇到喜欢的新闻,老人第一时间将报纸抽出来做剪报。

马庆平老人的部分剪报本

“我从25岁就来青岛了,在青岛过了大半辈子。”马庆平是烟台龙口黄县人,上个世纪曾跟随设计院工程师全国各地出差做设计绘图,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定居在青岛。

“我一共订了6份报纸,半岛都市报5点前准时送到,我下楼取报先看天气预报再决定是否出门。” 马庆平告诉记者,具体订报多少年,她的记忆已经模糊,觉得至少在十五年。

记者观察到,马庆平的房子并不大,房间虽小,但是收拾的干净整洁,桌子上,板凳上,随处可见成堆的报纸,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马庆平老人的卧室一角

“上有政策,下有百姓,都有看头!比如说退休金又涨了,我看见就拿着给邻居们看,让大家都知道这个政策。”马庆平很喜欢从报纸上了解国家大事,更喜欢围观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真实、生动、有趣,足以让平凡的时光都那么扣人心弦。

“这箱子里都是剪下来的连载文章,还没来得及粘贴呢。”马庆平带着记者来到阳台,打开一个个箱子,全都是已经剪完根据时间排列整理好的文章,马庆平剪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留下来。箱子里是泛黄的文字,却连载着耄耋之年从未放弃的热爱。

马庆平老人展示她已经剪完还未粘贴的剪报

在桌上有八本剪报本,老人用笔标注了不同的内容与时间,一本“家风故事”映入记者眼帘,记者翻开本子上面记录了各种关于家风,青岛好人的报道。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高光时刻。马庆平也很喜欢收集平凡人的高光时刻,诸如:黄晓明回母校看老师、王氏家训传承 500年,女子钱包被抢、乡亲围堵“飞车男、一粒救心丸救了一命”,在这些马庆平的剪报内容里,消失的是流动的时光,留下的是城市的微光。

马庆平老人正在粘贴剪报

十几年来,马庆平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本剪报本,也记不清最喜欢的报道是哪篇,但是她觉得半岛是“家人”,十几年如一日的陪伴,足矣。

张延东儿子张贺写给半岛都市报的一封信

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的光,有人洒下光,便有人遇见光,阅读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新鲜和满足感,在那些迷茫的日子里,半岛都市报,像一束光一样照进我的生活。

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一如对各类经典书籍的钟情,好的报纸亦是我的“宠儿”,经常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我知道,每一份报纸,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份情怀。在当下碎片化、娱乐化的快时代,用30分钟沉下心来读一份报纸显得尤为可贵。

诗人普希金有句话:“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自我记事起,我爸就每年必订《半岛都市报》,一转眼,已经连续十七年。

我爸爸叮嘱我,读报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让我向更好的人生靠近。他觉得好的报道都会为我保存着,他提醒认真阅读,对我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我很相信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读书看报,如今,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小学四年级,我的作文《我家的小狗》获得了级部满分的好成绩,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

我记得曾经有句话来形容读书的力量,非常贴切。“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血液……”

十七年,我已从当年的孩童成长为青年,我很庆幸,抓住了光,流逝的是岁月,照耀的是奔跑的少年。

我想,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优解。常年读报,对我的学习和成长影响非常大,坚持了这么久,已经成为我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半岛都市报,是良师、是益友、是陪伴,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许已经不能够用言语表达。

细数起来,阅读半岛陪伴我度过了最难忘的少年时代。也相信,并且将会一直在我未来人生的每个阶段,与我如影随形,包括我妹妹樱樱。

半岛都市报,生日快乐!

宇宙山河烂漫,人间点滴温暖都值得我们前进。

春来夏往,秋收冬藏,我们来日方长!

记者手记

我今年30岁,半岛都市报24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是同龄人。

就算是没有这期读者采访报道,我也时常怀念一早跑去开报箱拿报纸的时光,这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直到现在,我也依旧会在回家前顺手从楼下单元门前取出当天报纸,比起电子读物,我也更喜欢纸质读物那种拿在手里的踏实感。

毕业工作后,我有幸成为一名“半岛人”,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去追逐、去记录更多人的“光”,在每个被采访人身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光”。

在我身边,有很多正在“追光”的同事们,他们践行四力,不畏夏暑冬寒,深入现场,挖掘新闻背后。我们深知,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即使再微弱,用文字,用镜头,用影像记录这个发光的时代,发光的城市,记录身边无数个发光的“我们”。

若心之所向,平凡的日子也会泛着光。

相伴24年,任媒体形态千变万化,有种爱不变,这便是“读者”的爱,所有“半岛人”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因为你是我们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