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来大变化丨线上办、指间办 信息化为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2023-09-21 16:44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241184) 扫描到手机

编着按

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化浪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服务,从日常工作到生活细节,信息化场景无处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作业。近年来,青岛市紧抓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助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信息化成果不断涌现。

半岛网9月21日讯(记者 梁湘)线上数据比对、系统自动预警、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青岛市“社会救助一件事”平台上线以来,不断以信息化助力社会救助工作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发展,推动实现社会救助“线上办”“指间办”,切实地为市民带来便利。

线上数据比对,让社会救助更精准

2021年,由民政局和大数据局牵头,联合教育局、医保局等12个救助部门,以山东社会救助数字平台为基础,搭建了青岛市社会救助一件事信息化平台,将分散的救助事项集成为“社会救助一件事”,实现社会救助的分层、分类、协同。

相较传统“纸质化”窗口跑腿办事,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让市民申请救助更便捷、获得救助更精准。那么,信息化建设究竟是怎样实现社会救助的?青岛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举了一个案例,当市民提出低保申请,系统会比对他的银行、住房、车辆保有信息等,确认是否符合低保标准,如果属于低保范围,在他住院结算时,平台会自动将属于低保的费用扣除,不需要再去医保救助窗口办理结算,在子女在入学时,也会自动地减免各项费用,避免了“纸质化”办理的流程。

“我们现在是‘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推进信息融合、资源整合,目前共有12个部门28项救助事项纳入平台。”青岛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帅介绍,现阶段平台已经整合了教育、医保、工会、残联、金融、住房等领域的数据,设置58条监测规则,作为各部门执行依据,比较完整地反映申请人的情况。

据了解,截至目前,平台已通过系统受理、转办社会救助政务服务事项3.6万件次,共实施救助3.1万人次。

自动预警,把服务送上门

从社会救助“无证化”到救助服务送上门,信息化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让救助更有尊严”。打开“爱山东”微信小程序,进入“山东省社会大救助”,各项功能一应俱全。线上办理、查询为市民提供“不出户、不求人”的贴心服务。

王女士是一名城市低保在保对象,根据大数据,其近一年自付医疗费用超过1万元,平台第一时间将她的预警信息推送至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帮助落实相关救助政策。

在山东省信息系统基础上,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以民政9类困难群众数据为基础,汇聚了教育、人社等12个部门、28项业务、48类救助相关数据,形成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在数据库和核对系统的基础上,平台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包含家庭收入、支出、人口变化、就医等58项监测指标。平台上线以后,对历年来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一旦指标异常变动,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关部门跟进救助,从而实现应救尽救。

扩围增效,兜牢民生底线

“民政领域的信息化,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资金安全为底线,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便利、更加安全的民生救助。”张帅表示,在“社会救助一件事”平台基础上,市民政局将扩大救助规模和范围,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打造,更早、更快地发现有救助需求的人,结合青岛市民生政策的优化,及时监测相关数据,给予支持。

近日,青岛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通知》指出,完善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共享,确保困难群众及时预警、查访核实,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