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90年前,运动会上的飒爽英姿——回顾在青岛举办的第17届华北运动会,以及青岛运动员的瞩目成绩

2023-10-08 17:4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8522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杭州第19届亚运会落下帷幕,每一位运动员都留下了拼搏的身影,欢笑与泪水永远定格。在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历史进程中,与运动会的缘分很深,90年前,轰动全国的第17届华北运动会,以及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都影响深远。杭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中,武术、游泳、跳水等项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在当年的青岛,武术和游泳的成绩非常瞩目。本期,我们穿越古今还原当年运动会的盛况和历程。

1 选址青岛

地利,便利和人和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青岛迎来600多万人次的游客。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理想的体育之乡。

“依山濒海,四季温和,在东亚屈指可数,为体育理想之乡。交通便利,可舟可车,商业发达,设施齐全,具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诸多条件。就人和而言,青岛乃东夷之土,习六艺,尚悍勇,为现代体育之嚆矢……”

这段话出自宋君复。

1932年,在开封举行的第16届华北运动会闭幕式上,青岛队总教练宋君复发表了讲话,他的底气是青岛,他肩负着体育总会的嘱托,也是青岛人的希望。

宋君复何许人也?就在1932年7月,当中国短跑运动员刘长春站到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时,他的身边就有一位关键人物:教练宋君复。这一年,宋君复时任东北大学体育系教授,在美国洛杉矶,他时刻想着振奋中国的体育事业,随时考察洛杉矶奥运会的体育设施,回国时带来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资料和照片。而这些资料,在青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日本侵占东北,他和同时在东北大学体育系任教的郝更生、高梓夫妇一起来山东大学任教。

所以,他才代表青岛,在闭幕式上发言。其实,最初华北运动会没有将举办地定在青岛,在座的多数执委认为,按盟位的排次由山西太原承办顺理成章。宋君复慷慨激昂,阐述了青岛的各种优势:“年复一年的春秋两季运动会,使体育新人辈出。而青岛国术馆是政府创设的全国唯一官办武馆,为市民强身健体的公益体育事业,是其他省市所没有的。再者,青岛不仅有东亚第一的海水浴场,还有东亚第一的游泳运动员,特别女运动员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诸位如有兴趣,可翻翻《北洋画报》便可对青岛的游泳运动有个大致的了解”(《1933:青岛之约》)。他还承诺,青岛如果能承办下届运动会,青岛市政府将在汇泉湾畔修建华北最大的万人体育场!如今反观宋君复的发言,他的承诺后来一一兑现,体育场建了,国术馆拿到了好成绩,游泳更是第17届华北运动会的亮点。

僵持过后,方案悬而未决。但有一句话要记录在案:如太原不能届期举办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则改在青岛。

事有凑巧,开封会议以后,山西不幸骤发大水,华北运动会的旗子流转到了青岛。

1933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迎接第17届华北运动会,召集了教育、工务部门设计人员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市体育场事宜。宋君复在筹建体育场的商讨会上,展示了带回的洛杉矶体育场图样,几经讨论研究,决定采用洛杉矶体育场的样式修建,青岛体育场按照图样的四分之一比例缩建。

场址选在山青水秀的汇泉村前,建成后的青岛市体育场枕山抱海,“体育场纵340米,横230米,内设田径兼足球场,环以看台15级,可容观众1.5万人……田径场系蓝曲式400米一周的跑道,直道8条,弯道6条,可谓当时国内第一流之体育场……花坛路端建立四座石柱,中间两根石柱较大,上刻‘青岛市体育场’六字,四柱顶端装有方形路灯。跨过文登路,即中山公园处。运动员、观众在休息时,可漫步中山公园。此场于1933年2月16日破土开工,同年6月底建成”(《沈鸿烈与十七届华北运动会》)。青岛市体育场堪称中国第一个“奥运场馆”。

2 栈桥一跃

青岛诞生“何氏三杰”

小长假期间,天泰体育场前,游人不绝,仰望场馆,议论纷纷,而后分道而行,或踏入中山公园赏绿,或走到海水浴场戏水。这座旧址名为青岛市体育场的场馆内,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1933年7月12日,第17届华北运动会在这里开幕。

沈鸿烈任大会会长,张伯苓任总裁判。参会的共12个省、市、区的1034名运动员。清晨,体育场热闹非凡。8时整,入场式开始。裁判员运动员千余人在军乐队前导下,鱼贯入场。“当东北三省代表队通过主席台时,不少人认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呼唤声顿时响成一片……青岛队最后入场,200人的方阵,统一白色的着装,是本届运动会最大阵容的军团。入场式毕,首鸣礼炮17响,海军飞机编队飞临运动场上空表演助兴。继而报告,讲话,致辞;裁判员运动员绕场一周,看台上群情狂热,掌声雷动……”于佐臣先生撰文称。

这次运动会分男子高级部、中级部和女子部3个组别进行比赛。比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网球、排球、垒球、棒球、国术和摔跤。刘长春作为辽宁的参赛选手来到青岛市体育场,夺得100米、200米两项冠军。青岛市派出了200多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队,参加了全部的比赛和表演项目,青岛游泳的总成绩更是爆出本届运动会的最大冷门,囊括游泳男女高中级的4个团体冠军和团体总分的全部冠军,在23个个人单项冠军中,游泳占8个,另外,打破5项华北运动会纪录,创参加华北运动会以来最好成绩……

是的,在青岛举行的游泳比赛,留下了历史性的纪录。要知道,过去历届大会的游泳比赛,限于场地及设备均未能举行。青岛得天独厚,有辽阔的天然游泳场,因此有充裕的比赛场地。

水上赛场移往栈桥,是在汇泉浴场结束初赛之后。比赛场选择在栈桥南端海域,主持官员在回澜阁观看比赛,民众伫立栈桥参观。“入水表演”也于本届亮相,“入水”即跳水,也是首次列入赛事,并作为水赛的前奏隆重推出,成为一大看点。给比赛带来最大挑战的,是潮汐。比赛安排在满潮时进行,具体赛程要根据潮汐预报而定。“当时青岛的海洋气象观测在东亚屈指可数,建在后海的观潮井将水样定期送往观象台,从水样中分析数据预报每日潮汐,毫厘不爽”。

女运动员都身穿新潮游泳衣,在大海中进行比赛。在当时也只有在广州、上海、青岛这样的比较开放的城市中,女子游泳运动才有根基。因此青岛的女游泳选手在比赛中技高一筹,遥遥领先。青岛参会的87名游泳运动员,几乎全部鳌头独占。尤其是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三姐妹包揽女子50米自由式和100米自由式前3名,被誉为“何氏三杰”。

几张斑驳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热闹的画面。青岛,在回到祖国怀抱11年后,终于再次让全国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的不屈精神和美丽面貌。

如今,栈桥上,游人摩肩接踵,不时有人跳入海中,引起一片赞叹的呼声,仿佛穿越了90年的时光,掌声经久未熄……

3国术亮相

一出手就蜚声国内外

杭州亚运会上,武术比赛项目引起关注,而将国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也是第17届华北运动会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史料考证,流传迄今有4200年的历史,文武相承相传。而在青岛,同样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背景。青岛人豪爽、质朴、义气、匡扶正义,这些品质与青岛地区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武术文化密切相关。

驻军海防给了青岛武术发展的机会,元末明初,倭寇盛行,为了抵御侵害,青岛设立了卫所防御机构,战时为军,闲时为农,习武之风盛行。民间传授武艺的活动均有记载,如傅家埠宗谱记载:“傅仕古(1750年~1820年)精通气功和拳械”,其时“有拳坊13处”。已颇具规模。1891年青岛建置设防,民众以民团的形式组织起来,习武操练,保家卫国。当然,官兵中也不乏英雄好汉,其中不少是戚家军的后代,这些人并不吝啬于传授武功给徒弟,虽然后来部队因为德国的入侵被迫离青,不过,有不少士兵留住青岛浮山一带。青岛流传至今的“戚家拳”、“戚门十三剑”都是由他们流传下来的。

2023年10月5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赶赴蓬莱戚继光纪念馆,了解了戚继光的抗倭足迹,早在1553年,26岁的戚继光就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四卫所,专门负责山东沿海倭寇防御事宜。他的足迹踏遍山东沿海各地,据说即墨营有欺压百姓的恶霸,抵达即墨的戚继光听说后,立刻派人抓获,以免祸患。他创立的拳法和阵法,在军事、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

时间来到1917年,“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在济南成立,著名的武术高手韩愧生、常炳章、陆加灿、李传中、杨明斋等在此任教。杨明斋是平度人,以“拳走曲线,曲中求直”的孙膑拳蜚声武林。

1922年,山东省武术传习所解散,总教习韩愧生、教习王子平、杨明斋、常秉毅等国内著名武术高手离开济南,来到回归祖国的青岛,并于1923年成立“国技学社”。6年后的9月1日,响应中央国术馆的号召,陵县路小学人声鼎沸,原来这里举行了一场就职典礼:青岛国术馆成立。时任青岛市代理市长吴思豫宣布担任青岛国术馆馆长,郁廷(李郁廷)任副馆长。青岛国术馆是青岛第一个官方武术管理研究机构,成员设董事11人,科员8人,办事员10人,教习若干。杨明斋担任教学科科长及孙膑拳总教习,同样是高手的高凤岭担任人事科长,向誉久任秘书,高作霖担任教习。

让青岛国术馆蜚声国内外的,当属在青岛举办的华北运动会。1933年7月,8个国术比赛项目中,青岛队获6项第一名。同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青岛队获国术四项冠军。之后,青岛国术成绩斐然。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田鸿业、李忠先、郑少先、孙秉刚、徐杰三等18人组成的青岛队,获得了国考总分第一名;1934年10月,在华北第十八届运动会上,青岛国术馆获国术五项冠军。当时的青岛女子武术名将栾秀云,一人就获得了杂项器械冠军和剑术亚军。

1934年夏,著名作家郁达夫和妻子王英霞来青岛,他久闻栾秀云的大名,特请栾秀云表演了一套剑术,大为称赞并赠诗一首:

堂堂国士盈朝野,不及栾家一女郎。

舞到剑飞人隐处,月明满地滚青霜。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说:“在众多传习所当中,有两个是专收女子学员的,第一女子传习所的所长就是栾秀云。”经过几年的发展,青岛国术馆培养了近万人学习武术,这在当时蔚为可观。“这一时期,青岛市的武术竞赛也很频繁,春、秋季都举行运动会,运动会上即有国术项目或表演比赛。上世纪30年代,青岛还举行过几次全市性国术市考”(《青岛武术和青岛国术馆》)。

鉴于青岛国术良好的态势,1934年的11月,青岛国术馆在广东路1号建成,青岛的国术也有了立足和发展之地。

4体育之城

体育新星熠熠生辉

青岛与运动会的渊源很深,青岛市体育场承担过多次大型的运动会,见证了“田径之乡、足球之城”诞生的过程。

宋君复为体育场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也让青岛与奥运会发生了诸多联系。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宋君复奉命筹组和领导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中国组成了69人的奥运会体育代表团,参加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等项目的比赛。为了备战奥运会,1935年夏,在宋君复的努力下,山东大学体育场和体育馆被中华体育协会选定为中国运动员备战奥运的训练场地之一,并在青岛进行了紧张的暑期训练。

这次在青岛的训练,被记录到史册。崔乐泉在《中国近代体育史话》写道: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青岛山东大学还曾举行过‘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如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体育场边,立了一块纪念碑,以昭示后人。

宋君复带来的青岛市第一个大型体育场,让青岛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当有重大的体育赛事基本都在此举行。1938年日寇再次侵占青岛后,青岛体育场仍然被作为一个最主要的活动赛事场地。抗战胜利后,从1946年开始,这里年年举办全市的中小学运动会,政府机关和企业的职工运动会以及全市的足球、篮球比赛也多次在此举行。

1949年青岛解放后,这里不仅举办过多届省运会、全运会分区赛外,还接待过英国伊丽莎白足球队、美国第七舰队足球队等。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8月12日至16日,“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市体育场举行,这也是1949年以来首次举办全国规模的少年体育运动会,运动会除了田径比赛之外,还有体操表演等。参加比赛的1816名男女运动员都是17岁以下的少年。在这次大会上,山东队的少年运动员在田径赛的各项比赛中,以敏捷的动作、持久的耐力,取得了田径赛男子、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

1956年8月16日,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闭幕。在闭幕式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总裁判、清华大学教授夏翔宣读了本届大会的比赛成绩:这次大会正式参加比赛的男女少年运动员,有1186人的成绩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其中成绩最优良的4名女运动员和2名男运动员的跳高和三项全能(铅球、100公尺、急行跳高)的成绩,已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1990年,青岛第一体育场(前身为青岛市体育场)因使用率突破300天以上,被列为十大体育新闻。2000年,政府对体育场进行了改建,更名为天泰体育场,2003年对外开放。

运动会的欢呼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生生不息,而青岛的运动员在全国、全世界的赛场上展现出了一代代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在前辈走过的道路上,一颗颗新星正冉冉升起,继续在国际赛场上熠熠生辉……

老照片摘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