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悬空”的晚年!一层层台阶前,几道道蹒跚路,“上下楼自由”,老人咋实现?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刘笑笑 李晓哲 实习生 张俊运
您可曾想过:有一天,视野好、采光好、公摊小、安静等对多层住宅的认可,终会被日渐衰老的身体“一票否决”。如何轻松地走出家门,才是最真切的需求。
如今,城市更新让我们居住的社区越来越温馨,处处鸟语花香,但是,让住在楼上的老年人安然走下楼接接“地气”,正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性”工程……
38年前,24岁的陈英一结婚,就从矮趴趴的平房搬进了刚建成不久的多层住宅的八楼。“视野好”“安静”“干净”,是她当时对这处顶楼的评价。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38年后,通往8楼的一级级台阶,会影响她的晚年生活。为了生活方便,她不得不在周边四处看房,打算寻找一处价格合适的底楼或平房居住。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去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住在无电梯设施的城镇多层住宅中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由于上下楼困难,他们只能减少外出机会,甚至不得不居家“闭关”,成为“悬空老人”。下楼,成了这些“悬空老人”面临的主要难题。
爬不动的128级台阶
陈英已经在南京路附近的一栋八层楼上住了38年。在岁月的侵蚀下,这栋入住时建成不久的居民楼,即使经过改造更新,依旧难掩老态。而当年入住这里的居民,最年轻的陈英也已经62岁。
1985年一结婚,陈英和丈夫就搬进了这栋楼的顶楼。在搬进楼房之前,陈英住的一直是低矮的平房。第一次住上楼房,站在视野开阔的阳台远眺,她的心里甭提多知足,平日里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没事就到阳台窗前看看风景,“当时周边都是平房,能住上高楼,觉得干净又敞亮,一百个满意。”
从一楼到八楼,一共128级台阶。陈英在每天上上下下中,从年轻的小媳妇,变成了一个女孩的妈妈,再到生出白发;步履从轻盈,到日渐沉重,一直到如今上两层楼就要歇一歇,才能继续攀爬……
陈英此前从没想过,这一级级台阶会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人大多数都只看眼前,谁会想到以后呢?”
第一次望着一级级台阶产生无力感的时刻,是在十年前。
那一年,陈英和丈夫搀扶着从医院治疗回来的女儿上楼,女儿艰难地一步一步迈着台阶,就像锥子般一下一下扎着她的心。
后来的日子里写满悲伤,女儿和丈夫先后因病离她而去。直到近两年,陈英才从阴霾中走出来,生活慢慢转回正轨。但是,此时,她感受到身体发生了明显变化,每天上下楼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下楼买点东西上楼,稍微沉一点儿,就吃力了,开始喘了。”
俗话说“麻绳只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有一天,陈英下到四楼的时候,不小心脚下一绊,摔倒在楼梯上,膝关节受了伤。打那以后,她下楼的姿势不再是左右脚交替朝前迈步,只能是“侧着身子,左脚先下,右脚跟上,再左脚下去,右脚跟上”,一天最多下楼一趟,把该买的东西,该干的事,一趟办完。
得知陈英一个人拎着东西上楼不容易,楼下常年摆水果摊的兄弟俩,主动承揽了帮忙送货上门的活儿。“多亏了他们,每次看到我买的东西多,都会让我放在他们摊位上,等他俩忙完,谁有时间谁就帮我送上楼。”陈英满是感激道。
因为楼层高,陈英的老母亲也不愿意到她家住。尤其是年过八旬之后,每年只有在过年期间才会来住一个周。“我妈来的时候,真是个大工程。必须带着马扎子和拐杖,拄着拐杖上一层,就得坐在马扎子上歇歇。”陈英说,母亲来了之后就不出门了,一直到走的那天才下楼。
如今,就连她的朋友、老同事也打怵到家里做客了,“他们来给我送东西,经常是给我打个电话,放水果摊那里就走了,水果摊的兄弟俩再抽空给我送上楼来。”
当深刻体会到爬楼带来的不便后,陈英推己及人,每次送水工把大桶水扛上楼的时候,她会主动拿出5块钱作为小费塞给对方,“我说你不用不好意思,你不拿我心里有负担。空着手爬八层楼都累,更何况扛一大桶水。”
这两年,看到不少老旧小区陆续加装了电梯,陈英和老邻居们也都动了心思,认为这是解决上下楼难最可行的办法。但是,他们找了几家电梯公司来看过后,都不了了之,“可能是位置的原因,无法通过评估”。
短时间内装不上电梯,楼上住了30多年的老邻居陆续搬走,换成了一张张陌生的年轻面孔。“隔壁邻居80多岁了,之前每次上下楼都戴着手套扶着栏杆。去年爬不动了,把房子卖了,搬回老家了。七楼有一户邻居,也被儿子接出去租房子住了。”
陈英也开始为今后的日子做起打算,她准备在市区周边寻找一处价格合适的平房居住,不用上下楼,平常在院子里就能晒太阳。
“便利”背后的隐忧
头发几乎全白的李丰涛,总是被人误认成六七十岁的年纪,其实他今年只有53岁,他还不敢老。
身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简单收拾一下就出车,9点半赶回家停好车,立马去菜市场买菜,赶在11点前做好午饭——家里70多岁的岳父岳母躺在床上,都等着他伺候。
“我的替班是下午2点多才来接车。但我必须9点半之前就回来,要不然中午老人吃不上饭。”李丰涛说,这也是他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出车的原因。
妻子的工作早出晚归,照顾岳父岳母的重担就落在了任劳任怨的李丰涛头上。日常照顾老人李丰涛没得说,唯有摆在他和老人面前最大的困难——爬楼。
李丰涛每天要爬八层楼
7年前,眼瞅着房价噌噌往上涨,李丰涛一家决定买房。比较了几套房后,他拍板定了位于热河路25号的一套房子——这栋楼紧邻市立医院本院,按照交通、上学、就医来说都非常方便。
他的新家在八楼,“实际是九楼,楼下还有网点房。”每天回家,要上到相当于四楼高的平台,穿过长长的平台走廊,再上五层才能到家。
“我当时看中的是户型,其他的没想太多。”李丰涛家是三间卧室一字排开的户型,当时之所以选择这套房,就是考虑让家里老人来住住,可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老人偶尔来住一段时间,除了对楼层高偶尔犯嘀咕,生活还是按部就班,幸福地继续着。“让孩子去买瓶酱油啥的,他会抱怨一句,‘老爸,咱家可太高了。’其他时候都还好。”
可平静的生活在一年前被彻底打乱了。
李丰涛远在东北的岳父岳母都已是70多岁高龄,岳父75岁,认知退化,处于卧床不能自理的状态;岳母的身体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也终归是78岁的老人了。去年岳父的病情加重,需要人长期看护,经过商量,他和妻子把老人从东北接到了身边。
“当时为了把我岳父抬上八楼,费了老大劲。上来了就没再下去过。我岳母本来是个爱活动的人,以前在东北住三楼,天天下楼跳广场舞。现在也下不去了,打从来了就没下去过。”李丰涛看着两位老人,无奈地说。
不仅如此,年过五旬的李丰涛也渐渐感觉力不从心了。
由于长年开出租车,李丰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脊椎病等诸多职业病,哪一样都对爬楼“不友好”。就是这样,他每天至少爬上爬下一趟,手里还几乎不会空着。
“最愁的就是买了粮油米面这些重东西,要搬上8楼太困难了。”李丰涛往往要在楼道里歇上好几次,才能搬回家。
每天做好饭伺候老人吃完,李丰涛还要洗老人换下来的脏衣服,伺候老人大小便,给老人洗漱……这一套忙活下来,又到了做晚饭的时间,等着老婆孩子回家一起吃。
现在的生活,李丰涛感觉勉强能应付,但心里始终存着挥不去的隐忧:看老人现在的情况,难免以后要去医院,下楼就是个大麻烦;万一碰上个紧急状况,到时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人160多斤,真弄不了……”距离青岛数一数二的医院直线距离仅几百米,李丰涛却担心着老人就医的问题。
不是没想过解决办法。“房子挂在中介8个月了,到现在甚至都没人来问。再买一套新房也不现实,经济不允许,这套房子还有不少贷款呢。”
卖房目前行不通,老楼加装电梯成了李丰涛一家人眼中最“靠谱”的脱困方法。李丰涛的父母甚至表示,要是能加装电梯,他们愿意给儿子出这个钱,以解燃眉之急。
“我们也找电梯公司来看过,我们楼到底具不具备安装电梯的条件,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如今,李丰涛一家还在等待着。
楼上楼下遥相望
今年83岁的孙女士同样盼着,盼着有朝一日能坐上电梯下楼去看看。
孙女士位于湖光山色小区六楼的家,抬眼就能望见不远处宛如屏风的浮山。
可正是六楼的高度,阻挡了孙女士跟老伴下楼的脚步,也阻隔了她大部分的社交——除了去年因为肋骨骨折被120救护人员抬下楼,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来,她再没有下过一次楼。她84岁的老伴徐先生因为有老年性关节炎,也已经一年没下过楼了。
孙女士住在顶楼六楼
孙女士跟老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他能耐得住寂寞,我不行,天天待在家里感觉特别孤独。以前身体好的时候,我早早在家收拾完就出门了,去老年大学学这学那……”孙女士爱好广泛,喜欢交朋友,喜欢找人唱歌、聊天……回想以前的生活,她表现得很开心。
但自从中风后,孙女士的右半边身体行动不便,下楼成了奢望。由于中风后遗症,她的右脚要套上特制的袜套固定,防止走路时外翻导致崴脚、摔倒。
现在,她只能拄着拐杖,每天在客厅慢慢溜达两步,然后到阳台上坐坐,往楼下瞅瞅。
“我们前楼一个大姐,比我大两岁,家住一楼,以前我们经常一起在小区的湖边唱歌。她去年还能爬上楼来看我,今年打电话说,‘我真想你,可是上不去啊’。”没办法,孙女士和老伙伴只能事先打电话约一下,楼上楼下隔着窗玻璃打个招呼见见面。
孙女士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大都上了年纪,想来看她也有心无力;有些年纪大的要来看她,她也不让来,就是怕人家爬楼太费劲。
孙子给老两口买了一部平板电脑,线上视频聊天成了老人现在最主要的社交方式。上网看视频,也成为孙女士和老伴接触外界的主要途径。
“我看新闻上,浮山被打造得特别美,很想去看看。”徐先生站在阳台上,看着不远处郁郁葱葱的浮山,喃喃地说道。
孙女士则想去坐坐青岛的地铁,“青岛这几年开通了这么多条线路的地铁,我只听老姐妹们说很方便,还从来没坐过呢。”她想,等有一天她能下楼了,要买个电动轮椅,到处去逛逛。她老早就在网购平台上选中了一款,但那款电动轮椅比较重,只能通过电梯运下楼。
孙女士每天只能在阳台上透过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
现在,被困在楼上的孙女士和老伴,同样将老楼加装电梯放在了脱困的首选项。电梯公司的人来评估后,认为他们的楼具备加装电梯条件,这给了老人莫大的希望。“之前听说能加装电梯,我家小儿子就楼上楼下挨个敲门沟通,大家都同意安装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又有邻居变卦了。”
如此,加装电梯的事被搁置了下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想统一起来很难。”孙女士说,由于长时间不出门,楼上住户的情况她已经不清楚了,之前听说有老人忍受不了高楼层的困扰,选择跟子女去有电梯的楼房居住了。
“我们不想麻烦孩子,他们都有工作,都很忙。”孙女士的两个儿子都邀请过他们老两口同住,但老人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在自己家里有保姆照看着,生活习惯也不会被改变。
此外,换房子也不是他们考虑的选项。孙女士说,她看病已经花去了很多钱,现在老两口的收入能维持请保姆等日常开销,不想因为换房子再给子女增添更多负担。
前些天,每年都会来家里拜访的老同事四姐妹,又来看孙女士和老伴了。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说说笑笑,聚会拍下的视频,孙女士不时拿出来看看。
让孙女士伤感的是,四姐妹中的大姐今年也70多岁了,膝关节不好。临走的时候,她拉着孙女士的手说:“孙大姐,我关节不好,爬不动楼了,明年不一定能再来看你了……”
链接>>>
以更多务实之举,实现老年人“上下楼自由”
也有老人迈出了“落地”的步子,却走得一步三回首。
年近80岁的宋先生和老伴住在四楼,因为上下楼困难,去年他们在李沧万科澜庭租住了电梯房,搬了过去。
原本想着住进电梯房就能解了上下楼的愁,可是时间长了,因为在陌生的环境住得不习惯,老人开始想家。今年年初,权衡再三,老两口又搬回了自己的老楼,又过上了每天爬楼的日子。他们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预制板楼,一共4层八户。随着时间推移,邻居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一户不住,三户常年出租……这样一来,加装电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今在城市中,这样“不接地气”的“悬空老人”越来越多。不少老人生活在老旧小区里,适老性差、出行难等问题日益凸显,适老化改造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性”工程。
为解决老年群体的“落地”难,青岛市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让更多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生活。根据2021年初青岛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了老旧小区改进的具体工作,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12月31日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按照急缓程度、结合财力状况推进2005年12月31日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其中,改造范围就包括了“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在改造完善内容中,也将“加装电梯”列入其中。2021年,青岛市更是专门出台了《青岛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暂行办法》,推进老楼加装电梯工作。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青岛积极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各区市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创新加装模式和工作方法,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一项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去年青岛市完成31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9.2万户,改造户数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开展1608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今年,青岛市将473个老旧街区(老旧小区)项目纳入省级改造项目清单,预计惠及居民13.77万户,此外各区市还新增改造项目84个。
为了圆更多市民的“电梯梦”,今年2月,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市财政局对此前出台的市级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奖补资金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将资金奖补政策再延续3年。此外,青岛市还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如拓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资金来源,除了可获得市、区两级政府补助20万元以外,个人还可提取公积金;强化政策供给,形成政策问答和可复制政策清单;扩充加装渠道,发挥基层组织议事协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不过,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加装电梯的确容易遇到诸多阻力:高低楼层的居民利益难以平衡,难以形成共识;加装资金筹措及后续运营维护;楼间距不合适、建筑结构安全等问题,均需综合考量。
因此,在推动既有建筑加装住宅的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其他解决方案,破解上下楼难题。为了满足“悬空老人”的具体需求,今年6月份,杭州市政府推出了电动载人爬楼机服务试点项目,为老人上下楼增添一条“新通道”。根据《杭州市电动载人爬楼机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临平区四地试点电动载人爬楼机服务,在全域范围整体推开。服务对象面向杭州市常住老年人,居住在二层(含)以上无电梯的老旧小区住宅且符合“爬楼机”服务环境。开展这一服务,解决了很多腿脚不便老人的燃眉之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同时还明确,加装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住宅范围为“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这也意味着,现有老建筑的适老化改造有了法律依据。
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能实现“上下楼自由”,共享社会的温暖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