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对网售“人脉关系”当严查

2023-11-18 06: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4141) 扫描到手机

本期话题

人脉关系”也能明码标价地卖?近日,有网友爆料,在小红书、闲鱼等网络平台,有账号以“协助项目、协调关系、办事升职、引荐领导”为名贩售所谓“人脉关系”,单笔售价少则数百元,多则达5000元。此事不仅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商品”的认知底线,也引发质疑:平台的审核机制是否“隐身”了?“人脉关系”买卖究竟是骗局还是贪腐?有网友建议相关执法机关不妨对这一奇葩网售现象开展“双向调查”。如果相关信息不属实,就涉嫌诈骗;如果信息完全属实,则应进一步搞清其究竟是“信息掮客”还是“腐败掮客”,顺藤摸瓜,依法严肃查处。

人脉关系成商品?不要白缴了智商税

特约评论员 高亮

人脉关系被当成商品放在网上售卖,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网络的认知。近日,有网友爆料,在一些网络平台,有账号打着“协助项目、协调关系、办事升职、引荐领导”等名号,贩售所谓“人脉关系”,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人脉关系,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的人际利益关系网。一些人迷信办事“靠人情、走关系”,以至于将人脉关系奉为圭臬,遇事就先找熟人、走后门,“无门可走”的时候奢望通过花钱买关系办事,但之前无论怎么“找门路”,也仅限于潜规则层面。如今,无形的人脉关系被明目张胆地放到网上交易,看似是一场闹剧,但“奇葩买卖”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不法商家的骗局还是助长贪腐的不正之风?网络平台是如何让这些“商品”过审的?

我们暂且不去界定人脉关系买卖是否合法,这种人脉关系中标注的“协助项目”“协调关系”也可能是一种中介服务,或者是无良商家打着帮人办事的幌子,收了钱却并不给你办事,只是拿你当冤大头宰一顿。但进一步细想,“升职”这些项目如果真能办成,是不是商家和领导之间有不正当关系?是不是涉及权力寻租、违反规定程序任免干部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助长贪腐的不正之风了,监管部门也要顺藤摸瓜,彻查人脉生意经背后的贪腐问题。

另外,据网友反映,发布人脉关系买卖的账号,多数都只把交易平台作为发布信息的渠道,一旦有人询问,商家立马就要求转移到其他聊天软件进行下一步操作。试想,如果是正常买卖,还用得着把交易过程搞得这么神秘?正是这种“刻意为之”更从侧面印证了这种买卖的不合规性。所以,不管是被无良商家欺骗,还是助长贪腐之风,公开售卖所谓“人脉关系”都是“人情社会”流弊在网络上的体现,与法治精神相悖,每一名理智的网友都不应该为此缴纳“智商税”。

人脉关系买卖既然有这么多问题,还能在网上待价而沽,相关网络平台难辞其咎,暴露了这些平台的审核出现很大问题。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平台要严格监管违背公序良俗、违法违规的信息,以更加专业的表现守住道德底线与法律红线,确保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作者为时评人,央媒从业人员)

售卖“人脉关系”是庸俗价值观的现实投射

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

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实力,朋友就是最大生产力”,这种拉关系、靠关系的庸俗处世之道,古已有之,具有浓厚的社会氛围,历来被很多人所津津乐道,将其付诸生活实践,诸如经商、找工作、上学、看病等,都热衷于通过人脉关系解决,“有关系”也与“有能力”画上了等号。所以,网络上有人兜售“人脉关系”时,网友并不以为怪,反而好奇售卖的信息是真是假,说明大家默认“人脉关系”确实有价值,只是怕被骗而已。

而在网络上售卖“人脉关系”,并非凭空设计,其实正是庸俗价值观的现实投射,虽然可憎,却不可否认,确实有人愿意花钱投机,这就给“人脉关系”的交易创造了机会。

当然,“人脉关系”并非普通商品,属于违反平台规则的商品,本身就不该上架销售,更遑论明码标价,在平台上公开兜售。而且,打着“协助项目、协调关系、办事升职、引荐领导”为名贩售所谓“人脉关系”,实则等同于“网络掮客”,如果是真的,那么涉嫌腐败,如果是假的,则涉嫌诈骗。可见,不管售卖的“人脉关系”信息是真还是假,都属于违法行为,应依法予以取缔和处罚。

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度非常高的空间,由于信息量极大,每天都有海量商品信息发布,难以逐一核查清楚,只能靠“人力+技术”,通过关键词过滤、大数据筛查、人工重点排查等综合性措施,拦截、清理非法商品和信息。但是,这种措施只能应对普通商品和信息,一旦出现新类别,或者“换马甲”,以其他词语替代,这些手段就失灵了,需要有人举报后交由人工审查,存在一个滞后期,这就给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既然网售“人脉关系”不合法,那么平台即可将其归入关键词数据库里,纳入拦截、清理之列,依靠技术手段,将其屏蔽、删除,对涉事商家予以处罚、封号等。不过,“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封杀网售“人脉关系”并不难,难的是现实社会里,广泛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现象,如何才能彻底清除呢?如果清除不掉,那么“网络掮客”还会死灰复燃,以其他名义、方式交易“人脉关系”。

(作者为时评人,盘石全球新经济平台研究院研究员)

面对灰色交易,不容网络平台推卸审核责任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网络世界中一度流行一个“六度空间”理论,意思是你和一个陌生人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可以通过最多不超过五个中间人,就可以找到另一个相见的人。但现在,这个理论似乎受到了挑战。最近,一些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一种贩卖“人脉关系”的“新事物”,直接将“六度空间”变成了“面对面”。但是,这些以金钱为媒介被贩卖的“人脉关系”却经不起推敲,不仅是一种典型的见不得光的交易,而且可能涉嫌违法犯罪。而这些信息的出现,则再一次将网络平台的信息审核与监管等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众所周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在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丰富和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但是,任何技术都优劣并存,从而成为一柄双刃剑,互联网技术也是如此,它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让公众不得不去思考和警惕媒介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媒介伦理问题。就如在网上售卖“人脉关系”这种见不得光的交易。

在网络平台上被贩卖“人脉关系”绝对不是为了便捷公众生活,无论从哪种角度,这类信息的出现都不是正面的。如果被贩卖的“人脉关系”为真,则存在着极大的“腐败掮客”嫌疑,而如果是假的,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诈骗。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当然也心知肚明,否则不会偷偷摸摸,甚至不敢直接跟购买者联系。

对此,如果只是告诉网民“不要去买”,仅仅依靠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平台应该负起自身的信息审核义务。千万不要说网络平台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场所,至于网民发什么内容、如何发布,则不是他们能够管得了的,甚至有的平台可能会辩解说面对海量的信息,根本审核不过来。其实,这种观点的本质是不想管,毕竟这些信息可能会给平台带来点击量和关注度,在点击量、流量就是现金流的互联网世界中,对于平台来说毕竟意味着真金白银。但应该明确的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平台理应首先负起自身的审核义务,这是建设清朗网络世界的前提与基础。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南方日报:

说到底,人脉生意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流弊在网络上的呈现,反映了不少人根深蒂固的办事思维,即一味靠“攀关系”“走后门”“递条子”实现自身诉求,而这无疑与法治精神严重相悖。

@羊城晚报:

不排除网售所谓的“人脉关系”,是某些人整理了相关地方的官员名单,然后作为商品公开兜售。即便地方官员的任职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以“办事升职、引荐领导”的名义公开兜售,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助长贪腐。所以,不管这种“人脉关系”信息是否属实,都应该受到严肃查处。

@正观:

如果事情真靠商家手里的“关系”办成了,又是怎么办成的?所谓的“引荐领导”涉及哪些领导,是否存在助长贪腐不正之风的可能?买家究竟是想认识“领导”,还是想换个渠道行贿?到底是“信息买卖”还是“权钱交易”,必须界定清楚。

@新京报:

网络平台公开售卖“人脉关系”一事,再次彰显了净化网购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关部门也须切实履责,不能任由不法商家利用网络平台把“人脉关系”做成生意,这既欺骗了广大消费者,也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

@红网:

“人脉关系”明码标价是权力寻租,更是变相行贿,会催生人人找关系,事事靠人脉的不良社会风气,这无疑是对反腐倡廉的公然挑衅。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