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薛长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农学水产博士

2023-11-22 22:4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6391) 扫描到手机

11月22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教授当选,隶属农业学部。

薛长湖简介

薛长湖,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江苏泰州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0年9月-1984年7月,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专业就读;1984年9月-1987年7月,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9月-1990年7月,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0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94年10月-1995年10月赴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1月-2000年1月赴日本农林水产省中央水产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23年起任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第七和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参分会会长。《Food Bioengineering》《水产学报》等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9件,制修订5项国家/行业标准,主编学术著作/教程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

农学水产博士

“刚拿到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专业录取通知书时,其实还是挺失望的,认为这是一个‘腌咸鱼’的专业。后来到了青岛,看到了大海,特别是了解这个专业以后,慢慢地越来越喜欢。多年来,我国强调粮食安全,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陆地上,而海洋能给人类提供的食物是陆地上的1000倍。海洋食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食物,更多的是含有丰富、独特的营养功效成分,能够给人类提供健康。”谈及个人职业选择和对海洋食品的认识,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院长薛长湖如是说。

薛长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农学水产博士。在3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他带领团队始终以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方向,在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引领了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助推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深耕海洋食品领域,浩海撷琛,颐养生民,是我多年来为之奋斗的方向,也是我的梦想。”薛长湖表示。

国际领先,深度解析海参功效成分

吃海参进补是许多人的冬季养生办法。《本草纲目拾遗》就有对海参药用价值的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足敌人参,故名海参。”然而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保健品,多数人并不能说清楚,海参的营养成分到底是什么?功效成分有哪些?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教授领衔的团队第一个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此次,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完成的“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薛长湖自2001年就开始了关于海参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课题。他告诉记者,全世界有1100多种海参,其中40余种可食用,我国海参有140多种,其中20多种可供食用,海参是我国特色显著的养殖水产品种,从育苗、养殖到加工,达到千亿级的产值规模,其中海参加工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针对海参主要功效成分不清、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流失严重、产品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研究团队聚焦海参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瞄准了海参功效成分解析、营养保持与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海参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3亿年,是化石性的动物。研究团队探明,海参中除了含有胶原蛋白,还有其他很多种功效成分,其中在海参中占比10%的海参硫酸多糖就是一种能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成分;海参经生物酶解后得到的海参胶原蛋白肽能有效清除皮肤中的活性氧和自由基,促进真皮内胶原蛋白的合成,抑制细胞黑色素合成;海参皂苷具有抑制肿瘤、抗氧化和刺激骨髓造血等作用。另外,项目组还发现海参中含有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等独特的功效成分,这两种活性脂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神经组织,促进受伤神经组织修复与生长。此外,项目组还发现了海参含有有机钒、有机硒、卵黄素等其他功效成分。

研究团队在探索海参功效成分的同时开发了一系列原创的检测技术。无论是口服液,还是片状、粉状剂型的海参营养食品,“海参功效成分指纹”技术都可精准地检测出其中包含哪种海参、海参含量是多少。

搞明白了海参的成分,如何加工海参,让海参的营养被人体充分吸收,是研究团队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他们通过系统阐明海参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与营养功能,为构建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而创建海参营养保持与高质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高品质、机械化海参加工生产,推动了海参产业转型升级。

普通的农产品和水产品有固定的形状,可海参是软体,这是团队在做加工时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海参蒸煮的过程中营养损失特别大,过去的加工方式让营养损失了30%以上,海参胶原蛋白容易水解,不好保存,海参泡发需要五天时间,操作复杂。十年里,研究团队遇到过许多的难题,都在坚持和探索中一一破解。

薛长湖团队的真空蒸煮、速发海参技术极大方便了消费者,该技术产品用60-80度的热水泡发8小时就能直接食用,而且海参营养成分得到了充分地保留。

同时,此次获奖项目构建了海参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体系,技术成果已在多家上市企业进行产业化示范,并在全国大中型海参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44件,制修订海参加工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EI收录135篇,获批保健食品文号2件,培养研究生112名,培训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

攻坚克难,引领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进步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不仅是人类优质食物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开发功能性营养健康食品和生物制品的重要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水产品独特的营养功效成分,对于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人理解水产品加工,比如针对鱼类,认为就是将捕捞的鱼端到饭桌上,将鱼简单地做成鱼丸等产品。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水产品加工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薛长湖介绍,他刚到山东海洋学院读书时,因为是专业调剂,最开始也不清楚水产加工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意义。后来在管华诗院士等老师前辈的教导下,他才明白水产加工最重要的是把水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发挥出最大价值,而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最终靠的还是技术。

“过去,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以传统加工方式为主,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的利用率低、高值化产品少,制约了我国海洋食品及海洋保健食品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990年,薛长湖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农学水产博士,留校从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一直到现在。“我们近年来取得的最具标签性的成果,就是攻克了多项技术,推动我国海洋水产品从传统加工升级到生物加工、营养功能加工、高品质控制加工等分子加工水平。”薛长湖说。

在海洋水产品生物加工方面,薛长湖带领团队主要攻克了水产品加工专用酶的制备技术,利用酶对蛋白质的特殊分解作用,实现对低价值的鱼、虾、贝类等水产品,鱼皮、鱼骨、鱼虾头等水产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利用;在海洋水产品营养功能加工方面,主要攻克了不饱和脂肪酸等水产品中特殊营养成分的高效制备和利用,生产出了鱼油等深加工产品。经20 余年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薛长湖牵头完成“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与效益,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登上CCTV-1频道《开讲啦》的讲台

今年2月2日,薛长湖曾登上CCTV-1频道《开讲啦》的讲台,为我们讲述鱼和中国人餐桌的不解之缘。

在直播现场,一位来自水产养殖专业的青年,有一个这样的困扰——“水产养殖总被认为是‘学养鱼’的专业”。

薛长湖提到他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也以为水产品加工就是“腌咸鱼”的专业……

但是,薛长湖强调:从水产种业的培育鱼苗,到养殖方式的日新月异,说明水产行业的巨大变化已经突破大家的认知,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不再是人们想象中传统的“养鱼”、“腌咸鱼”。

渔业养殖,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对于整个国家的粮食的安全,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面对我们的蓝色粮仓,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可以帮助大家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我们对优质蛋白的需求,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创建平台,助推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2019年,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通过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为深化海洋食品领域基础研究,加速成果转化,2019年,薛长湖牵头创立了新型研发机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我经常说,大学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上市,可能有25000里。而通过建立研究院,科研成果与最终产品的距离可能只有10000里,缩短了15000里。”薛长湖说,成果转化涉及技术、工艺、装备等众多环节,仅在大学里很难完成。建立研究院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海洋食品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应用与转化。

经多年布局,研究院于2020年底揭牌成立,目前已建成一万余平方米的科创基地,构建起“海洋+蓝色粮仓”“海洋+大健康”“海洋+生物智造”“海洋+现代畜牧养殖业”“海洋+现代种植业”及“海洋+智能装备”六大板块,加速海洋科技成果熟化开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支撑引领海洋生物、海洋食品行业科技创新,推进海洋生物、海洋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孵化青岛锦慧盛源、青岛至纯科技等8家海洋生物技术创业公司,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产品50余款,上市销售20余款。” 薛长湖说,研究院拥有海大食品学院230余项专利的转化委托,正与100多家企业进行成果落地的推进。随着合作不断深入,预计未来在海洋食品成果转化方面将不断推出新成果。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据初步统计,薛长湖近年来带领团形成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已在全国百余家水产品加工和海洋保健食品企业得到推广,为企业增加产值120多亿元,极大推动了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高端发展。

“海洋水产品加工的前途是无限的。未来我们做的一些海洋水产品加工,一定是大家现在没有人看到的产品,也是没有人想到的产品。”薛长湖表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他们将把海洋食品事业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始终服务于海洋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永远在路上。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来源:央视网、大众日报客户端、青岛日报、半岛新闻此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