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型成功的几率堪比中彩票,这值得我全力以赴!”00后军人成为青岛市第1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3-11-24 18: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293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滕镜淑

11月24日,在青岛市中心医院,隋文康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了全国第16452例,也是青岛市第177例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隋文康,出生于2002年,青岛平度人,现就读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他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也是品德高尚的“四有”革命军人。“多一个人填下这张表格,就多一份希望。”都说18岁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隋文康的18岁,是热血与青春的集结。2020年夏季,刚参加完高考的隋文康,和父亲一起推开了爱心献血屋的大门。他以无偿献血的方式庆祝自己的成人礼,将心中的爱与责任融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实践。拿到人生中第一张红彤彤的献血证时,隋文康倍感自豪,他说:“以我热血,挽救生命,用这样的成人礼来纪念青春,见证成长,我觉得很有意义。”

有了第一次顺利献血的经历,半年后,大学寒假回来的隋文康再次来到了爱心献血屋,当他从志愿者口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类疾病的有效手段时,他主动拿起一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多一个人填下这张表格,就多一份希望。”抱着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想法,他毫不犹豫的登记、留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每个男孩都有一个驰骋疆场的军旅梦,2021年3月,经过半年的大学生活,隋文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考入武警工程大学后,在“忠诚、卓越”的大学精神影响下,历经淬炼的青春更加光芒熠熠。军旅生涯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他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军人职责: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隋文康所在军校领导介绍说:入学以来,隋文康积极学习理论、刻苦训练,迅速完成了一名战士到军校大学生的转变,去年12月份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在校担任班长职务,能够带领班级成员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在今年6月份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并获嘉奖一次。

从初配回访、高分辨征求意见,每一次隋文康都是如此斩钉截铁的回复:“愿意捐献!”。他说:“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这几率比中彩票都要低,我没有理由拒绝,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10月27日,隋文康收到了捐献通知书,此时的他正在参加集训任务,而确定的捐献时间又恰是紧张的期中考试期间。为确保采集计划如期进行,除了完成紧张的课堂学习和严格的体能训练,隋文康克服重重困难向学校申请假期,并且利用课余时间抓紧复习功课。大学各级领导了解情况后,表示全力支持,周围有同学好奇的向他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情况,他还充当起宣传员,向大家科普造血干细胞采集形式类似采血小板,和献血一样安全、科学。

据了解,隋文康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祥和的四口之家,父母经营着一家餐馆,父母的勤劳善良,他从小看在眼里。父亲隋卫良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我第一次知道无偿献血,还是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告诉我他的血液会救人性命,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种下爱的种子。”隋文康说,有次大学放假回来在家整理东西,发现了爸爸的一摞献血证,数了数,一共17张,献血量累计有6600毫升。

家风是最好的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不仅让他踏上了无偿献血的道路,让他和弟弟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善于奉献的好习惯。每年春节,父母带着隋文康和弟弟回老家时,都会给生活遇着难事儿的街坊捎点生活用品。有户老街坊,家里不幸遇上了车祸,三个孩子没了爸爸,又遇上疫情,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孩子上学也成了难事。隋文康连续三年带着弟弟去探望他们,每年都给孩子留下2000元现金,并且一直安慰鼓励孩子妈妈克服眼前的困难。

隋文康的父母得知儿子将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时,内心忐忑又惊喜,父亲隋卫良说:“虽然提前了解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过程是安全科学的,捐献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作为家长还是会有担心,可是想到对方患者命悬一线,只有咱能救他,说什么都得帮一把!”

隋文康在送给患者鼓励信中说道:从今以后,咱俩身上就流着同样的血,无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都要像一名勇士一样永不言弃、永不言败。

在隋文康顺利完成捐献三天后,青岛市第178例捐献者国得海也即将在11月27日捐献,两位捐献者完成了爱心接力。